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37 浏览:20637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百花齐放,据我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种略见成效的教学方法,供参考.

一、求异思维法

“求异思维法”指大胆发现求证别人没有提及过的新问题,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促进独立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见,此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积极有利的.


例如《论语十则》中有这样一句“学而不厌”,教学参考书上将此中的“而”表示“转接”,经过深入讨论,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个“而”表示“顺接”讲更为合适.连接的两个部分意义上没有转折,因而只能讲“顺接”而不是“转接”.

二、倒背如流法

“倒背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背诵角度,它既丰富了背诵形式,极大地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强化了学生记忆,又从背诵综合角度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及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倒背如流”既是形容背诵很熟悉,其实也是指背诵方法.倒背的方法有三种:逐字倒背、逐局倒背、逐段倒背.

例如在讲李清照《如梦令》一词时,我就采用“逐局倒背”法,学生兴趣盎然,反响热烈,真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首词逐句倒背法:“惊起一滩鸥鹭,争渡,争渡,误入藕花深处,兴尽晚回舟,沉醉不知归路,常记溪亭日暮”.

顺背,起句回味无穷,令人难忘,收句戛然而止,美不胜收;倒背起句奇峰突起,不同凡响,收句让人流连忘返,意犹未尽.顺诗意为“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大家争着把小舟划出去,结果惊飞了栖息的鸥鹭”;倒背诗意为:因为惊飞了栖息的鸥鹭,所以大家争着把小舟往前划,结果误入深处,却意外发现这里竟是如此美好,于是干脆尽兴而归.显而易见,顺背、倒背的意境,情理迥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美丽享受.“倒背法”不仅丰富了背诵形式,还可拓展文章意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三、体验感知法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没有人能真正传授一种语言,只能提供条件,让语言在学习者的大脑中自然地发展起来.”这就是说,如果对语言进行理情分析,而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就如同厨师向弟子传授如何制作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一样,虽然告诉弟子这道菜的配料有多少种,切菜的方法如何讲究,火候要怎样把握,味道是怎样怎样的好,可就是不让弟子品尝.尽管师傅讲得天花乱坠,弟子还是不知其味.当有人问起这道菜如何时,弟子便只能照搬师傅传授给他的东西,来了鹦鹉学舌罢了.老师习惯于满堂灌式地讲,学生习惯被动地听,缺乏主体介入和角色体验,更没有被导入作者的创作意境,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创新精神就在老师长年累月的辛勤教导下,渐渐地萎缩、退化以致消灭.要避免这种负面效应,老师必须改进讲堂为学堂,给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亲自去感悟、体验.

例如,我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雪地捕鸟”一段,就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体验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妙.①请将捕鸟的九个动词找出来,看能否删除其中一个,却照样能完整表述捕鸟的全过程?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结果找不出删除的动词.②能否找到更好的动词替换文中的任一动词?学生进行了大胆尝试,但又都被一一否定,还是觉得文中的九个动词最恰当.③这段话中的句序能否随意更换?一开始,好多学生认为“撒下一些秕谷”和“支一面大的竹筛”可以互换,先撒谷子再支竹筛也行.再一考虑,觉得这样一来,远不如支好竹筛再到秕谷撒到恰到好处的地方来诱鸟更好.雪地捕鸟一段写得精炼、准确、连贯.最后让学生尝试用一系列写一个游戏,结果很多学生发现,如不加进叙述语言,就很难完成任务.由此学生深切体会到作者驾驭语言水平实在是高.

四、“主问题”教学法

在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到主导作用,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提问,称之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最早提出并动用此法的是全国特级教师鸿彬.

教师如果善于设计教学中的“主问题”,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主问题”教学法可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效果.有质量的提问,有“以一抵十”的教学效果.“主问题”教学法能把学生深深地引入到对课文的评析之中,带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充分展现了训练学生理解能力的力度,突出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简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能使“教”适应于“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帮助学生养好良好的思维品质,最终使“学”适应“教”,“教”与“学”相互适应,师生思维同步,从而产生最佳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