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290 浏览:93099

摘 要: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建立在教师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上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文化教育.

关 键 词:钻研组织设计有效

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师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能力的强弱和教师教学的技能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技能.

一、教学整体管控技能

只有掌控全局,才能有高屋见瓴的见解.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计划的制订,并提高制订的能力.学习和深入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把握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要求,理清读、写、听、说训练的具体内容,弄清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把要求和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到各个年级,既循序渐进,又适当重复,增强训练效果.训练的项目要与课文对应,寻求最佳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按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明确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制订语文教学计划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研究学生语文的实际水平,学习语文的主要心态,学习语文的方法与能力,以此来调整教学要求的高低,调整训练项目的难易,调整教学的进度.

二、钻研教材的技能

对教材的研究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力,教师应在这方面具有一些基本素养.能根据课文的篇章特色、文体特色、内容特色、语言特色及在单元或全册中的地位等因素来灵活机智地研究处理教材.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范文特色,梳理得一清二楚,做到心中有全局.通晓全套教材的思路,脑中就会有教文育人的大框架.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弄清楚每一单元的内部组合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研究单元的内部组合,要正确把握读、写、听、说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关系,要妥贴地把语文知识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分别联点成线,做到纵线清晰,横向能有机联系.

一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须透彻理解.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探究思想内容,又要从思想内容的高度推敲语言文字的表达;反复琢磨,领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剖析语言文字独特的表现力,洞悉课文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写文章的内在规律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中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慧眼识特点.

三、设计教学的技能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会,教学生学好,因此,设计教学必须对教学对象作认真的了解与研究.当代中学生与过去的比,在年龄、生理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心理、习惯、追求等方面有许多明显的区别.要了解和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他们的理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他们的语文基础、学习方法,他们的可塑性等等,在课内外做有心人,眼看,耳听,心想,让一个个活泼泼的学生形象印在脑子里,既能抓住他们的共同点,又了解他们各自的个性特征.因而,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确定教学目的.不管是单元教学目的还是课文教学目的,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的教学目的,都应体现语文的性质,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学目的不能“泛”,要紧扣课文或单元的特点;不能面面俱到,要集中又单一;不能任意拔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准星”定得准,教学就不会偏离.


2、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不管是知识点还是训练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教学目的才能真正达到.难点的确定一是视教材本身,如某篇课文的某个段落、某些词句难以理解,二是视学生实际水平,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难点可能就是重点,但也不一定就是重点.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剖析难点,化难为易.

3、选择教学方法.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桥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受教学目的的制约.讲述法、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等,各有优点,也各有局限性.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加以选择.教学方法不宜单一,应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加以优化组合.不管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有一点应特别注意,就是: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调控课堂技能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量的动态系统.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教师随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因此调控技能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它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1、组织能力.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面对班很几十个学生,如何把他们组织到教学过程之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因此,教师和全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合理的关系.这种合理关系就是:教师的“教”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积极性极大的调动,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窗交流;课堂里形成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传递信息的渠道通畅;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不仅可切磋琢磨,而且能充分发展个性与才能,能者为师.这种合理关系的主导者是教师.

2、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组合体,在教学进程中,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材的矛盾,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等等时有发生,语文教师要善于调控,妥善处理多种矛盾,使教学秩序井然,教学目的实现.其中尤以教与学的矛盾为多,教师须具有教育机智,善于应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思想高度集中,会对教材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提出种种疑难,会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看法持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是课堂教学中闪光的所在,应把握时机,充分肯定正确的意见,把学生组织到讨论的热潮之中,促使学习深入,促使课的质量提高.应变能力强不强,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对教材熟悉的程度,理解的程度;二是反应的灵敏度,能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及时综合来自众多学生的正确意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及时调整或修正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信服;三是有相当的知识储存,并能信手拈来为我教学所用.摆脱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取决于教师应变能力发挥得如何.

五、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的技能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语文,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封闭在课堂小天地里.从大语文的观念看,可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不赘述,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意识:要在思想上重视,明确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语文课外活动内容要具体,形式要多样,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再者,语文课外活动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以规定的作业束缚学生,加重他们的负担.故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上必须要有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众多信息中引出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更要有开放的、立体的、多向的思维,表现为思路开阔,构思如泉涌,它不拘于一种思路,而从较少的信息中就可以得出较多的结论.在强烈的创新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潜意识的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以渐进性或突出性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产生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结果的思维.

一个有较强创新思维能力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乐于从事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勇于标新立异,能够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有独出心裁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这样他的思维方式,他质疑的风格,不仅利于他自身创新,而且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自由与开放式的学风,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更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立体结构,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参加在职进修,不断“充电”,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变,加强同行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快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掌握多项本领,从而才能在现代化的教学中使自己所学的基本技能得以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并得以展示,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