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与企业能源审计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74 浏览:20507

企业能源审计是由节能主管部门授权的能源审计机构和具有资格的能源审计人员依据国家节能法规和标准,对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审核与评价.通过把审计的管理与控制方法,引入到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中,帮助企业合理使用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企业能源审计发展现状

企业能源审计工作自我国提倡已经历时20多年,一开始,河南省南阳节能监测中心被国家首选为企业能源审计试点实施单位,经过10多年的不断努力,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企业对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工作有了一定的认知和认识.2005年,国家为了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促进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全国开展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并印发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要求千家企业要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工作,从此企业能源审计在政府节能主管部门的倡导下,在“十一五”期间有序地开展了起来.“十一五”末期,企业能源审计工作由于评价标准不明确,能源审计的基础性资料尚不完善,能源审计怎么写作的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建立等诸多原因导致此项工作基本暂停,从此很少有企业再主动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工作,至今企业能源审计工作的呼声渐小.

企业如何看待企业能源审计

河南省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开局较早,起初,企业通过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工作,查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审计找到了企业生产过程中浪费能源的诸多环节,并提出了针对这些环节的措施,同时也通过企业能源审计工作挖出了一些企业蛀虫,使企业受益匪浅.“十一五”末期,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发生根本的变化.从成本角度来说,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需要支付给审计怎么写作机构一定的费用,在审计过程中,企业各部门的会议协调、资料复印等也需要一定的成本付出,这些基本上构成了企业能源审计的成本.而企业所能获得的能源审计收益主要是结合能源审计中提出的相关节能管理及技术改进措施,聘请相关的部门或机构进行可行性分析,选择可行性项目进行具体的实施,从而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节能效益.此外,在能源审计过程中,能源审计怎么写作机构还可以凭借其拥有的大量专业知识,适时的向企业宣传国家、地方相关的节能或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享受国家给予的节能奖励或税收减免.

企业对能源审计不感兴趣,主要有3个方面原因.首先,企业报项目做科研,对科研进行评估等前期工作企业仍需要支付一定量的费用.其次,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的费用不菲,企业在短期内见不到收益,随着市场变化,长期效益也不乐观.最后,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缺少政府引导,各项收费混乱.企业付出的费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现在企业不再看好企业能源审计工作,也没有企业主动再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只有在特别要求下个别企业才开展能源审计,企业能源审计基本被阉割了.


节能减排形势下的企业能源审计

进入“十二五”后,国家提出“十二五”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7%,4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8%-10%.从数字上看,能耗强度下降16%的目标比“十一五”有所降低.但是这个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起来较“十一五”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十一五”期间国家制定相应的节能降耗目标后,占能源消耗比例较大份额的工业企业采取各种措施、手段对本企业的用能设备、生产工艺进行了必要的节能技术改造,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生产能耗,“十一五”末期基本完成了该期间制定的节能目标.

进入“十二五”后,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等各类项目逐渐减少,企业想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相当困难,在困难面前如何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又一次走到了各项节能技改专项的前例.同时“十二五”期间国家再次要求重点耗能企业要进行能源审计,并对该期间完不成年度节能目标的企业要求强制能源审计,能源审计被提到比较重要的议事日程当中,这就要求能源审计怎么写作机构在开展企业能源审计过程中要下大工夫,在能源审计过程中要注重能源利用管理,设备运行监管,设备效率运行监测等多手段,多方法,有效的给企业真切实际的提出宝贵意见及方法、措施,而不是仅为了收费而敷衍企业.能源审计机构如果敷衍企业,这样虽然国家有要求,但是在没有强力抓手监管的市场经济模式下,企业能源审计仍然得到不大家的认可,在节能减排严峻形势下,能源审计工作仍然不是大多数企业首选的节能降耗的途径,能源审计起不到实质性的任用.

结论

随着企业能源审计市场的变化,企业应当如何看待能源审计工作,能源审计怎么写作机构及人员如何针对节能降耗去做好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已经成为当前重大问题.我们希望相关部门加大节能监管力度,提出强有力的措施来规范节能审计市场,促进能源审计市场向良性化发展,同时希望企业能重视能源审计工作,扭转不正确的观点,协助配合能源审计机制又好又快的顺利发展.

(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南省节能监察局、灵宝兴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