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农村小学德育实效性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46 浏览:6600

【摘 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与社会生活的日渐丰富,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如何增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关 键 词】农村小学;德育;实效性

道德教育是人类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关注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目前,困扰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德育的实效性低下.因而,如何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强化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是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成败的关键.

现状

1家庭环境对农村小学德育的影响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在农村学校,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了,而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让许多年轻的父母背井离乡,外出闯荡,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或亲戚照看,儿童所在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溺爱,教育方法、内容的陈旧等有不少是与学校德育教育背道而驰的.

2社会环境对农村小学德育的冲击

社会是一个更大的环境,对于孩子们来说,学校与家庭更多的是言传,而社会则每时每刻都在“身教”着每一个孩子.我们遗憾地看到,在改革大潮与经济建设的推动下,人们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道德水准却在滑坡,社会上诸多不良风气在学生小小的心灵深处烙下不健康的思想道德烙印,致使农村学生思想道德出现多种偏差,纪律涣散、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脱节.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形成校内外偏差.


3学校教育自身的若干问题

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对德育工作的影响,都是外来的力量,学校是无法控制的,学校真正能控制的是自身.是不是说目前令人担忧的德育现状就全是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呢?显然不对,学校教育本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1)师德建设有待加强.有的教师崇尚师道尊严,经常对学生训斥、讽刺、谩骂,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部分教师敬业意识淡薄,把从事教育工作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厌倦和鄙视本职工作,授课照本宣科,工作敷衍了事.有的教师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对专业探讨投入精力极少.有的教师在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上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言行不一,纪律散漫,无法做到为人师表.

(2)重智轻德,师资配备不合理.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课程表上是严格按照省颁课程式计划执行,可现实是教师仍然私自挪课、占用品德、技能课,拼命抓主科的教学成绩,一位教师要教好几种学科,大部分时间花在主科上,活动课应付差事,流于形式,大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忽视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3)德育活动停留在形式上.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身的实践与体验,在实践中建构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但目前各学校的德育活动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追求一时的热闹,加上农村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把德育活动搞成户外活动.例:如开展学雷锋活动,常常会听到学生甚至教师说:“我们今天学雷锋.”这让人不知说什么好,明天呢?昨天呢?这种道德教育形式化的做法,不光是学校,整个社会都存在做道德秀的问题.

(4)德育内容方式简单落后.学校除了品德课上能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外,其他时候德育好像就成了针对个别问题学生的教育了,不是防患于未然的先行教育,而是跟在具体事例后的擦屁股教育.内容上缺乏前瞻性,方式上缺乏创造性,方法上缺乏创新性.从内容和形式上降低并拓宽德育的门槛,无疑比高举德育的大棒更有效更人性化,其境界也更高.

二对策

1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协作力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可见,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孩子的思想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又是时刻存在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的直观影响.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应该积极主动与家长配合起来,通过家访、、家校联系卡、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发展、心理变化,并做好学生在校的反馈情况,让教师和父母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做出正确的指导.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在学校教育中,要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强调全体教师和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要在不同岗位上担负起育人的职责,言传身教,以身示范.要认真选拔、配备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能为人表率、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教师担当班主任、品德课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建立一支德育工作的骨干队伍,并为他们创造进修提高的条件.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建设一支校外德育工作队伍.

3更新教育方式,改进德育方法,完善德育内容

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全方位的德育下,道德情感不断内化和外显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偶然性和无序性,所以加强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应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德育工作规律,以引导为基础、体验为关键、实践为根本,坚持“引导――体验――实践”相结合,“强化――内化――外化”相统一.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并定期请各界知名人士做讲座,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开展特色德育活动.注重发现学生中的各类典型,通过争创安全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等方式,进行典型示范引路,形成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让学生自主管理、管理,提倡学生“内省”、“修身”.把学到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贯彻到校内外实际行动中去,以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和提高能力.

4把习惯的养成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工作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首先,应让学生明白道理,懂得良好习惯对人的成长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用身边的事例加以引导教育.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为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其次,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包括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礼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举止行为习惯等.再次,教师要善于抓典型,运用榜样激励,让学生向榜样学习,把他们的优点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

5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和资源开发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教育者应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表现自我,体验角色;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大胆进行思想沟通和相互交流,以展示自己,认识别人,升华情感.要把教学相长落到实处,和学生一起成长,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可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努力.讲方法,求实效,我们的学生必定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