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立意方法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20 浏览:15938

作文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中心思想,有了中心思想文章才有灵魂,才能将有关材料提摄起来.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立意对于作文是十分重要的.材料作文的写作目前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有一定的难度,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摸索、总结了一套较为切实可行的审题立意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从多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政论散文,或名人轶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或幽默漫画,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多是明确的.而针对同一种材料,人们却能写出观点不一,各具色彩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视角的片面性.材料作文主要可从四个角度审视:横向、反向、延伸、类比.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以下面的材料为例: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这一材料,就可以根据上面所讲的四个角度来立意.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二、从材料的内涵入手

准确地把握材料的内涵进行立意,是写好供料作文的重要环节.

(1)词句推用法一则材料,总有一些揭示材料内涵本质的重点词句.如果阅读所供材料时,不分主次,不辨轻重,立意就会失之准确.因此,平时应善于抓住材料中的一些关 键 词句进行反复推敲,理解蕴意,从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

例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高尔基《花――致MA彼什柯夫》:“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解析]这是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信中的关键句是“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写作时抓住这一关键句就可以提炼观点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拟题时可用“奉献与索取”“给”比“拿”愉快等.

(2)因果推溯法凡事有因.无因不成果,有后果则必有前因.因与果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变化.阅读具有因果关系的材料,应立足于材料所述以“果”一去溯求、推导事物的“因”,然后择其一因以立论,这样能保证写作不至于南辕北辙、高题万里.


例2:根据下列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一条淡水用尽的船行驶到亚马逊河的入海处,为干渴所苦的船员打旗语要求附近的船救济他们一点淡水.邻船把旗语打过来:淡水就在你们的脚下.起初不信,以为邻船见死不救,故意做弄.等不得已,汲取海水一试.才发现这个海域的水果然是淡的,完全可供饮用.

[解析]这则材料所述事情的“果”是亚马逊河入海处海域的水果然是淡的,可供饮用.据此“果”议“因”是因为人们根据自己的所谓“经验”,认为海水总是成的,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通过尝试才知此处海域的海水的确可供饮用.根据因果的推溯,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这样的观点:“不要为老经验所束缚,任何事情都要勇于尝试.”

(3)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若仅在字面上或画面上斟酌,不一定能抓得准中心.这时,必须透过材料的表象,才能挖掘其内涵,进而对寓意发表看法,确立论点.

例3:阅读下面寓言,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解析]寓言一般是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物体以生命.并抓住它们的某些特点来比喻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从中离奇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寓意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4)同异析求法对于组合性材料作文,应该通过对每则材料的同异析来,确立文章的最佳观点.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在互为因果、互为补充或相互对立的比较中概括出一个论点.这样才不至于被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例4:根据下面两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1]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2]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上别人碰上麻烦事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解析]这是1997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作为组合性材料,写作时要作同异祈求.第一则材料赞赏别人的“助人为乐”,第二则材料表现自己的不“助人为乐”.两则材料在为人处事的关系上统一起来,文章可以立论为“欣赏别人,也要看重自己”,因为“你不是旁观者”.

总之,作文立意是高考取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