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意识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35 浏览:16508

摘 要:根据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我从怎样设计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作如下探讨.

关 键 词: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25-02

面对今天的学生,我们将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是简单的复现型还是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型?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经过多年的学习研究和数学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1结合学生实际,提高学习兴趣设计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本质源泉还在于科学知识本身.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内容,提供有利于理解、探究学习的情境,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认识数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概念时,开展对话式的方法,既提出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问:“我们骑的自行车轮胎是什么形状的?”答:“圆形”.问:“为什么轮胎要做成圆形的呢?有没有做成其它形状的呢?如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等?”答:“没有,它们不能滚动”.问:“圆与它们有什么区别?”答:“这个形状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不相等,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通过这样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出了问题,由学生经验出发,符合学习始于问题的规律,也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不知不觉地将概念纳入现实生活中来,最后引入课本概念.通过这样学习,既加深了印象,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结合发展思维及培养能力设计教学

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又要考虑到思维发展的潜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设置教学情境,所设计的问题,应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例如:在教学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时,挑选了应用分式方程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技巧、简便运算.

计算:已知:x2+.

分析:(1)x2左边形式相同,但已知方程分母是一次,未知的分母是2次的.

(2)x2有什么关系?

把x2,即-2等于x2

(3)由此可见x2可以转化为-2

通过这一题目的演变、引申、拓广,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上面练习,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一类型的技巧运算.

3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求发展的空间设计教学

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中创造自主探究的氛围.课堂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留有探索和思考的余地,提供学生自主学习、自求发展的空间.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要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他们想法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不同方式,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解答问题.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的分组分解法时,精选了两个例子让学生进行探索.

例1:分解因式:.

我开始时叫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去分解,结果他们用常规方法都无法分解.

在这种情况下我提示把中间项拆成两项,再尝试分组,后来经过同学的热烈讨论,有些学生终于想到了把-7x2拆成2x2-9x2,应用公式法就可以分解下去.其中有一个同学主动上来板书.

例2:分解因式:.

这道题直接用常规方法不行,按上面方法拆项也解决不了.在学生措手无策时,我反问学生,上面可用拆项去解决,现在我们用反向方面去想一想?“拆”和什么是相反?沉默了一段时间,其中有一个同学问我“拆”和“添”是不是相反?我微笑了,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了,发挥集体的智慧终于有了结果.这时我叫最先解出来的同学上来板书.解出结果如下:

最后点评:添项法和拆项法是分组分解法的一个重要技能,具体添什么项,拆什么项,要通过观察,联想进行探索,但一定要注意:要有利于分组分解,要保证原多项式的恒等变形.

4注重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设计教学

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依靠这些材料,应用数学基础知识和技巧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复习初三三角形全等后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

如(图1):已知∠A等于∠D,∠B等于∠F,BE等于FC,

求证:△ABC≌△DFE

这道习题很多学生很快通过BE等于FC等于>BC等于FE:∠A等于∠D,∠B等于∠F角角边对应相等就得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

在这道题得到证明后,我把题目改成探索性的题目.

如(图1):已知∠A等于∠D,∠B等于∠F要使△ABC≌△DFE除已知上面两个条件外,还应增加一个什么条件?尽可能多的写出答案来.


通过上面的证明,很多学生想到了(1)AB等于DF,(2)AC等于DE,(3)BC等于FE(已证);同时想到∠A等于∠D,∠B等于∠F,只能证明二个三角形相似.现在关键问题是如何把相似三角形转化为全等三角形?

这时有一部分同学想到了AB等于DF即等于1,即相似比等于1.(相似比等于1,这就是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根本区别)三边对应相等已经证明了,如何才能突破这题的难关,这就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至关重要的时刻.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终于想到了作对应边的高,对应边的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的辅助线.

这时,这道题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然后继续把这些知识和圆等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结果得到了10种答案,归纳为6种类型.

(1)两个三角形对应边的高、中线和对应角平分线相等.(2)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3)两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直径相等.(4)两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直径相等.(5)两个三角形外接圆面积相等.(6)两个三角形内切圆面积相等.

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跟上现代教育教学的步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