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策略

更新时间:2023-1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001 浏览:133011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师参与热情不高,学术查重严重,研究与实践脱节等.在此基础上,从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师管理机构、建立有利于一线教师参与的科研组织形式、建立合理的教科研评估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关 键 词:教育研究;策略研究;教师学习联合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其突出点在于,不仅仅对教材内容进行修订与更新,更重要的是促动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能否得到推行和贯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课程改革执行者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的内化程度与执行的自觉性.如果广大教师依然按照过去的老经验行事,以不变应万变;而不去通过研究领会新教材所蕴涵的改革理念,探讨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新课改的良好愿望就会落空.

一、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的落实和贯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课程改革执行者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在我国中小学,虽然对于“教育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但是“教研”“科研”两张皮现象却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目前我国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各中小学都或多或少有几项省级、市级甚至国家级立项课题,但是学校却往往是只关注“立项”和“结题”,而且立项和结题材料的准备往往是由学校组织部分教学管理人员一气呵成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一线教师严重缺失,学术查重现象屡见不鲜.

第二,教师对“教育科研”认识不足,问题与研究意识淡漠,部分教师认为科学研究是教育专家、大学教授的事情,与自己的教育工作毫不相干,缺乏从事教育研究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第三,教育研究方法培训缺失,教育研究与科学实践严重脱节.科研课题的选题大而空,与教学实际相去甚远,日常教研活动中缺乏科研含量.

第四,某些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有一定推广意义的课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大部分课题自结题之日起就束之高阁,再也无人问津.科学研究的成果不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运用,科研的价值自然大打折扣.

二、对策研究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管理机构

目前中小学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开展教科研的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热情不高,研究过程也往往不够科学.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1.尽快完善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机制.我国现行的教师职前教育体系当中,关于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课程开设门类和课时远远不够,不仅与国外相差甚远,与国内教育需求也相差甚远.因此,建议师范大学或培养师资的各类综合性大学,应当高度重视相关教育科学研究课程的开设,积极整合各种优质资源,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需要,在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教育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同时积极举办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为未来的教师夯实教育科学研究基础.

再者,必须进一步改革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制度,推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把培训与中小学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知识储备;它还可以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及论文写作进行规范的训练,这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论文质量.因此,实施校本培训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研能力的一条捷径.


2.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必须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学论文.虽然不排除有个别教师通过不正当途径发表论文的现象,但这一规定总体上有利于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现行的分配制度也应该改革,在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时,科研工作应占一定的比例.应把教师的科研劳动及成果纳入分配之中,同时加强评估,探索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投入获得应有的回报.中小学校的机构设置也需要完善.应当提高教研室的地位,使之成为与教务处并列的业务部门,便于其开展工作.其主要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与领导,鼓励、支持教师的行动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积极申报纵向研究课题.

3.转变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研究人员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纯理论研究的倾向,更紧密地联系中小学的教育实际,使理论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既能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切实的指导,又能使理论研究得到丰富与发展.如果缺少理论研究人员的支持,就会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质量的提高.

(二)建立有利于一线教师参与的科研组织形式

1.建立教师学习联合组的思考.年级组、学科组是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随着教师学习、研究的不断展开,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研人员同质化,研究问题趋同化,教师视野狭窄、缺乏新鲜的刺激,惯性作用使得教师思维和行动出现一定程度的僵化.教师要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就必然要去主动了解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别人的研究成果,然后结合具体实际,作出分析和判断,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改进自己的行动.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教师必须跨出小组束缚,在更广泛的群体互动中培养和张扬自己的专业兴趣与特长,唯此才能突破现有循环,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广大教师在肯定现有教研组织形式的同时,又有进一步的需求,呼唤一种机制更加灵活、结构更加开放、内容更加多元的学研形式作为专业发展的延伸阵地.在现有教研组织形式之外,以教师兴趣为纽带,突破学科限制和年级限制,创设新的学研组织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研形式,既能为教师进行多样化的专业交流搭建平台,又能促进教师专业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2.创建教师学习联合组的实践探索.为有效发挥教师的主体精神,结合教师需求,确定联合组建立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在联合组的建立中尽可能地尊重教师所关注的专题领域,运用“多组别,小团队”“优势互补”“组间流动”“自主管理”等组织原则,将教师学习联合组建设成为现行年级组、学科组的一种补充,为教师搭建一个新的学研平台.教师学习联合组每学年进行一次调整,教师根据兴趣和校本研究主题自由选择.学习联合组适合学校多数教师参与,甚至总务处后勤教师也能依据自身工作特点建立联合组进行活动与交流.

3.发掘教师学习联合组活动的策略.联合组的建立只是在现有的教研形式下多了一种校本教研的形式,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于这个组织有着丰富多彩的学研内容与学习方式.只有它拥有切实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并得到教师的认可,能够为教师个体提供优质的学研怎么写作,这个组织才是有生命力的,才不会夭折.在实践中,教师学习联合组可以实现如下成效.

一是整合常规工作,实现精细管理.联合组是怎么写作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此不能枉加额外工作量,造成教师负担.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整合常规工作,在精细过程上做文章.如抓住区、校各种教学研讨、观摩,组长带领大家做分析,互相点评.通过交流互动,教师可能在其他教师的点拨下豁然开朗.比如对同一文本,不同经历、不同专业的教师通常会有不一样的视角,读书后的交流也会让教师大开眼界.

二是锤炼基本技能,夯实基本能力.联合组在确定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基本功的专项训练,在夯实技能上做文章.教师聚在一起不仅要提升理论水平,更需要在专业素养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是解决实际问题,追求学研实效.联合组在选择学习内容上要关注教师问题,在解决实效上做文章.让教师在同仁的答疑解惑中提高专业水平,产生主动参与组织活动的愿望.因此,问题是学习的主要载体.此中的问题可以是通过反思自己的工作实践找到的问题,也可以是从他人课例中发现的问题,从对话交流中寻求的问题,从教研组听课中发现的问题.

四是完善管理流程,提炼学研成果.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联合学习组的学研活动流程逐步清晰,例举问题――系统思考归纳核心问题――设计学研策略――解决问题.这为各小组学研活动设计开启了思路.每学期初,各联合组要集中本组成员一起针对自己的问题来讨论,设计本小组的学期活动计划,联合组每月活动一次,教科室人员选择性参与,形式、内容均由小组自己确定.

联合学习组的建立弥补了原来教研互动模式的不足,丰富了教师学研内容,扩大了教师学研交流范围,尤其是达到了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个性特长,满足了教师发展需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建立合理的教育科研培训机制

课题研究组织的建设要规范,使之成为区别于教研组,有利于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基本组织形式.教育理论研究人员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纯理论研究的倾向,更紧密地联系中小学的教育实际,把教育科研的重点从“书斋研究”转向“教育问题研究”,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遭遇的问题开展研究,不图大,不图深,但求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科研处每学期制定详细和科学的校本培训体系和计划,使教育科研与教学活动协调一致,真正实现培训解决教研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达到开展科研前培训先行扫清障碍,开展培训过程中要答疑解惑,开展培训后要检验效果.

教研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法介绍,不仅要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作业,商议教学案的设计,围绕示范课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更要为课题的选定、方法的选择、运作的方式等方面开展论证,寻求解决路径,使理论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一过程,既能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切实的指导,又能使理论研究得到丰富与发展.如果缺少理论研究人员的支持,就会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小学教师科研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