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叩问家庭的教育行为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515 浏览:69579

北京市海淀分局接到一女事主报警称,2月17日晚,其在海淀区一酒吧内与李某某等人喝酒后,被带至一宾馆内.2013年3月7日,李某某等人因涉嫌已被依法批捕.

湖南卫视推出的家庭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首播一鸣惊人――据央视索福瑞公布的数据,《爸爸去哪儿》10月11日当晚全国网收视率1.1,城市网收视率1.46,力压同时段其他综艺节目排名第一,同时收获的还有零差评.

2013年10月,四川省成都市某学校部分家长联名要求学校对6年级学生补课,数十名家长在联名书上按了手印,但仍遭到学校的拒绝.大部分家长当场表示不满,有的甚至当场就急得哭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显示,中国大陆约有1.8万名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里学习,孩子的年龄大多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它的产生源于家长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

Part1李某某事件

视角

李某某涉嫌一事,从年初到年末仍在持续发酵.中国最小的申奥大使、青年钢琴家、留学美国等李某某的简历中充满让人艳羡的元素.这样的经历在“星二代”中并不鲜见,然而与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对应的,却是目无法纪、骄横跋扈的行为.李某某事件在广大网民中引起的反应非常强烈,同时,“星二代”们的家庭教育也引发了公众热议.诚然,并非每位家长都是教育家,然而教育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孩子手中的一叠华丽的简历.作为家长,爱子之心可以理解,但是无原则的溺爱,无底线的包容,让那些占有相对优厚的公众资源的“星二代”,一旦失去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对社会而言,确是一群可怕的“存在”.

事件回顾

2013年2月19日,北京市海淀分局接到一女事主报警称,2月17日晚,其在海淀区一酒吧内与李某某等人喝酒后,被带至一宾馆内.2013年3月7日,李某某等人因涉嫌已被依法批捕.7月8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李某某等人涉嫌一案向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2013年8月28日上午9时30分,李某某等人涉嫌一案在海淀法院第17法庭正式开庭审理.

2013年11月27日9点,李某某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区西中法庭依法公开宣判.二审裁定驳回上诉人上诉,维持原判.

观点

熊丙奇(教育学者、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该反省的不应只是李某某的父母

从李某某这一案件,我们可以看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健康成长,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司法机关各司其职,遗憾的是,这些方面现在都存在缺失.

首先,家庭教育责任缺失.有关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超过90%与良好的家庭教育缺失有关,不幸的是,这也发生在李某某身上.记得上一次李某某伤人,李的父亲曾看望伤者替儿子道歉,表示“宁愿你们把我打一顿”,其护犊情深,可见一斑.但不清楚李父是否明白,他要承担自己监护不力的责任,同时更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作为监护人,李父应该针对儿子肇事,反思在家教方面的疏漏,调整教育方式,包括在生活方面从严管教,不再纵容,帮助儿子脱离原来的交友圈,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气.

其次,社会教育责任缺失.根据警方公布的细节,2月17日晚受害女性在海淀某酒吧内与李某某等人喝酒后,被带至一宾馆内遭.而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六条和三十七条,“营业性歌舞所、互联网上网怎么写作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件.”“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件.”这家酒吧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同时向未成年人出售酒,已经违法,应该追究其责任.


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关系到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成长环境的大问题.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而其中多数与他们长期混迹于经营性网吧、酒吧、所有关.对于这些机构的非法行为,有关部门曾经在网吧发生火灾等事故后进行过整顿,可事过之后,又死灰复燃.这与有关部门的执法不严有密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校附近不得开设经营性所,早有明文规定,可有的地方并没有执行,这些场所就开在校门附近,可见法律意识的淡薄.

保护未成年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学校、社会、司法机关应该形成合力.其中,最为根本的是,要让已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发挥作用,这两部法律都明确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家庭责任、学校责任、社会责任和司法责任,可落到现实,每一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背后,都有责任的漏洞.堵住这些漏洞,家庭、社会、学校、司法机关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观点

李文道(首师大心理系副教授,北师大心理学博士):李某某非常有代表性.我们推测出李父对孩子是溺爱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他人,一旦愿望欲求受阻遭挫,就会付诸暴力.父亲的溺爱往往会使孩子缺少规则意识,做事没有边界感和底线.

评论:李某某事件敲响现代教育的警钟,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教育孩子.李某某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某知名歌唱家的儿子,母亲也是知名歌唱家.和众多“星二代”一样,他生活优裕,受到良好的教育.李某某曾经4岁就入选中国幼儿申奥形象大使,还擅长钢琴、书法等,但他的名字却不是因为艺术成绩为大众熟知,而是因为一起打人案件.2011年8月6日晚上,李某某开宝马车与彭姓夫妻开车发生争执,并与同伴殴打彭姓夫妻.当时李某某只有15岁,属无照驾驶.李某某因构成寻衅滋事罪被收容教养一年,2012年9月19日,李某某被解除教养,改名为李冠丰.可惜好景不长,解除劳动教养不到半年,2013年2月,李某某因涉嫌被刑拘.在“星”光照耀下成长的“星二代、富二代、官二代”们,可谓身世显赫、条件优越,并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这些优势家庭出身的孩子,如果疏于严加管教,则会做出惊人的事情,给社会一种强有力的震憾.究其原因就是太过溺爱,“惯子如杀子”.自古以来有太多纨绔子弟毁于溺爱,大多数媒体和论者都认为“慈父多败儿”、“过度娇惯纵容”是造成今日李某某犯罪的主要原因.养不教,父之过,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李某某在被劳动教养释放不到半年后再次犯下妇女的重罪,家庭教育的问题显而易见.而其一帆风顺、呼风唤雨的成长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其今日的无法无天埋下了伏笔.真正对孩子负责,就应该严加管教,特别是“星”族家庭.家长不能让孩子不成器而荼毒世人,是害人害己.如今,一个“李某某”给教育孩子问题重重地敲响了警钟.因此,不能再让“李某某事件”再次上演.

Part2《爸爸去哪儿》与父职反思

视角

父爱长时间、经常性的缺席,对中国孩子未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在亲子交流中,父亲的教育往往更偏重于生存能力、抗挫能力与社会责任,偏重于对孩子坚毅、果敢、顽强的性格培养.在充满女性气息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们聪明、用功、敏感,但是,走出爸爸关切的视野,离开爸爸的引领,远离了游泳、滑雪、爬山、远足、野外穿越等男子汉的游戏,很可能不容易养成独立、坚忍、责任意识和迎接挑战、战胜苦难的意志品质.这样长大的孩子们,岂能担当大任?

事件回顾

随着一档亲子互动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在内地热播,“星爸”与“萌娃”迅速走红,并引发初为人父的年轻一代对“父职”的反思.

网站调查显示,60.7%的网友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节目热播的同时,也有专家指出,引发热议不应局限在父亲是否回归家庭陪伴孩子,更应让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得到重申.

来自网上的一份调查显示,81%的受访者感觉当前社会父教缺失现象普遍.其中,24%的人觉得“非常普遍”.仅19%的人选择“不太普遍”或“不普遍”.超过四成受访者(42%)表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而选择“父亲”的人不到两成(17%).另有39%的人表示教育责任应由“父母均担”.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主力仍是妈妈.新浪网调查发现,70%的网友认为好爸爸应该积极参与家庭教育.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家庭都面临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不够的情况.专家认为,父亲的家庭角色不可替代,在成为父亲前就要作好准备,忙碌不是借口,而家庭教育的原则性问题父母应该一致.

观点

《爸爸去哪儿》,一档综艺节目,竟然完全无负面评价,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为何呢?除了萌翻眼球的“星二代”,节目本身带给大家的教育引导和反思,或许才是最重要的内容.有人如此评价,爸爸去哪儿,孩子就会去哪儿;孩子去哪儿,我们的社会也就去哪儿.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男主外、女主内似乎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忙”成为了爸爸在孩子心中的标签.于是,家长会现场,仅一成爸爸现身;放学的路上,大多只有妈妈的陪伴.似乎大家已经习惯了父亲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缺位,但看了《爸爸去哪儿》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父爱可以带给孩子如此多的温馨、乐趣和成长.

在环境很破旧的宅子中,林志颖找剩饭和报纸糊住破窗户,为了能让儿子kimi晚上不受蚊虫骚扰睡好觉;在午休时刻,女儿Angela已熟睡,但父亲王岳伦忙碌着打各种蚊虫;儿子天天有洁癖,在陌生环境中很难适应,爸爸张亮就扛着孩子进行各种沟通;田亮更是细心地为女儿Cindy扎出漂亮的小辫.夜晚躺在床上时,各位爸爸充分利用亲子时间,鼓励孩子白天的表现,也点拨孩子存在的问题,指导其应该有的改进.在这一刻,我们发现,父亲原来给孩子的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有肩膀的温暖,有智者的理性.

看着点滴大的小人,由衷地赞美着不擅长厨艺的爸爸做出的“美食”;看着天天跑出院子,只为希望给爸爸再送一朵马尾巴花,原来爸爸的付出,孩子从来都感悟在心,即便他们还这么小.这不是苦情,不是悲情,而是亲情,是真情.

笑,呆,流泪,感动伴随着节目每一分钟,反思也愈加深刻.为人父的在思量,是否错过了孩子成长的点滴,错过了与孩子分享的喜悦;为人子的在考虑,孝道的回报、孝顺的含义.

当男孩危机日益严重,当留守儿童成为社会问题,除了妈妈的温暖外,爸爸们是否也更该肩负起这个责任.父爱是山,母爱是海,孩子的成长缺不了母爱的包容,更缺不了父爱的厚重.

Part3家长哭着要求学校给孩子“补课”

视角

在学校补课屡见不鲜的今天,学校和老师补课是正常的,学校不补课反倒是不正常的.本次事件就是一个例证,事情虽然看着好笑,但背后的话题却很沉重.有些网友觉得家长是正确教育理念的缺失,只求分数,不讲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这些大道理确实没错,但在以分数决定孩子升学发展的今天,这样正确的说教却显得苍白无力.

事件回顾

2013年10月,四川省成都市某学校部分家长联名要求学校对6年级学生补课,数十名家长在联名书上按了手印,但仍遭到学校的拒绝.大部分家长当场表示不满,有的甚至当场就急得哭了.

无独有偶,湖北武汉中学一名即将升到高二的学生向媒体反映:学校搞补课,学生们向市长投诉后,校方取消了补课.没想到,家长们知道后都“不干”了,聚集到学校门口要求恢复补课.该校教导主任证实,高一学生目前大约600人,对取消补课不满的家长大概有300多位,还有大批家长跑到区教育局投诉.令学校哭笑不得.

观点

早在2000年初,教育部便颁布了“禁补令”,之后每到检测期,相关部门都会三令五申禁止补课.今年也不例外.“禁补”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依法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同时也是对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纠正.这一举措怎么看都是在为学生着想,为什么还有许多家长支持补课,甚至“投诉”不补课的学校呢?根据相关报道,家长的回答大同小异:“要想成功,哪能不付出多于别人几倍的辛苦”,“别人都补,我家孩子哪能不补”,“检测期补课既可以让孩子学习,又可以摆脱无人看管孩子的尴尬,而且即使交费,也比社会培训机构便宜多了”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不难看出,许多家长批评起应试教育来头头是道,可是一落实到自家孩子,往往还是最关心成绩排名,嘴上是素质教育的拥趸,实际却做了应试教育的推手,甚至不时与学校“合谋”甚至陷学校于“不义”,在检测期补课、校外报班之类的事情上主动加码,对学校施压,为孩子增压.更有甚者,不管孩子成绩怎样、兴趣如何,也不管代价再大、困难再多,都要想方设法为孩子择一个“好学校”――所谓好学校,无非是尖子生多点,升学率高点.人人都这样想,都朝这个方向努力,“好学校”自然爆棚,进“好学校”的门槛必然越筑越高,家长们必然也会越来越累.扪心自问:“择校难”真的全都是学校的错,管理部门的过?

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能单凭教育部门发文,而是要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家长们准备好了吗?

Part4“宅”家上学的追捧

视角

毫无疑问,“在家上学”表明了家长对目前教育体制的极度不满,但是,他们的行为也是对教育多元化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是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那么,如何将其规范化、制度化,帮助其消除潜在风险,让这些行走在“因材施教”途中的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是更值得教育部门关注的一个问题.

事件回顾

当一些家长在为学前教育学位奔波,想把孩子送进一位难求的幼儿园时,有一些家长却把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带回来,让孩子“在家上学”.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纷纷出现了“在家上学”的现象,而在深圳这样的种子也开始萌发.“在家上学”是好是坏,种种争议,孰是孰非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家上学”风潮引起了社会对中国早教和教育模式的反思.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显示,中国大陆约有1.8万名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里学习,孩子的年龄大多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它的产生源于家长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从早期单一家长教学发展为现在的教育联盟,“在家上学”正在逐步地体系化和规范化.一批由父母授课成长起来的优秀学生证明了在家学习所具备的优势,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问题.

观点

对于“在家上学”这件事,家长是关注多,实际行动少.其实这也不奇怪.毕竟在一个社会大分工的时代,有精力、有财力抗拒社会的“流水线”生产的只能是少数人.而且仔细分析一下,“在家上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少数探路者能坚持多久,还要打一个问号.

首先,“在家上学”孩子的父母大多只能充当小学阶段的老师,除了小学的语数外几门功课之外,读读《三字经》《百家姓》就是所谓的国学教育了.再高级一点的能讲解一下《论语》,已经算难得了.但是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是9年,有条件的地方甚至在推行12年义务教育.对于非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学生家长来说,很多人对于小学阶段之后的课程辅导就力不从心了.迟早还是要回归到学校教育.

其次,“在家上学”的教育内容,和父母本人的知识结构关系很大.众所周知,人文类的知识,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览而掌握,而理工科的知识,没有系统的训练很难过关.所以文科可以自学成才,但是理工科的人才,几乎全都是科班出身的.有趣的是,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往往是文科背景的父母更有兴趣打破常规,试验“在家上学”;而理工科背景的父母,往往更相信按部就班的教育体制,相信题海战术.这可谓两种不同知识背景对父母的影响.而人文背景的父母,在数理化方面能给孩子的辅导是非常有限的.很多文科背景的父母,应付初中的数学题已经颇为吃力了.但如果放弃数理化的课程,孩子以后在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的社会里如何生存呢?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就说过:讲不出五部莎士比亚剧本是羞耻,不知道基因和染色体的区别却无所谓,这种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但是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中,“在家上学”却很可能培养出严重偏科的学生.

再次,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其中培养小孩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也是教育的重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阶段的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英国贵族往往把孩子从小送到哈罗公学等寄宿学校就是这个道理.学校阶段是小孩一生社会交往的开始,中外都有不少父母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入名校,就是希望孩子从小能和未来的精英交朋友.这种想法虽然功利,但也不无道理.相反从小“在家上学”的孩子,与小伙伴相处的时间有限,会不会长大后出现人际交往的困难,这也是一个问题.

总之,“在家上学”的理念,折射出家长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一些不满.少数有条件者要进行探索,似无不可.但是真的要大面积推广,失败的可能性极大.对于社会大多数成员来说,还是要依赖义务教育,这就要求教育体制必须继续改革,政府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提供足够的优质学位.在强化中国基础教育优势的同时,尽快补上短板,这样才能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