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病房保护性约束之"人性化"的理解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16 浏览:13570

摘 要:探讨"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病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通过约束用具、约束方法、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形象来体现具体的"人性化",并且科学地实施,降低打人毁物事件的发生率,保障临床护理和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人性化"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非常有效且必要的护理行为.

关 键 词:精神病;保护性约束;人性化;约束用具;约束方法;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形象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是利用约束用具针对躁动兴奋、自伤自残、毁物伤人的精神病患者采取的一项特殊护理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精神病患者及周遭环境免受损害,它既是一种保护性护理行为,也是一种强制性护理方法.笔者根据临床工作体会及查阅相关文献,浅谈保护性约束的"人性化"如下:

1约束用具的"人性化"设计

保护性约束用具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床档--传统约束带--Sesunx德国专利磁扣式约束带--约束衣、约束裤--新型改良的约束用具;传统常规约束带有皮革和布质2种,陈淑清[1]报道常规约束带在临床使用中缺点百出,若使用不当或者未及时检查约束带的安全,会增加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新型棉布制约束衣、约束裤有效制动率为100%[2],既可以防止抓扯滑脱,又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同时约束衣袖及约束衣裤脚上的开口处有助于观察输液时的局部情况,再者约束裤裆上的开口处方便护理人员进行二便的护理操作,可谓改良后的约束衣、约束裤一举多得.但目前护理用具的研制和创新在精神科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曾有报道精神科护理用具研究论文仅占精神科护理论文的0.41%[3].


2约束方法的"人性化"改进

约束形式则有床上约束、输液椅约束、约束衣约束、活动约束等的不同.就活动约束方面兰华[4]提出单手或单脚保护法,交叉保护法,此两种方法主要针对精神病患者的兴奋躁动、自伤自残、伤人毁物等行为,或者严重干扰其他患者活动和休息而采取的短暂性约束方法;双手双脚或加双肩保护法主要适用于精神极度兴奋及躁动的精神病患者."人性化"改进约束方法,以评估患者整体病情为基准,因时、因地、因人,即三因制宜的设计个体化约束方案,而一般情况便是在病情允许的状况下,尽可能的采取"活动性约束",尽量的减少约束用具的数量、约束部位以及约束时间,以缓解患者的抵触情绪,最大限度"人性化"地减轻其痛苦.

3护理模式的"人性化"更新

人性化的护理是一种整体化与个性化相融合,且具有创造性的一种有效护理模式.它可以具体的体现在:

3.1签署知情同意书施忠英[5]据临床调查问卷获悉,在患者入院时48.7%的家属对保护性约束无心理准备,60.0%的家属仅表示基本理解,认为约束患者时有必要征得家属同意的占68.7%.周晶[6]报道,在使用了保护性约束措施且签订《保护性约束使用知情签字同意书》的437例患者里,在约束带使用过程中发生与签字同意书中目的相关事件5例,因事先做到了充分告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均未发生护理纠纷.

3.2加强宣教与沟通患者家属认为约束的目的是治疗的仅占52.0%,是惩罚的占4.0%,当患者杀人毁物、情绪失控时,认为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是药物治疗的占48.0%,赞同用约束方法的仅占31.3%[6].因此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及宣教保护性约束非常重要,告知其约束的目的,使用及解除约束的情境和条件,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约束用具及方法,如何保障患者被约束期间的日常生活,从而使患者家属做好心理准备,理解并支持保护性约束的实行.

3.3规范约束护理实施约束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过约束技巧的专门训练[7];约束实施后,护理人员应及时的做好登记工作,记录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约束原因、约束起始时间和解除时间、约束用具的数量、约束的部位、约束方法以及约束期间相应的护理记录等;约束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目前的意识状态、四肢活动度及血运情况、伤害性刺激可能性,同时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多给予安慰,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做好日常生活护理,避免患者肢体受伤及压疮的发生,护理人员之间应充分的做好床头交接班工作.

3.4满足患者及家属合理需求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关怀和安抚,作为患者主要支持系统的患者家属对患者身体及心里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0.0%的家属认为患者在约束期间需要陪护,因此应尽量满足家属适当陪护患者的要求;及时解答家属提出的疑虑,使他们积极地配合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

4结论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性化"在保护性约束中逐步地健全和发展起来,在精神科临床治疗、护理应用时,既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同时减轻精神病患者的痛苦,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护患纠纷的产生,护理人员的形象得到"人性化"的光环.但距离真正的"人性化",尚差之甚远,约束用具、方法、护理模式仍期待更加"人性化"的改进,这些正是我们精神科临床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