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探析

更新时间:2023-1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993 浏览:33499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阅读者情感提升的过程,小学生只有拥有更好的阅读能力才能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现行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将接受理论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实现自我成长.在该理论指导之下,教师提升能力,学生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在阅读中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正确地感知与体验文本中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关 键 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接受理论思路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12

语文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教育多于理性教育,是学生逐渐掌握阅读、写作、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是教育者主动地向被教育者传输知识、观点和技能的施教活动与被教育者能动地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吸纳性接受活动的联结和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理解尤为重要,特别是阅读教学,突出展示了理解与接受的重要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于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意义,逐步建立自身理解感受的过程.然而现今小学阅读教学存在较大的难度,教师倾尽全力地付出有时得不到回报,教学效果不理想,有时甚至事与愿违.总而言之,是教学与接收的契合问题,学生如若不接受传授的知识,那么所有的教学活动将会是徒劳.教育目的与教学效果反映在学生的接受活动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接受理论对阅读教学的指导作用,对于改进教学、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主动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方法.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只有拥有更好的阅读能力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停留在静态的阅读文章的分析层面上,学生与教师致力于文本的内容分析,角色之间的关系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分析以及归纳文章大意、内容要点、中心思想,认为这就是“阅读鉴赏”.然后,笔者见到的是学生眼里看不到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心里没有独特的个人情感与体会,脑海里仅存段落大意、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等支离破碎的“解剖”.对于小学语文阅读,大多数语文教师以自己的见解为主带领学生去解读文本,渗透给大多数学生,学生则一知半解.主要体现在:学生阅读空间封闭,教师家长能够提供给学生的阅读空间有限,没有提供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学生阅读兴趣淡薄,在课堂上教师忽略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味地强加自己的想法;缺少阅读方法指导,教师千篇一律地授予学生分析语句和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的能力,忽略学生阅读的积极自主性;阅读量偏少,就学习的本篇文章进行阅读,并且阅读还不深刻.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材的因素影响教师把握语言训练的要点.北师大版教材是按每个单元文化组编的,每组课文不易把握训练要点的排比.现阶段的教师在理解课标上侧重点不同,着重教学语文基础知识,对课程性质把握不准,容易忽略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其次,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活动发展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的、线性的讲授过程.并且教师一味地追求应试效果,有选择性地根据考点设计相关阅读问题,大量千篇一律的试题割裂了语文的阅读之美,导致阅读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自然失去兴趣,学习效果低下.

再次,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缺乏,教师对如何剖析阅读教学不求甚解,教学过程以讲代读,一味地灌输,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成为了知识的容器.

2接受理论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是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个影响极大的文学批评流派.该理论强调读者的接受过程,改变了过去的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发展为以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为中心的新型理论.较为新颖的就是接受理论强调文学作品是一个过程,是作者创作作品过程和读者接受作品的过程.伊塞尔提出了“空白”这一概念,认为文本之中充满着各种潜在因素,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未言部分”加以填充与丰满化,读者与文本可以在此交流与碰撞,在此基础上尧斯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包括伽达默尔的历史视界和个人视界两方面的内涵,即文化修养、心理素质、个性气质、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审美情趣、鉴赏水平等.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在美学领域的移植,也可称为“文学解释学”.其理论的主要特点是“读者中心论”,强调读者理解文艺文本的主体性.因为它探讨的是读者接受艺术文本过程中的美学,所以又称“接受美学”.

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文学接受理论的知识研究广泛,“中国虽无接受美学之名,早有接受美学之实”.[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合二为一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内化的过程.关注主体性即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提倡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和个人的喜好及学习方式方法.接受美学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赋予了读者自由,赋予读者无限的文本创造性阐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采用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一样的阅读体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得到了满足,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也会有不同的体悟.接受理论强调接受者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提高学习的效率,一堂课短短40分钟,在这40分钟内要让学生从书面文字上获得情感的升华,最为关键的就是注重学习效率,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接受理论为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强调满足学生阅读的空白点和期待视野,教师有目的地安排课堂阅读任务,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还让学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有效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不断自我成长的过程,与课文语言主题密切相关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布贝尔在《我与你》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精神生活的养成.现在的教育是一种训练专业技能的工具,知识成了统治者,人变成了手段与产品.”[2]接受理论的目的即在于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去品味和阅读,是一个培养习惯与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应当被视为一个复杂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它经历了从作者对世界的观照直至读者体验中的各个阶段.


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学有着本质区别的原因,即情感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阅读教学在于如何教会学生去思考、反思、批判,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独特的领悟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阅读教学的“情意性”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在此要求明确下,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去感受、体会文本.接受美学理论首先强调突出主体感受.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是一个开放的、多层面的、相对的、自我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任何文本意义的实现都要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体现出来,在作家、读者和作品的三角关系中,读者本身便是创造历史的主要力量.接受理论中“空白点”、“期待视野”等读者与文本之间激烈的碰撞既是文字的感悟也是情感的交流.

3接受理论指导下改进阅读教育的若干思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多式多样,教师的教学不同,学生接受的程度也大不相同.“教学有方法,但教无定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情感?将接受理论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分析出几点适合学生并且能促进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建议:

3.1学会质疑,巧用讨论

教师着重从质疑角度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让学生自我探索文章内容、写作方法、中心思想.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同桌间、小组间的讨论与交流,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学生无法自我解决的时候,巧妙地运用“助产术”和学生共同分析、探讨、研究、发现,通过讨论法实现学生五花八门的思维碰撞.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实现学生逐步实现个性化阅读,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3.2加强训练,重在体验

学生如若只读不悟,很难取得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应从情感角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文中情感渲染等手段,必要时可以运用情境再现,课堂上多开展小练笔的形式来拓展学生思维开阔视野,加强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根据调查显示,学生乐于分享自己只言片语的想法,教师此时应该给予很大的肯定,再通过引导补充将学生的想法完整呈现出来.

3.3分清层次,理清阶段

不同的文章,学生的“期待视野”也大不相同;不同的学生,其阅读“空白点”也大相径庭.在笔者实习期间总结课例,教师可以着重解读、演练、对话低年段语言文字优美的课文,师生共同合作从字形、字义上说文解字,再提炼出文本主题.到了高年段,教师应构造一个活灵活现的课堂,发挥语文开放性和工具性特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文学的深层理解,如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理解,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景色的情感体验等.在此基础之上突出人文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读书、作文、做人.

3.4巧用策略,提升能力

当前小学教师面临的问题就是学生对阅读课积极性不高,现阶段教师多采用评分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然而这多与做阅读理解练习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较弱,对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持谨慎估计,一贯走传统的教学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变化,教师可以适当地改变策略,将新理念内化为教学的一部分.提升教师教学效感,创造更具开放性的课堂.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学的目的即教会学生正确使用阅读方法去阅读、去表达.自从二十世纪初至今,阅读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纷繁的发展过程.就拿文学解释学理论来说,从作者中心发展为文本中心再升级为读者中心,强调以文本本身和读者的创造性阐释作为理解文本意义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接受美学和读者响应理论等新起的批评学派逐渐发展起来.把接受理论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便于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地在阅读中理解和感悟,正确地感知和体验文本中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