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的传记是怎么写的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37 浏览:8954

企业家们都喜欢讲故事,尤其是自己的创业故事,说到动情处,都要忍不住掉眼泪.老百姓们也喜欢听企业家讲故事,尤其是那些“丝逆袭”的励志故事,听到动情处,也要忍不住掉眼泪.大家都过得不容易,按理说“人艰不拆”,不过听多了形形色色的故事,还是忍不住要吐个槽,拆一拆那些企业家的故事,尤其是那些都开始写传记的企业家的故事.

传记是对一个人的毕生总结,一个好的传记应该是经过周密访谈,历时多年才写成的.《乔布斯传》就是一本很好的传记,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是一个非常资深的媒体人,他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采访了乔布斯身边的各种人―包括他的家人、同事和同行,还有他的对手,然后通过反复交叉求证,从而得以完整和相对客观地呈现一个完整的乔布斯.即便如此,他也只能说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乔布斯的一生,这样的传记是可信的.

但在中国,大多数的企业家的传记不是这么写的.大多数传记的写作流程是这样的:作者和传主聊了多少个小时,然后结合一些公开资料,几个月就写成一本书.敬业一点的作者会有一些对同行和同事做一些访谈,但总的来说这种观察和描述是相对单纬度的.这种传记有很强的公关色彩,很多企业家之所以愿意写传记,也是希望能留下一些名声.他们很少有勇气去直面自己的所有过去,会有意无意地修饰自己的人生,这也是人之常情.


曾经看到一本首富的传记,写了他在五岁的时候看到一群蚂蚁在搬家,然后作者就说企业家的雄才大略在五岁时就看出来了.这不是在扯淡么?中国的历史有个传统,一个人只要做成了一点事情,他在出生的时候往往就是天有异象、电闪雷鸣等

很多传记故事往往只有开头和,却没有过程和低谷.其实,一个人成功路上一定是有低谷的,只不过那些企业家不说罢了,就像心头的一道伤疤一样.创业就像穿过一个漫长的隧道,你心中有一个信念,但是你看不到光明,你必须不断地往前走,中间经历了很多煎熬和挣扎,后来见到了一束光,你成功了,这是大多数真实的创业故事.

但是,很多传记文章中间看不到过程的艰辛,看不到内心的挣扎和纠结,看到只是一个开头和结尾,没有看到过程.其实真正的故事,过程中间才是最有魅力的,但是一方面这些人不会说,因为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很多作者也没有足够耐心去问,当然这些故事都是单纬度的.如果说一个人只是说他讲自己的故事,因为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他往往看到的是他自己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他倒不是非要撒谎,其实人嘛总归是有局限性,所以这个时候,这种所谓的传记,往往就缺乏了真实性的考虑.

还有一个误区是媒体属性决定的.媒体就像一盏探光灯,在茫茫黑夜之中可能站着一百个人,一个探光灯打过去,照到了某一个人,这个人当时已经成功了.

真实的版本是:当媒体在描述一个人的成功时,必定有99个跟他同样的努力,同样勤奋,天分也差不多,但就是运气差一点这样的创业者.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因为他们失败了,媒体的探光灯照不到他们的头上.这也是媒体的悲哀,因为它照到的只是成功者,当然有时候也有失败者的案例,但这种案例也是根据媒体的需要来选择的.单个来看,即便这些故事完全真实,但是这种个案的真实,又能多大程度上反映作为一个群体的真实呢?

创业像登山一样,一开始可能有100个人登山,然后半山腰的时候发现只有10个人在继续登,然后继续登,快到山顶的时候可能只有两三个还在攀登,其他人都已经退出了,或者掉下去了,最后才有一到两个人成功登顶.这时候媒体的话筒伸到他面前,请问你是怎么成功的?这个人侃侃而谈,然后媒体会把这个故事包装给读者.读者也需要这种故事,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也从中获得激励.企业家、媒体和读者达成某种默契,共同塑造了我们通常看到的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