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90 浏览:21796

作者简介:向华(1969-),女,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史、教师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摘 要:师德建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和动力.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教师职业道德与师德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立符合教师专业成长要求的师德规范,师德建设要适应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健全评价机制让师德建设呈现“外在的实力”,加强教师的自主教育等以师德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举措.

关 键 词:师德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基石;动力

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师德建设是影响其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关爱学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长是否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本文通过对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关系的探讨,期望对教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师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教师职业道德及师德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个别学区“嘴巴”上、“文字”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弱视”;少数学校淡化教育主题,操作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对师德教育和培训认识缺失,自主意识淡薄,培训参与比较浮躁等等,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内在或外在的阻碍.此外,目前的师德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内容片面、方式单一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偏重宣传说教,与教师专业实践相脱离.这种状况不仅造成师德建设的低效,而且也使通过师德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难以实现.

(一)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选取陕西省西安市、延安市、渭南市、杨凌示范区7所中学的学生和教师作为抽样对象.发放《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师德建设问卷调查(学生问卷)》660份,回收644份,有效回收率98%;发放《中学教师职业道德与师德建设现状调查(教师问卷)》150份,回收135份,有效回收率90%.访谈了56名中学教师.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离职倾向的教师占总人数的563%,其中离职可能性较大的比率为20.7%,离职可能性一般的比率为35.6%.把教师职业视为谋生手段的,占42.2%,表明教师专业认同感不够高,职业信念不够坚定.85.9%的教师表示大多数老师能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11.9%的教师选择了“部分教师能”,数据表明仍有部分教师不能依法执教.70.8%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按时上下课,但仍有29.2%的学生认为老师会上课迟到早退,其中迟到早退现象较少的占27.0%,普遍的占2.2%,反映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尚待提高.17.7%的学生认为老师会漠视或不关心成绩差的学生,其中漠视现象普遍的占2.5%,一般的占15.2%.14.6%的学生认为老师曾经体罚或变相体罚过学生.只有57.7%的教师会主动给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更多的关爱、辅导和帮助,数据表明部分教师在关爱学生规范方面不能认真履行.51.9%的教师对有偿家教的认识有偏差,其中,认为很正常的占16.3%,觉得可以接受的占35.6%,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对有偿家教问题认识不够深刻.41.5%的教师不太阅读非专业书籍,其中偶尔读的占35.6%,很少读的占5.9%,说明部分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

(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当前师德培训的效果49.6%的教师不太满意,其中认为一般的占44.4%,不满意的占5.2%.近七成的教师表示接受过政治理论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接受过教师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师刚过五成,只有31.9%的教师学习过教师职业道德案例库.52.6%的教师认为目前师德培训形式缺乏吸引力,其中50.4%的教师选择“一般”,2.22%的教师选择“较弱”.研究表明目前中学教师师德培训内容与形式仍需改进.

对师德规范履行情况不满意的教师占39.3%,其中选择“一般”的占35.6%,选择“形同虚设”的占3.7%.有94.8%的学校制定了师德规范,但只有60.7%的学校能够认真履行.74.8%的教师明确表示学校对师德高尚的教师是有奖励的,但仍有15.6%的教师选择了“没有”,选择不清楚的占9.6%.只有35.6%的教师明确表示学校惩罚过违反师德的教师,高达37.0%的教师选择了“没有”.精神奖励是教师最希望学校采取的激励形式,包括表彰(44.4%)、提供外出学习机会(27.4%)、职称优先晋级(21.5%).表明目前中学师德规范履行情况欠佳,只奖励不惩罚,精神性奖励不足.


学校主要由领导(45.2%)、学生(37.0%)及同行(31.9%)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只有3.0%的学校采用的是综合考评,这说明评价主体比较单一.14.8%的教师表示该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师德管理部门,17.8%的教师选择“不清楚”,说明有些学校还没有设立师德管理部门或其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

(一)师德建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教人者教己”.崇尚师德,铸造师魂,是推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的基石.师德建设着重体现教师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高尚的德行是教师为人师表的核心,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有很高的要求,强调教师应该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多维、综合发展的趋势,但教师职业的“教育性”决定了教师专业成长永远无法脱离师德的规范,师德在教师专业素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如果缺失教师的道德精神与境界、道德信念与观念、道德规范与习惯、道德能力与素养,就不可能有教师自觉执行教育方针政策、依法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主动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以及不断发展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有益的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优质的公共怎么写作.因此师德建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二)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专业成长包括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更丰富、专业技能更强、职业道德水平更高等方面.职业的地位和待遇以及从业的兴趣可以构成专业成长的动力,但是,专业劳动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通过其活动“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就教师专业来说,这个特点更突出.这就需要教师把教育工作不仅看作是谋生手段,更要看作是一种具有特殊社会价值的公共怎么写作,要有不受营利性动机驱使的奉献精神、热爱专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如果动机仅仅停留在待遇和兴趣层面,则其动力恐怕难以持久.何况就目前来说,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还不是很理想,面对如此现实,如果没有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情感、兴趣、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就不可能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工作,更谈不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为,从心理学上来分析,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需要和,其表现形态为物欲、兴趣、情感、信念、理想等,它们构成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

人们关注物质待遇无可厚非,而且对物质的的确可以给人的行为带来强有力的动力,但如果把它看成“惟一”,表现在教师职业中把教学工作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看作是付出技术、劳动从而得到报酬的交换关系,他就会只关心教学的技术层面而不关心教学的价值层面,计较于付出与报酬间是否平衡,一旦失衡,动力锐减,一旦有更有利可图之处,就会表现出职业动摇,或者做出与教师职业格格不人的事来.因此教师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是教师专业成长恒久的动力.

三、以师德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举措

(一)探索建立符合教师专业成长要求的师德规范

1.师德规范对教师专业行为应有明确、具体、可衡量和可操作的规定.比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不够具体、操作性也不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关注不足,专业特性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专业道德是一种他律下的自律,没有专业道德规范的约束、指导与激励,教师专业生活与专业发展中的自律是很难养成的.当师德规范仅仅是一种价值上的引导,而对具体的教学行为缺乏规定时,就不能真正发挥师德规范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对现行的师德规范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教育学与学的高度对传统的师德规范进行重新审视,以期建立有深厚专业理论基础、能够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特性、具体、明确、可衡量、操作性强的师德规范体系.

2.从教师专业成长看,还需要补充更能体现教师专业成长特征的内容.师德规范是具体也是历史的,它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因此需要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改进.随着教师专业成长的不断完善,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也会不断生长、日益丰富,师德规范也应被注入新的内容,教师专业道德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结构中最具有生成性的要素,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它包括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精神等.在师德建设中要将这些专业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更要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完善,融入新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体化.

(二)师德建设要适应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

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教师面临不同的成长任务,其成长水平、需求、心态、信念也各不相同.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受到教师专业实践与整体专业水平的制约.比如,新入职的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与冲突”,很可能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不足引起的.因此,师德建设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确定师德建设的目标,在内容、方法上也要有所侧重.

教师专业成长大体可分为职前教育阶段、入职任用阶段和职后完善阶段.职前教育,要从教师终身发展的理念出发,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专业道德对其今后专业生活以及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教师专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基本规范及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师德教育要与职业兴趣、专业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这是使学生喜欢教师职业、选择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专业道德建立与提高的前提.因此,不仅要通过师德修养课灌输专业道德知识,还要把师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尝试专业道德行为并体验专业道德情感.入职任用阶段是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关键期,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并实践最基本的师德规范,在专业实践中感受由良好师德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提高面临道德困境的坚持力,教师入职教育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及专业道德的养成至关重要.职后完善是师德向高水平发展的阶段,要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实现师德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完善发展性的师德要求,增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发展教师创造性的师德品质,提高教师的道德智慧.师德教育中要重视引导教师在师德实践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省和建设性的反思,着重培养和发展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能力,这是师德得以不断提高的根本途径.

事实上,无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师德建设都存在个别差异性.对所有教师都采取统一的师德规范、师德内容、教育方式,是当今师德建设的一大问题.因此,要实行分层建设,既要注意按阶段分层,也要注意按个别差异分层.

(三)健全评价机制,让师德建设呈现“外在的实力”

任何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好的做法,要想成为师德建设的真正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要抓好落实,就要有一个健全的评价机制.师德不仅是是一种思想、心态和理念,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能力,它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尽最大可能从立体的全方位的角度,督促和帮助教师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学校不仅关注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量、平时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开展状况、教育教学成绩内容,而且关注工作质量的达成度、领导同事学生的满意度等.学生对教师评价的信息反馈,使教师站在了受教育者的视角上,多方位地审视自我,能够强化教师自律,进一步修补和完善自我,能够激励奋进,增强工作的责任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用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师德、师能水平,从而有力地促进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加强教师的自主教育

教师专业成长是建立在教师自主寻求发展基础上的.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越强,其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就越强,参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就越高,从而也越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基金项目:陕西省2012―2013年度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招标课题《中学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JSDW1301)阶段性成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