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中学体育课中田径类教材的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277 浏览:73277

摘 要:通过对田径类教材的重新审视,田径类教材难以在中学课堂实施,较难设计的原因是竞技性太强、教学重复过多、教师创新不足、学生要求更新,从确立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造教材、改变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提出中学体育课中田径类教材教学设计新的思路.

关 键 词:中学体育课田径类教材教学设计改造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24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健身方式越来越丰富,为了很好地将学校体育接轨于社会体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淡化体育课的竞技教学,田径类教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往的中学体育教材中,田径各项目是主要授课内容,且年复一年地出现在学校体育课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对此厌倦,觉得枯燥乏味,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某些中学不得已取消了田径类教材的教学.针对这种情况,重新审视中学体育课中的田径类教材,就当前学校体育田径类教材在教学设计上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田径类教材教学设计新的思路,旨在探讨中学体育课田径运动教学发展的思路,为田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重新审视田径类教材

田径运动是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运动项目,是在人类自然走、跑、跳跃、投掷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育运动文化.田径类教材不仅包括田径各项目的技术和练习,而且还包括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改造的田径类教材.田径各项目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健身方式,也是最能磨练意志的教材,同时,田径项目也是最能体现人类各项身体素质的项目,经常被选用为各种身体素质和体能测试的项目.

2田径类教材较难设计

2.1竞技性太强

多年来,中学体育课中田径类教材就是把田径竞技项目生搬硬套过来,各个教学阶段都是以掌握田径竞技运动的完整技术为目标.田径各项目竞技性太强,中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运动基础有较大差异,如果将田径项目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评价都设置与大专院校体育专业的要求一致,教学便无法以学生为本,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

2.2教学内容和方法雷同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田径类教材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十项全能”贯穿整个学段,各学段缺乏阶段性和层次性,如跨越式跳高在小学高年级的教材中出现过,初中和高中的跳跃项目有的还在选用,到了大学,跨越式跳高仍然是田径类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方法、步骤和手段上也雷同较多,“讲解示范―徒手模仿―分解练习―完整练习”被应用于不同的学段和年级,由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无法达成教材上“三基”教学目标,只能是简单的低水平重复教学.

2.3学生要求更新

中学生一般处于11~18岁之间,属于青少年早期年龄阶段,他们的身体生长发育才刚刚开始,体力的发展达不到成人的水平.生理发育的慢慢成熟,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微妙的影响,“生理―心理”的联动反应在体育参与中表现更为突出[1].中学生喜欢运动,却难以接受重复、单调、乏味的运动,他们更渴望时尚、新颖、能展现美感、体力与智力相结合、能体现团队合作的运动项目或活动方式,他们愿意尝试带有冒险、对抗、超越、挑战等性质的活动.

3田径类教材教学设计思路

3.1依托课程改革,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改革没有提供更多的教材和教参,教师手里拿到的只有包含项目选择的课程标准,教师可以从课程标准提供的项目中选择部分适合学校开设、学生喜爱的项目作为教材.在淡化竞技技术教学的前提下,田径类教材教学目标的确立确实具有重大的导向意义.田径各项目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不再是体育课的首要目标,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参与田径类教材的学习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发展各项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勇于进取、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2选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当前学生的年龄和时代特征,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可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合理,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实践看,田径类教材技术动作的提高、技能的巩固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是在各种动作周而复始的不断重复中获得的[2].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科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如,教学生变速跑时,不是每次课都单纯地在直道和弯道上做变速跑,而是利用队列的不断变换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3.3合理改造教材,使其适应新的需求

田径各项目的竞技性太强,技术难度大,练习起来枯燥乏味,这些因素是其在中学课堂中难以实施的现实困难.要想达成教学目标,就不能将田径各项目生搬硬套移到中学体育课堂,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加工,或变换练习方法,或降低练习难度,或改变练习要求,或增强练习趣味,变田径各项目为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的田径类教材.

学生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基础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发育程度不一,个体差距更大,如果单一地以各项目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客观地评定学生个体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对学习者既有失公平又缺乏激励,体育课的评价既要反映学生的成绩,也要体现其课堂表现,更要包括其锻炼习惯的养成等,应根据学生个体原有基础、进步幅度、参与热情、锻炼效果综合评定成绩[3].

4结论

4.1学生兴趣是改造的基础

田径类教材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对田径各项目进行改造,改造主要围绕激发学生兴趣来进行,学生喜欢上课的内容,积极参与,项目改造成教材就成功了.

4.2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

体育院校培养教师时,只开设了各项目技术的教学课程,如何将各项目技术教学改造成适合中学课堂的教材,有赖于教师创新能力的体现.现阶段,教师的创新能力必须要跟上新课改的步伐,以适应新时代中学体育课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