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与就业指导”课改革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680 浏览:46385

[摘 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高校人才培养对社会人才需求最佳接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不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同时还影响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认同程度.本文通过独到视角分析了我国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师资队伍“心律不齐”,教材编制及课程设置“随心所欲”,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自乐自娱”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改革实践的几点建议.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改革我见

自2007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精神以及国办发〔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全国高校均已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时至今日,已有5年的历史了.值得充分肯定的是,全国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为我国大学生近几年成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起到了正能量的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这无疑为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我们应当看到,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离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以及大学生的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所需得到的实际技能的诉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问题成因

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一下简称“该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培养其职业胜任能力,促使大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但纵观目前我国开设该课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师资队伍“心律不齐”,教材编制及课程设置“随心所欲”,教学形式与方法“自乐自娱”等问题.

(一)师资队伍“心律不齐”

“心律不齐”源自医学术语,指的是心跳或快或慢,超过了一般范围.这里所指“心律不齐”是指高校传授该课的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化,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1、教师指导就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齐”

该课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内容的综合应用型学科,它的最大教学特点就在于“体验式教学”.而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体验式学习的流程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但从目前高校讲授该课的教师的专业结构来看,“半路出家”或“临时出家”者占到约80%比例,甚至有不少高校把该课形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待,启用大量的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教师和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人员授课.不难想象一支这样的教师队伍很难得到大学生的欢迎.

因此,高校教师指导就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齐”,一方面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习该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违背了教育部对开设这门课“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的初衷.

2、授课教师社会经阅历“不齐”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存在承担该课的教师年轻化现象,据调查有近65%的教师是年轻的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该课的教学.他们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学的专业可谓无所不包,但他们社会经历和阅历普遍少,大部分是分配或留校的研究生,是从高校到高校,对社会招聘和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程序了解不多,对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指导大学生如何应对用人单位技能更是知之甚少,“由于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数量少,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便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1]在这样的师资构成背景下,对该课的“实用性”指导显然是不对路的.

3、高职称教师与就业指导理论水平“不齐”

当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结构组成除了“年轻化”外,另一现象则是高职称的教师了.而这部分教师尽管在所在专业领域可谓高水品,但教该课的理论水平却不敢恭维.根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8-2009年间联合12所高校随即抽样调查的5000名大学生对该课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4%的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系列课程教师的评价“十分满意”和“满意”,有27.4的毕业生给予“一般”的评价,有30%的毕业生给出了“勉强及格”和“不满意”的评价.”[2]可见目前高校57.4%大学生对高校开设的该课反映是比较消极的.

(二)教材编制及课程设置“随心所欲”

所谓“随心所欲”是指目前高校所采用的该课教材在无全国统编教材的前提下,各省市、各行业高校也无统编教材,导致各高校按各自所需而制定的教材.

1、教材垄断“口味”重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或由各省市、自治区统一的该课教材,因此,大多数高校是自编教材.但纵观各高校教材,研究比较一下主编和编写人员,我们不难发现一独特现象,绝大多数是统领、管制学生工作的人员编写,教材的质量与给大学生带来正真实用价值受到质疑.

2、教材章节设置不科学

纵观各高校所编写的该课教材来看,以重庆市10所高校教材为例,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各高校在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不统一;第二,就业理论部分普遍偏重;第三,在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章节部分,可“操作性”较差;第四,案例教学部分有的过时,同时,部分章节讲授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脱节,甚至与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需求有“背道而驰”现象等.

3、授课学时分布不合理

第一,部分高校把该课课时贯穿在大学四年授课,但作为大四毕业生为了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提早进入社会,多数已在社会用人单位实习,身心已不再课堂,因此,在大四开设该课实则不现实之举.第二,部分高校把该课课时平均地分布在大学的前三年的每一个学期.以重庆某财金高校为例,在总课时36学时中,从大一到大三被均匀的每学期分配6学时,但大学生在大四上学期正直就业面试的“黄金期”,而所学的就业技能课早已忘记.(三)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自乐自娱”

自乐自娱本意是指自我找乐子,自己想办法让自己开心.在此所指的“自乐自娱”是指讲授该课的教师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不得法,学生不愿接受,实际指闭门指导现象较为普遍,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1、学院派气息较为严重

该课是一门实践性特强的课程,由于目前高校承担该课的教师绝大多数的是“生在高校,长在高校的”专家,老师自身就没有社会实践和找工作的经历,因此,所授就业指导课“照着一本教材念念”了事,实际指导意义缺失.“我国部分高校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只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3]因此,大学生上该课乏味就是必然的了,更不用说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有什么提高了.

2、教学方法不对路

纵观目前高校得该门课程的教学来看,往往习惯沿袭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方式,采用“干瘪”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职业发展和就业过程中要注意的哪些事项等,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就是师生没法互动,对大学生就业的实践和实训能力缺位等问题.由于教师讲授的手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因此,缺乏对大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其结果是“在与10所学校共60名学生的座谈中,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对课堂教学效果不满意,56.70%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不了解,21.51%的学生未做过职业生涯规划,逃课率约在30%左右.”[4]

3、重理论轻实用

目前高校开设该课普遍存在“理论色彩过浓、内容枯燥空洞、实际用处不大,因而也被许多大学生戏称为‘太空课’.”[5]因此,所上的该课不被大学生接受较为普遍,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这样上该课的学生出勤率低,学生逃课现象可谓司空见惯.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改革探索

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

根据教高厅〔2007〕7号文件精神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该课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就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1、师资授课“有门槛”

应该以“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证书作为高校讲授该课教师准入门槛,高校必须加强对该课教师的职业培训,并须取得“职业化”的资格证书才能上讲台.

2、建立合作培训机制

高校应与当地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和相似度检测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合作机制.

(1)高校教师介入大型企事业单位招聘员工的培训,直观了解企业对新员工应具备应聘技能.

(2)大型企业职业指导师为高校教师培训,使高校教师吸取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训的技能技巧.

(3)各高校应根据就近原则聘请当地人才市场指导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等组成的教师队伍,依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高校大学生开设就业专题课.同时,要求把企业内部员工上岗的基础培训放到学校来做,一方面方便企业提前吸引大学生毕业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学生真正了解企业.

(4)教师到企业人力资源部挂职锻炼1-2个月.这样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授课水平.

3、教师自我学习提高机制.教师除了外在培训提高外,自我的学习和提高讲授该课教学水平就尤其显得主要了.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加强实践锻炼,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

教材统一及课程设置科学布局

1、统编教材方案建议

(1)由于目前还没有该课的全国统编教材,建议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统一的教材.

(2)各省市、自治区统编教材.在教育部还无法组织全国统编教材的前提下,建议由各省市、自治区教委组织专家根据地域、行业、专业等特性统一编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材.

2、课程设置科学布局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按“不得少于38学时”计算,同时,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专业等特性,以及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建议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时布局应按“弃四、重三、轻二、点一”的原则:

(1)大一是进入大学心理适应和调整期,就业指导重在专业教育,专业目标,学业规划、综合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储备的指导上,因此课时安排要“点”,即点到为止即可(上下学期各安排2学时).

(2)大二是大学生生理、心理逐渐适应和成熟,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学习任务繁重,为加强大学生对该课学习吸收的有效性,应该侧重在职业生涯设计、认识自我等指导.因此,课时安排应“轻”(上下学期安排各4学时).

(3)大三是大学生进入专业核心课和实验实践课重要阶段,也即进入准社会阶段,重在大学生求职择业和自主创业的程序、途径、方法以及求职面试技巧,职业礼仪、职业适应等指导.因此,课时安排应“重”(上学期12学时,下学期14学时).

(4)大四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用人单位实习,见习阶段,“人在朝营心在汉”,加之大学生这阶段难以集中,因此,在此期间开始该课已失去指导的实际意义,建议“弃”之.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该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讲授该课时须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引入式教学法

所谓“引入式教学法”即指开放课堂教学空间,引入社会人力资源进课堂,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如在“招聘面试技巧”、“企业对人才需求”等章节引入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部指导专家进课堂现身说法,并在“职业适应与发展”等章节引入社会发展成功的本校学长进课堂讲授成功经历的一种教学模式.

2、互动式教学法

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即在该课程相关章节中,老师通过营造与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如在“自我认识与职业生涯设计”、“面试礼仪”等章节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3、视频分段式教学法


所谓“视频分段式教学法”即将所授教学内容相关的章节的课程选用一段相关的视频(央视网下载),分成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播放不超过10分钟即暂停,由教师设问,抽学生上讲台分析解答,由授课教师评点解析.接着再继续播放视频,再抽学生上台分析解答,时间控制在2学时,以期达到强化大学生的就业面试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效果.此种教学方法既是对就业指导课的一种丰富、完善和改革,又较好的让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职业的角色体验,该教学法教学符合当代大学生普遍需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场景模拟式教法

所谓“场景模拟式教学法”即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指导下,要求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是在教师所设计的某一种场景中,进行就业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职场招聘”环节,学生即扮演招聘者同时又扮演被招聘者,这样的模拟方式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场景模拟教学的意义在于创设一种和谐的、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拓宽教学渠道,增强教学的“逼真”性,构架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学相长.同时,场景模拟式教学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实战技能.

注释:

[1]王培莲《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成摆设》,[N]《中国青年报》2011年5月16日.

[2]郑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年15期.

[3]樊文皓,郝刚《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提升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第02期.

[4]李群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33期.

[5]罗娟,《高校就业指导课应摆脱“太空”尴尬》,[N]《工人日报》2009年10月14日.

参考书目:

[1]付勇,孔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创新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2]何瑞华《浅议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创新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2期.

[3]宋双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年2期.

[4]徐兵,孔洁《高职就业指导课模块式课程体系创新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第20期.

[5]袁淑清,《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16期.

作者介绍

易忠(1958-),男,重庆市人,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应用经济.在《人民日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中国高教研究》、《人民论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生产力研究》、《经济问题探索》、《中国流通经济》、《经济导刊》等报纸和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教育部等纵向课题二项,主编和副主编专著三部.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