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师职制度推行阻力调研高校教育系统的应略

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478 浏览:47890

摘 要:本文对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推行情况进行了调研,针对来自设计师的反对情绪做了分析,总结出行业认知差异、约束抗拒心理、动机质疑、意图误解、对创意理解的拓展和改变现状的惰性等七个方面的原因.结合国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推行经验,给出了高校教育系统的应对策略建议.

关 键 词: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推行阻力;高校教育;应对策略

一、概述

工业设计是与制造业关系最紧密的文化创意产业类别,属于“十二五”重点扶持的十大产业之首,其健康发展对处于经济转型期中国制造业意义重大,也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环节.于2007年2月13日做出了“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批示后,等十一部委于2010年7月22日联合发文《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该文第七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中明确提出建立工业设计的职业资格制度、开展工业设计专业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广东省于2010年12月率先组织全国首次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考试,颁发了首批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证书.2012年底,浙江省成为全国第二个推行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的省份.可以预计,在今后的几年内,工业设计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使这个行业走上规范化发展与管理的道路.因此,对认证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质疑、误解、情绪等阻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这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也是行业发展促进的需求.对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舆论滋生的共性原因的深入研究,也对各类政策的推行有很大借鉴价值.

由于设计师创造性工作的特殊性,设计师群体对职业资格制度的接受程度将大大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业绩.而设计师由于其个性原因,一些对现状不满的情绪极易借助各种渠道迅速发酵蔓延,造成一种整体不和谐的舆论环境.目前除广东和浙江外其他省市都尚未推行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认证制度先期推行遭遇的阻力不可忽视,弄清其中的深层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是必要之举.

二、工业设计师职称制度对人才双向流动的意义

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制度的推广对高校教育系统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主要表现在职业资格促进了学校与产业界的人才双向流动.

由于历史原因,高校的人才进入门槛近年来越来越高.我国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所急需的有着一线研发经验的企业高级人才由于没有学历和职称,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进入高校.因此,目前的人才流动主要是从高校到产业界.而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则多数是从高校到高校,学历职称均高而实践经验不足.而工业设计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有实践经验的设计师进入教育体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十分有利.事实上,调研表明,企业或设计公司中经验丰富的高级设计师大部分都有进入高校当教师并传播个人经验或理念的想法,即使高校的收入远不如企业.优秀工业设计人才从产业界流向教育系统的主要障碍有两个:一是学历,二是职称.其中后者又以前者为基础.工业设计师的职称制度对创建高校与产业界的人才双向流动格局是一个突破性的举措,它为产业界既有经验又有教育热情的设计人才进入工业设计的高等教育体系创建了通路.

三、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调研结果


工业设计人员的职称评定一贯走工程师系列,设计师被迫花大量时间去准备不熟悉的工程师职称考试.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对确定工业设计的产业地位、规范从业人员资质评价体系、帮助初入职者迅速定位和降低企业聘用考核成本等均有益处(王丽,2009).但是笔者对认证制度的调研结果显示,工业设计界对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支持情况并不乐观,调研结果如下图所示:

针对来自设计师群体的反对声音,笔者在广东省首次认证结果发布后开展了调研工作,重点调研了设计职业人反对工业设计资格认证的原因,调研结果如下图所示:

四、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网络匿名调研和访谈结果,归纳出主要的反对原因有如下几点:

1.行业认知差异

设计职业人对工业设计行业本质的认知更偏向艺术类,而不是怎么写作业(目前国内对工业设计的行业划分属于设计怎么写作业).8个调查选项中有2项(第1项,57.02%;第3项,45.61%)是考察设计职业人群体对本行业的认知情况,它们都得了高票.

2.约束抗拒心理

认为认证是政府“强加管理”、“外行管内行”,以及对设计职业人创意活动的限制约束(第6项,46.49%).在访谈中部分职业人还透露出对传统考试制度的厌恶,担心考证会导致“高分低能”者胜出而失去鉴别人才的作用(第3项,45.61%).

3.动机质疑

公共媒体上大量针对的负面舆论信息引发了设计师对认证制度的不信任情绪,把认证理解为某些机构敛取报名费、培训费的借口(第2项,50%).访谈得知,相当多的设计职业人对国外相关认证情况相当不了解,认为国外“绝不会”有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其实是有的),认为政府此举是“无事生非”、“制造矛盾”,从而加深了对认证制度的对抗情绪.另外,对认证程序执行合法性的忧虑也大量存在,可能存在的阅卷不公甚至伪造的非法行为都构成了对认证制度的反对理由.

4.意图误解

把认证理解为工业设计行业的强制性“准入门槛”,如医生、律师、建筑师等,担心不考证会被限制就业(第5项,35.09%).访谈发现,这一误解强化了对推行认证的动机的质疑(第2项,50%).

5.对“创意”理解的拓展

工业设计的创意工作带有无约束、无限制、无固定规则等特性.不少设计师把这种理解拓展到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上.对抗制度、拒绝规则同化被理解为创意型人才的一种个性化品质,设计师们普遍表现出崇尚自由、蔑视规则的心态.

6.从众与相互影响

大部分反对者对自己在竞争中胜出是缺乏信心的(第4项,24.56%),并且清楚地知道学历的作用有限(第7项,16.67%).部分有成就的、自信的设计师对规则的蔑视态度(第4项,24.56%)影响了一大批以他们为榜样的初入职者和能力普通的人,而实际上认证对这些缺乏自信的人(75.44%)才是真正有帮助的.7.改变现状的惰性

访谈中多数反对者透露出对行业恶性竞争状态的不满,但是他们宁愿苟安于混沌无序的现状也不愿接受对职场秩序的重新整理.

五、高校教育系统的应对策略建议

针对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推行中遇到的阻力,笔者认为应对策略应该从教育系统抓起.因为参加调研的人有一多半是在校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理性引导有助于缓和不满情绪并改善工业设计行业的就业情况.

1.国外的成功经验借鉴

国外的一些经验可以为国内教育系统采取应对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李敏谊,2010).笔者总结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如下:

(1)英国的经验(吴雪萍,1995;左其琨,2005;黄日强,2005).英国199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资格认证”(NationalVacationalQulification,NVQ)是职业资格认证界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被广为认可的.NVQ的职业认证种类多达几千中,门类齐全而细致.其中设计类的职业资格有: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支持、应用艺术与设计、艺术与设计等,隶属“工艺、创造性艺术与设计”门类.NVQ标准的实施目的是促进就业.国外失业和改换职业是经常性的事,NVQ可以替招聘机构把一道关(针对无经验者进入新行业),同时也隐含了举荐的意思,属于“国家担保”的就业促进措施.NVQ的考核体系健全而完善,其中有两点值得我国学习:一是鼓励企业参与考核,企业经严格审查后授予考核与颁证资格;二是改变了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评定方法,有现场操作考核环节,重点关注能力的现场测试.

(2)日本的经验(蓝欣,2005).日本1985年颁布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把资格证书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与学历教育并行推广,其目标是帮助普通劳动者就业,并不鼓励高级水平的从业者参与资格认证.高校刚毕业初入职场的学生属于该资格证书直接面对的群体,在高校学习阶段就进行普及是十分必要的

(3)澳大利亚的经验(吴秀杰,2010).澳大利亚1995年开始逐步推广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AustraliaQulificationFramework,AQF),并且建立了AQF与文凭级别之间的对应关系.

(4)韩国的经验(李敏谊,2010).韩国于1973年颁布了《国家技术资格法》,并强制性规定为专科教育必须通过的考核内容.

2.教育系统的职责

国外职业资格认证的最重要作用是促进就业,尤其是转业和再就业(杨延,2006;张国云,2009),尽量减少职业人失业待岗的时间,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从各国多年的实施效果来看,资格认证对就业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从工业设计职业人的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人对认证的态度是基于个人立场,即从认证是否对个人有利来决定支持还是反对;只有一小部分人有行业立场的意识,即从保护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待认证是否能够带来一个健康的行业秩序;而能够从就业环境立场的高度来审视认证的职业人则十分稀少.而从这个立场出发,在教育中采取对策从正面进行引导应该是高校的责任所在.

调研中频繁出现的“有了书为什么还要搞职业资格认证”的质问声表明,国内对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工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此可以借鉴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成功经验,提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在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与普及率,改善国内高校“严进宽出”造成学历公信力下降的事实弊端,提高在校学生实现“能力接轨”的主动意识,同时为高校学历教育提供指导性方向,从而缓解创意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调研表明,工业设计人才普遍对自上而下的等级式管理带有一定的抗拒心理,有成就者尤甚.创建一个有信任基础的信息环境,提高有价值信息的“可见度”,也是高校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事情.构建信任环境包括三方面内容:流程透明、信息对称和构建理解基础.流程透明即打造一个全透明的认证操作流程,消灭各类流言产生的触发因素.就职业资格认证而言,高校等教育体系应该对国外的认证情况、流行的认证体系以及对促进就业的效果等进行普及教育.理解基础则通过三方面的沟通来构建:一是层次沟通,即处于不同能力和经验水平的设计职业人之间的沟通;二是群体沟通,主要是预备设计师(在校学生)、设计师和怎么写作对象企业之间的沟通;三是立场沟通,即个人、行业和就业环境三个不同立场上的代表群体之间的沟通.

结论

笔者认为,对于解决调研中出现的问题,教育系统应该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措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高认证在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与普及率,改善高校“严进宽出”造成学历公信力下降的事实弊端,提高在校学生实现“能力接轨”的主动意识,同时为高校学历教育提供指导性方向,缓解工业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