“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内容途径探究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500 浏览:61392

[摘 要]中国要崛起为世界大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向海洋、经略海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列为国家战略目标.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关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能否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完成.本文试图以北京高校大学生海权意识现状调查为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释,并就“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展开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增进大学生海权知识的学习和强化大学生海权意识的培养.

[关 键 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海权意识,教育内容,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02―0167―04

纵观世界近代史,大国之崛起无不肇始于海上,中国近代的屈辱也来自于海上.“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中国要崛起为世界大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向海洋、经略海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1〕(P40)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列为国家战略目标.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海权意识关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能否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完成,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北京高校大学生海权意识现状调查为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释,并就“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展开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增进大学生海权知识的学习和强化大学生海权意识的培养.

一、大学生海权意识调查与分析

海权问题是一个应被国民广泛认识和了解的涉及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理应对海权问题有更多的关注,并具有较强的海权意识.那么大学生是否了解海权问题?他们的海权意识在2012年黄岩岛事件和钓鱼岛争端之后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对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为此,我们于2013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5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73份,回收有效问卷936份,开展课堂讨论2次.调研结果基本反映了大学生对海权问题的认知现状以及高校海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海权意识逐步增强,但海权知识明显缺乏

在对大学生与海权问题的关系进行调查时,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与海权问题息息相关,3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与海权问题没有多大关系,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与海权问题毫无关系.关于现在大学生的海权意识,57%的学生认为“逐渐增强”,28%的学生认为“逐渐减弱”,15%的学生认为“和以前一样,没有什么变化”.调查结果一方面折射出当前海权争端纷繁复杂、争夺激烈,已引起了大学生们的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也直接说明了大学生海权意识日渐增强,大学生具有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关于海权问题的基本知识,调查发现大学生存在明显的知识缺陷,比如在对钓鱼岛归属中国的可追溯历史进行调查时,45%的学生选择了明朝,27%的学生选择了宋朝,18%的学生选择了汉朝,10%的学生选择了清朝.尽管比例较高的学生正确选择了明朝,但仍然有高达55%的学生不清楚钓鱼岛归属中国的正确历史时期.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渊源,表示“非常了解”的学生只占9%,“了解一点”的占据87%,另外有4%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

2.大学生不完全认同中国处理海权问题的政策措施,但是对如何应对海权问题却又无法达成共识

对于中国政府处理黄岩岛事件的政策措施,65%的学生认为“过于忍让”,34%的学生认为“得当”,1%的学生选择了“过于强硬”.对于中国政府处理钓鱼岛争端的方法,54%的学生认为“一般”,3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13%的学生表示“满意”,还有1%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同时,对于如何应对海权问题,大学生们的观点和看法却复杂多元,无法达成共识.比如,对中国捍卫黄岩岛主权的方式,39%的学生认为应该是“外交谈判”,25%的学生认为应采取“军事手段”,24%的学生选择了“经济制裁”,12%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国际法庭”解决.对于解决钓鱼岛争端的方式,44%的学生认为应该通过“外交谈判”,31%的学生选择了“军事手段”,10%的学生认为应该“抵制日货”,另有1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方式”.

3.大学生对高校海权教育现状并不满意,但是对高校海权教育抱持殷切的希望和积极欢迎的态度

一般而言,大学生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接受海权教育,但毫无疑问,高校应该是大学生海权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是,在对现在大学里的海权教育现状进行评价时,有54%的学生认为“一般”,37%的学生认为“较差”,而仅有8%和2%的学生认为“比较好”和“很好”.在回答你了解海权问题的一般渠道时,55%的学生选择了网络消息,34%的学生选择了电视新闻,6%的学生选择了报纸刊物,仅有6%的学生选择了课堂听讲.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真正渗透海权教育,高校还没有在海权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急剧变化要求高校从战略高度看待和落实海权教育.

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对高校海权教育抱持殷切的希望和积极欢迎的态度.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思维活跃、而又具有较强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群体,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态度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海权教育的成败和未来发展.问卷调查反映了大学生对高校海权教育的渴望和迫切,比如,在对是否有必要加强海权问题宣传教育进行回答时,8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关于以后的课堂中适当增加海权问题方面的教育,78%的学生持“非常欢迎”的态度.二、“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对于大学生深入解读中国近现代之历史命运、提高对海权重要性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与中国海权的丧失密切相关,西方国家崛起于海上,中国近代的屈辱也来自于海上,正是海权意识的缺失、海权战略思想的匮乏直接造成了中国在应对西方国家的海上入侵时处处被动挨打,最终导致了海防失利、海权丧失的悲惨结局,由此开启了饱尝屈辱的中国近代史.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百余年里,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一步亦趋地沦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渊.回顾这一段不幸的民族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外敌的不断入侵、特别是来自海上的外敌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如果说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构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海洋方向入侵与反入侵的军事斗争,则关系着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胜负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命运.〔2〕由此来看,“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或者说从海权视角解读中国近现代史,不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观察历史的视角和视野,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入理解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命运,而且由于对散见于各章、容易为学生所忽视的有关海权问题进行系统整理并在教学中予以重点讲解,因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中国海权问题的关注,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今中国海权争端的历史背景和来龙去脉,更加自觉地捍卫中国的海洋主权和海洋利益.当前中国的海权问题愈益突出和复杂,争端各方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和升级,然而现实中的海权争端大多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矛盾根源,只有从历史回溯的视角讲解中国海权争端的来龙去脉,才能帮助大学生看清中国海权争端的性质和根源、廓清并把握中国海权争端的发展和演变,从而帮助大学生更为理性地看待中国海权问题的未来走向、更加坚定地维护中国的海洋主权和利益.

3.“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有利于构筑中国海权战略(政策)的民意基础,更好地推动中国海权问题的最终解决.当前中国的海洋权益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应归我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海域中,争议区就达150万平方公里.我国与所有海上邻国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等都存在油气和渔业资源争端,与日本等8个沿海国家存在着岛屿归属争议,我国的海洋边疆安全面临“岛礁被占领、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海洋主权和权益受侵犯”的严峻态势.〔3〕这些海权问题的彻底解决,既依赖于政府高质量的海权战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又倚重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阶层民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应该看到,民意是外交的基础,民众是外交的后盾,一项外交政策只有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所以,“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对于构筑中国海权战略(政策)的民意基础,对于中国海权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内容

“纲要”课所涉及的历史时段相当长,涵盖了从战争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这170多年的历史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教学任务很重,然而“纲要”课的总学时仅为36学时,因而教师在海权意识教育教学中必须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既要做到海权问题跟“纲要”课教学内容的充分整合,努力实现海权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又要突出海权意识教育教学目标,凸显海权知识教学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海权意识教育应结合“纲要”课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重点突出以下海权知识要点.

1.中国海权迷失与英国海权扩张导致中国落后挨打、门户洞开.

战争中,中国落后挨打、门户洞开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但中国海权迷失与英国海权扩张是其至关重要的因素.古代中国作为海洋大国曾在世界海权史上长期占据重要位置,“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七下西洋都曾在人类航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明清两朝严厉的海禁政策则不但扼杀了中国人走向海洋的观念意识,使中国人的身影逐步消失于海洋,而且重创了中国航海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崛起于海洋、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利时机.

与中国海权由盛转衰、销声匿迹的同时,西方国家则凭借新航路的开辟和疯狂的殖民掠夺迅速走向海洋,继而崛起为海上强国.尤其是英国通过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为资本主义的高歌猛进提供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则极大地促进了海外贸易和海军的大发展,增强了海外殖民扩张的动力和实力.资本主义工商业、海外殖民地和海军三个因素相辅相成,终使英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洋霸权国.

战争是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重要一环,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强国海权与落后的封建主义弱国海权的一场较量,中国近代史的大幕由此拉开.战争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开启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进程,并使中国在落后挨打的屈辱经历中被迫走上资本主义化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战争又将中国强行拉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逐步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市场,中国社会经济由此开始长期陷入缓慢且畸形发展的状态.

2.对海权认知和利用的局限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在战争中全军覆没,引发国内外强烈震动.人们质疑,为什么庞大豪华的北洋舰队会如此不堪一击、全面溃败?从根本上来说,甲午战争的最终结局取决于中日双方对海权认知和利用的程度或限度.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海权的认知是肤浅的、片面的,虽然在战争以后,尤其是在1874年海防大讨论之后,清政府曾大力发展海军、推动海防事业,但是清政府的这些举措并非基于对世界海权大势及海权重要性的认知,而是“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一种本能反应,仅仅是一种企图重新关上国门的较低层面的军事防御对策”〔4〕,发展海军的目的应该在于掌握制海权、摧毁敌人于海上,但清政府的海防战略却一味强调防守,李鸿章就认为“水路主守,陆路主战.二语实为中国御侮救急良法.”强调以岸上防御为主,建立海军主要是作为岸边浮动炮台来配合岸防.〔5〕由此观之,清政府尚缺乏对海权战略价值的洞悉和深入思考,还没有从控制与利用海洋的战略层面,规划海军,并制订相应的海上作战方案.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在马汉提出“海权论”不久,就迅速出版了译本,并以“海权论”作为指导日本对外扩张的战略思想.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制订的作战方针的核心就是海军决战、争夺制海权,这是日本整个军事战略的重中之重,被视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环节.所以,中日双方在海权认知及海军战略规划方面的巨大差异已经注定了甲午战争最终的胜负结局.

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大大加深.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日本被迫放弃)和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这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和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不但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由于清政府大借外债,还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到长江上游,而允许日本商民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则由于其他列强“利益均沾”、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因而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外,必须看到的是,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还引发了列强在中国的激烈角逐,并掀起了一波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由此彻底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3.钓鱼岛和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域外大国的介入、周边国家的觊觎引发了当前的海权争端

钓鱼岛和南海诸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复杂、最棘手的海权问题,中国对钓鱼岛和南海诸岛的主权,是有历史渊源的,也是受国际法保护的,因而中国拥有不可争辩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并管辖钓鱼岛,自明朝初期,为了防范东南沿海倭寇入侵,中国就在钓鱼岛设立了防区,清朝不但延续了明朝的做法,而且还将钓鱼岛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管辖之下.十九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并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据此,日本侵占了中国的钓鱼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根据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日本应将钓鱼岛归还中国,但是美国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考虑,一手制造了钓鱼岛争端.在日本投降后,美国先是侵占钓鱼岛,并将其划为管辖区,后于1971年签署日美归还冲绳协定,将钓鱼岛归还日本,日本据此认定钓鱼岛属于日本冲绳县,中日钓鱼岛归属问题的争端由此形成.

南海诸岛归属中国也是有历史支撑的,中国人早在汉朝时已经发现了南海诸岛,早在宋朝起,中国政府已开始对南海诸岛进行持续、有效的行政管辖,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经营且持续管辖南海诸岛,为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提供了坚实的法理依据.事实上,直到“二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没有任何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在南海诸岛行使主权提出异议、乃至挑战,所谓南海问题并不存在.1968年,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亚洲外岛海域矿产资源联合勘探协调委员会”公布报告,揭示南海海域蕴藏储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之后,南海问题开始急遽升温,越南、菲律宾等国纷纷提出主权要求,出兵占领南沙部分岛礁,并在南沙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资源开采,南海诸岛主权争端由此开启并越演越烈.1982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有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管辖权的有关规定为南海周边国家扩张海洋权益又提供了新的动力,他们单方面提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张,与中国传统的管辖海域构成大面积重叠,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导致了南海争端的新一轮升级.

四、“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途径

1.专题教学

专题教学就是在立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的前提下,针对教学内容体系、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学生思想实际,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教师围绕海权意识教育教学目标,结合中国近现代海权问题,采取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专题教学方式,对于“纲要”课海权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由于中国近现代海权问题散见于教材各章节,而且还有相关海权问题教材并未提及,因而教师可以教材内容为主,整合课内外相关资料,以专题教学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有利于凸显海权问题的重要性,澄清教学中疑点和难点问题.另外,教师在讲解中国近现代海权问题的专题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海权问题,而且还要联系当前与历史相关的现实海权问题,尤其是要联系学生最为关心、最感困惑的海权问题进行解读,这必将大大提升海权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纲要”课海权意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2.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优势愈发明显和突出.多媒体教学借助大量图片、影音资料的展示,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有趣,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此,“纲要”课应在明确海权意识教育教学目的、教学重点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着手做好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取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大国崛起》、《走向海洋》等较具针对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影像资料,安排学生课上或课下观看整部或部分影像,而在学生观看之前,教师应就相关背景和重要人物或事件进行必要的介绍,并根据教学目的提出学生观看影像时需要思考的问题,影像观看完毕后,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广泛搜集相关海权资料,并制作出文图声像并茂的海权问题教学课件.这些课件应以重大海权事件和人物的珍贵图片和音像资料为主,以相关见证人的叙述和海权专家的点评为依托,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作用.通过这些课件的展示,可以使学生在感受音像资料所带来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同时,思考并领悟相关海权问题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以及深远影响,从而达到借助多媒体手段推进海权意识教育的目的.3.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为了增强“纲要”课海权意识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将海权意识教育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相衔接、互相配合,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相关海权问题的理解和认知.具体来讲,社会实践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各种形式,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以维护海权或宣传海权知识为主旨的社团组织,通过定期举办的各种活动,讲解中国海权历史,介绍中国海权现状,拓展和丰富“纲要”课海权意识教育.教师也可以从“纲要”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出发,紧密联系当下海权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会或辩论赛,这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讨论会或辩论赛的准备过程中广泛阅读,因而加深对海权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深入讨论或辩论,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也会使大学生更为信服.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到海战遗址、海港要塞或海事博物馆参观考察,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增强对相关海权知识的理解,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海权意识教育.

总之,实施海洋战略,是世界强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为迎接21世纪海洋世纪的挑战,高校应将海权意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从战略高度予以认知和实施.“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对于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海权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对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许华.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05):25.

〔3〕何兰.中国的海洋权益及其维护〔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49.

〔4〕许华.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05):27.

〔5〕秦天,霍小勇.悠悠深蓝:中华海权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126.

〔责任编辑:侯庆海〕

[收稿日期]2015―01―15

[基金项目]本文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海权意识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JY1302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海滨(1970―),男,山东滨州人,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