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标准”中“学生为本”的师德要求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275 浏览:97778

【摘 要】“学生为本”是教师专业的前提条件,是“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学生为本”的师德观要求教师尊重和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建立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更新理念,转变角色;适应形势,转变行为.

【关 键 词】教师;专业标准;学生为本;意义;师德要求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提升教师素养,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二○一二年二月十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2].《专业标准》突出了师德要求,要求教师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教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一、“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

1、“以人为本”的涵义

以人为本:一般来说,“以人为本"就是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把人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切实保障其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发展人;“以人为本”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个亮点,是《纲要》贯穿始终的根本思想,是德育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本质需要为本,即以人的尊严、自由、幸福、发展为本.从这一根本要求出发,《纲要》提出了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2、“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教育是特殊的生产部门,教师是特殊的生产者.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劳动的产品也是学生.可以说,教师的劳动是与学生相互作用,并伴随其整个过程.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中的“人”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表现为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根本所在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就是要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简言之,就是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以人作为最终目的,以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以人为本也体现了社会的真正进步.

“以人为本”对教师面对的学生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当然是学生,时刻体现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主体地位.简言之,“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基本价值之所在.强调学校的教育管理以学生为本,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合理的需要,以学生个人的和谐、完善发展为教育和管理之根本.

在“以人为本”视域下,创造人的价值与意义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教育更重要的使命是引导学生做人、开掘生命潜能,培育学生身心,养成学生人格,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单就学生方面而言,“学生为本”就赋予了新的内涵.“学生为本”是教师专业标准的首要基本理念,“学生为本”也是教师专业的主要特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全面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特征.

3、“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是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在质上的规定是要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在量上的要求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发展;终极目标是要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必要条件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社会要求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总之,“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着眼于学生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生为本”师德要求的意义

唱响教育之歌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师德要求,体现了新时代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本质要求.践行“学生为本”视域下的师德要求,是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环节,体现了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

1、“学生为本”的师德观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以学生为本是教师职业价值实现的基础,是教师职业幸福及尊严和欢乐之源.“学生为本”的师德观重视人的价值,强调培育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追求学生的个性、潜能发展.教育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能最大限度地唤醒、激发教师发展潜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2、“学生为本”的师德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是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教师更新知识、转变思想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需要具备体现时怎么发表展的高尚师德,“学生为本”的师德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上的重要保证.

3、“学生为本”的师德要求,是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环节

众所周知,人才是所有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高尚师德是教师个人的灵魂,也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教育是通过师生双向互动方式来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师是通过系列教育活动,把下一代培养成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一代.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师的职业内容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业手段是人格和行为具有的榜样示范.“学生为本”的师德要求,恰恰体现了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环节.三、“学生为本”师德观的内容

“学生为本”是新时代师德本质精神的集中体现,“学生为本”师德观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了解学生,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促进学生发展.”[3]

“学生为本”师德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和关爱学生

学生是有主观意识和人格尊严的学习主体,“受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受关爱”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尊重学生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包容其不足,褒扬其长处,尊重其个体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就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美德,同时也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情感、有德行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者与探索者,就要尽最大可能地引导帮助其成为知识的执着追求者,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建立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场所,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关系在某一方面来讲其实就是对话交往关系,当然,对话的前提是相互平等,教师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必须调整角色,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努力使课堂成为充满智慧的地方,成为师生共同追求、一起发现和分享真理的地方.

四、“学生为本”的师德观对教师的要求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本.新课程为教师开辟了新的课堂专业生活,教师要全面科学地对学生实行新的关注: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关爱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与发展;尊重、理解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和价值,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1、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其一,“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激发者、辅导者,教师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并身体力行,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努力做学生心理健康、品德优良的促进者,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其二,教师应是教育教学中孜孜以求的研究者、探索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以研究者的心态、探索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推广应用.

其三,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程管理政策,要求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既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其四,教师还应是大学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由学校人拓展为“学区”人,角色开放,主动适应教师、家长、学生联谊、教育资源联享、学校特色联创、活动载体联动和优质品牌联强等方面的优化整合,利用大学区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2、适应形势,转变行为

其一,在对待学生上,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特别是要尊重学习有具体困难的学生,暂时还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不吝啬自己的微笑,适时赞赏学生:赞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努力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表现出的淳朴善意.

其二,在对待教学上帮助、引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反思阶段得失,确立适度目标;帮助学生选择自身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适度评价,并逐步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能,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其三,在选择教学活动上商议、共享.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特点,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基于学生发展的思想特点、心理需求和生理特征,商议确定并实施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乐意与学生一起,探寻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途径,共同分享教育教学活动成果.

【注释】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1.

[2]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Z].教师,[2012]1号.

[3]董彦旭.构建新时期师德评价指标体系[J].天津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