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15 浏览:17673

摘 要:受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植政策的影响,各地文化产业项目、产业园区等纷纷上马,对相关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加大,各地高校积极申报与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而文化产业的内涵广泛,如何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建设方向作为专业定位,形成正确的培养思路,促进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是各高校都很重视的问题,并为保障该专业持续的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纵观全局,立位,如何借助本校传统优势,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的进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的定位,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 键 词:新专业专业特色资源整合三赢模式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96-02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定义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怎么写作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按文化产业国家统计局颁布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文化及相关产业被分为两个部分10个大类,第一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分为新闻出版发行怎么写作、广播电视电影怎么写作、文化艺术怎么写作、文化信息传输怎么写作、文化创意和设计怎么写作、文化休闲娱乐怎么写作、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七类,第二部分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分为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三类.

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解释:简称文管,属于管理学类专业,是为适应国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而设立的专业,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目标.文管专业分普通文科类和艺术类两种,授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位.

以上解释来自于百度百科,从两者的对比来看,文化产业涵盖范围广阔,几乎包括了目前高校专业设置的学科范围,这是否对目前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特色定位有启示与引导的作用呢?

二、国内各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建设简况

自2004年,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来,经过10年的发展,据2013年教育部招生网站公布的数据统计除青海、宁夏、海南三省(自治区)外,全国各省已有123所高校建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新疆艺术学院2013年无招生计划显示).在11种高校类型的统计中,开设了该专业的前三类院校有师范类院校37所,占30%,其次是综合类院校27所,占22%,艺术类院校18所,占15%.

就近几年发展特点来看,西南、西北地区发展速度较快,目前陕西7所、四川6所、贵州5所、云南4所、甘肃2所、新疆1所,这27所高校占全国总数的22%;办学类型中以学院60所最多,占50%,大学42所,占34%,独立学院20所,占16%.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问题的出现:教育质量的下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等.[1]

就各高校的专业建设情况来看各有侧重,东部沿海地区的起步早、发展较成熟.各高校利用本校传统优势设立不同的专业定位,山东大学还设有本专业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点.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在2013年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总结,在《2013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总评榜》中推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十所院校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研究十大领军院校.

三、如何定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

首先是关注国家、地区经济政策导向,为专业建设的决策提供政策导向.进行行业考察,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就业趋势、五至十年发展前景进行评估,掌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在3-4年后毕业时的就业基本状况.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也造成了某些行业发展成熟度的不均衡,这就给各地高校专业建设的差异(即特色发展)提供了空间.

其次,对兄弟院校同类专业建设进行考察学习,加强沟通与交流,吸取经验,找出差异,才能突出自身特色,拓展专业建设的发展空间.目前众多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特点不够鲜明,能相互学习的还算不错,但创新较少,更有甚者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对学生的培养缺乏与责任,只要招生广告做得大,能招进大量考生就是目标,至于教学方面的投入更是“节约”有方.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为了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够持久的发展下去,需要认真分析和考察同类院校该专业设置的特点及优势,融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自身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特色,不断修订,以实现持续发展.

第三,结合本校传统优势专业,与现有合作企业进行深入的人才需求探讨,通过资源整合,合理的运用高校现有资源,使新专业建设不是白手起家,而是站在高校现有成熟的学科基础之上,构建一个对院系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特色专业.

以电子科大成都学院为例,2011年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即是前期进行了深入的行业调研,以各方面信息反馈并结合对自身优势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申报的该专业.当年全国已有99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在对新兴产业发展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新趋势(尤其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后,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进行的专业细分.设立了三个专业方向:传媒管理、数字出版与会展管理.准确定位地区发展的人才需求,为该专业发展打通生命线.同时借助动画优势专业的办学条件、艺术师资、专业人才合作优势等打造适合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发展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四、建设方式1、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对新专业的定位明确后,最重要的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理清教学思路.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在有限的学分(课时)中合理分配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并配备相应的师资.

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现代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在视觉艺术领域能进行有效管理、科学运营,为创意产业提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为突出专业特色,提高策划、应用与管理能力,主干课程以文化导论、美术、动画、游戏类型研究,以及创意策划、营销策划、媒介经营管理为主,实践类课程突出与行业的接轨,画廊、艺术馆所、会展场馆、影视机构与动漫企业等合作单位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机会.

2、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团队.以成熟的教师团队为主导,作好基础教学工作;培养青年教师,引进对口专业教师,推进师资的复合化,缩短新专业建设的磨合期,加强协作,集中力量进行学科建设,将“结构合理、具有合作精神和实干精神、精干高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3]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方向,要在高年级阶段积极引进行业中的资深人士参与教学,为学生的能力训练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持.

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合作企业不单进校开展招聘、技术交流等宣讲活动,也派出骨干人员担任高年级行业专业课程,并对学生团队专业活动进行指导,企业文化与行业规范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被学生了解;有潜质与实力的学生被激发与发现.企业骨干参与高校专业教学促进了企业对实习生的选拔,推进了对口就业的准确定位.

3、强化资源整合,加入专业人员的管理,推动专业建设.

新专业并不意味着所有设备、资源都需要全新的,各专业之间是相互融合和关联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可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融合新资源,做到资源整合,最大限度挖掘和开发资源利用率.对现有硬件设备,如专业机房、实验实践场所要进行充分的利用,按需投入对软硬件的升级,必要的专业资料采购与实验室建设应该以专业人员为主导,建立专业管理人员,结合专业发展和教学需求逐步建设,对管理规章制度与人员配备要及时到位.

有的院校对新专业的建设急于投入,往往以建设一个观赏性良好的新实验室为目标.有的高校对自己家底也不清楚,居然还出现过价值不菲的新进设备入库时,发现有一套一模一样的设备还没有拆封.对硬件投入不惜成本,重视专家挂名的广告效应,忽视对教学内容的推敲、教学人员的配备,不能脚踏实地的进行专业建设,是造成将来危机四伏的根源.现有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实验室利用率不高,设备的闲置与重复购置而造成的浪费在众多高校中并不鲜见.因此合理的利用好现有资源,才能控制新专业的建设成本.

4.推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体系建设

专业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修订细节:完善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方式,促进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在专业方向建设走向成熟的同时,申请设立对应的一级学科专业,从而为新专业的申报打下基础.

专业人才培养的纵向建设: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的体系建设,落实到行业门类的专业方向,可以从专科、本科按行业需求设立不同层次的学制,打通学生学历提升的需求,进而推动研究生层次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的横向建设:专业建设并不是独立的,传统专业与新专业的互补与互通,组成一个专业网络,各专业之间资源共享与师资共建,实现互助互利与共同发展.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的是专科不是本科的简化版,是一个针对性更强,需要更明确的专业定位.因为专科的培养周期更短,学生管理与培养的难度比本科生更高,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应结合专业定位梳理课程结构,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有条件的可以本校申报,也可以与其它有资格的高校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或进行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发,这些方式方法都可以进一步探讨.

五、重视专业建设的成效检验,更好的促进专业发展.

办学的成果不能只是汇报、总结来体现,新专业建设的成功与否,还要以实习比例、单位反馈(对学生的评价)、就业质量(对口就业比例)等为参照.学生的口耳相传、形成社会口碑,社会认可度、美誉度的高低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新专业的报考意愿、招生质量.

高校首先要对专业进行准确定位,注重教学成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实习就业,进而促进招生就业工作,出口畅、入口才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产学研”相结合是的被广大高校倡导的,而不同类型的院校应正视自身建设的特点,选择重点.在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占到30%的师范类院校以及独立学院的发展跟进,如何避免同质化,办出特色,办出优势是需要认真研究与规划的问题.

教育部2014年工作重点中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始终”、“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在国家政策方针指引下,应用技术型专业注重能力培养,更要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高等院校在着力于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同时,应关注与各方开展互动的成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模式才能形成一个能够持续、良好发展的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