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如何是“好”?

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607 浏览:55952

[摘 要]在开展专门德育课的教学之前,应当首先确定什么样的德育课是好的、成功的.这样才能上出好课,培养出真正的人.从德育角度看,一堂成功的德育课至少应当符合三个标准:第一,以价值引导为首要目标;第二,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主体性水平;第三,教学过程符合审美原则.

[关 键 词]德育课;特征;价值引导;道德主体性;审美原则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7-0043-02

按照一般的思路,一堂课要上得好、上得成功,主要在于课前备课与课堂的组织质量.然而,如果我们备课、上课所预先遵循的“好课”“成功的课”的标准是“不好”的,我们还能够保证我们所上的课是成功的吗?就好比行路,如果方向错了,我们即使走得再远,也是走错路了.对于专门的德育课(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来说,也要首先确定什么样的德育课是好的、成功的,才能上出好课,培养出真正的人.从德育的角度看,一堂成功的德育课至少应当具有以下三个标志性特征.

一、以价值引导为首要目标

德育课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根本属性是价值性,即德育课应当首先发挥价值引导的功能.以价值引导为教学的首要目标,首先意味着在教学设计时将某种价值渗透在整个教学环节或各个教学要素中,它们包括时间分配、空间布局、案例选用、语言风格、教学形式(讲授、讨论、辩论、自学)等方面的安排考虑.比如,曾经有老师布置给学生一项特殊的作业――设计一份抢劫银行的方案.从时间、地点的选定,到工具准备、人员调配、应急备案等方面都成为评判作业成绩的标准,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分析“如何才能抢劫成功”.这一别出心裁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然而,该教师却忘记了教学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教学应当首先具有教育性(或性),应当进行正面的价值引导.以价值引导为根本教学目标,还意味着教师应当注重自我人格的完善,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形象本身就是德育课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的教师用这样带有讽刺意味的话语表达对某个学生甚至全班学生的表现的不满:“笨死了”“隔壁班比你们强多了”等这些话既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排斥,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这样的负面影响――对作为教师群体道德榜样地位的整体怀疑、弱化对自我价值的认同等.总之,如果教师未能做到以价值引导为首要目标,即使知识性教学做得再好,学生的考分再高,对于一个教师尤其是专门德育课教师来说,都是不合格的.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主体性水平

追其根源,个体的道德不是由外部灌输而形成,它最终要依靠个体对外部价值原则的理解、接纳和执行的自主建构.所以,德育课教学离不开对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养.提升道德主体性的教学需要符合以下特征:1.教学环境是安全的,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2.能够创造出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的情境,激发和提升学生道德行动的动机.3.应当促进学生对价值选择的过程、条件以及后果的反思和质疑,提高他们自我约束和负责的能力.4.学生还应能在课程中获得积极的、能为主体性的道德反思提供动力的来源.以下活动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水平[1]:让学生们堵上耳朵,蒙上眼睛,或绑上其中的一只手脚――体验残疾人的难处!通过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他们发现:原来,有了声音、色彩、灵活的四肢,世界才变得这样动听和亮丽;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幸运和幸福!而残疾人,他们生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需要多大的勇气、毅力去克服一切的不方便,而面对周围人不善意的举动时,会是多么的伤心.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进入将心比心的教育情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切身体会他人的感受.而在情感体验的同时,学生还会进一步理性地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和观念,从而提升其道德主体性.


三、教学过程符合审美原则

德育课的德育实效性普遍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过多地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背离了审美原则.强制灌输不仅难以培养具有道德主体性的现代人,在效果上也难以令人满意.然而,“如果道德教育的内容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接纳其所表达的价值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构建’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就可以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2].相反,如果整个教育过程没有使学生获得对美的欣赏或体验,教育内容所包含的价值内容也就很难深入学生的心灵,人的“爱美之心”甚至会本能地排斥“不够美”的教育内容及其所包含的价值观.美表现为三种形态:德美(道德本身的美,如教师道德人格和道德智慧之美)、育美(教学手段之美,包括板书、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机智等教学形式之美)、德育美(整个德育过程的流畅,师生双方都获得了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美丽”的德育总是能够以幽默流畅的语言、严谨的逻辑结构、浓厚的情感氛围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体会到思维的乐趣、道德的亲近性和享受性,使学生沉浸其中甚至如痴如醉.可以想象德育课教师在经历了匹诺曹故事导入、对匹诺曹寓意的分析之后,最终以下面这段话结束这堂课[3]时所产生的美的感受:“匹诺曹的进步很大,人变得越来越诚信了,鼻子也变得漂亮了,但我们知道,匹诺曹和我们一样,在诚信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匹诺曹说,他最大感受就是体会到了诚信品质的可贵,它有金子一样的内涵、金子一样的分量、金子一样的价值,就像金子一样的可贵.所以,诚信是金,(板书)拥有诚信,你便拥有了一个沉甸甸的人生!”这一散文诗般的收尾与贯穿始终的匹诺曹的故事形成首尾呼应的整体感,显得自然亲切,从而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这堂课的主旨――“诚信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