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如何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更新时间:2023-1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160 浏览:81026

【摘 要】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关 键 词】关注幼儿表现;探究幼儿心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每个父母的骄傲与期盼,儿童的成长凝聚着父母全部心血.然而好多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最难让父母琢磨的了,因为有的孩子不爱说话,不爱跟父母交流.有什么问题总是喜欢闷在心里.如果父母再对孩子疏于关心,不经常跟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那么孩子的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父母们常常把希望寄托给老师,那么老师又该如何去关注儿童的心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呢?

一、教师要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儿童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部分,更要提醒的是不仅不要忽视心理健康,更要将心理健康当做儿童健康的首要部分对待.因为身体不适,发烧感冒能明显的外在体现,很容易被家长发现,只要及早治疗基本可以痊愈.而心理出现疾病的苗头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如果又遇到将心理疾病不当病的家长,就会让心理疾病肆意蔓延,最终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就很难治愈.

我认为儿童心理健康特点至少要包含5点.

1、总体情绪乐观向上,对周围事物有欲求.2、不惧怕与人交往.3、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4、能正视挫折困难,思想行动能与时俱进.5、人格健全.

二、教师要了解家长教育儿童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只有一个孩子,给他最好的.

今年3岁的小综,要上幼儿园了,父母把他从老家接回来.由于在祖父母的溺爱中长大,小综在爸爸妈妈面前也当起了“小皇帝”.面对不听话、固执的儿子,父母对他的蛮横无理进行了指责.小综有一天突然说出:“爸妈死了才好呢!”

过分骄纵,小孩“脾气大”.小综的行为就极具攻击性.“攻击性行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阶段主要表现为吵闹、惹是生非,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他们口中常说诸如‘不喜欢这个’、‘不跟你好了’、‘烦死了’等”.


专家指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父母脾气暴躁,当孩子的行为令其不满意时,训斥、打骂,为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模型,形成了攻击意识.在溺爱娇惯纵容孩子的环境中生长的孩子常表现出任性、蛮横、不讲理.家庭成员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并将分歧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如孩子犯错时,有批评、有训斥、有体罚的、也有哄骗的,孩子与大人意见相左无法侍从,极易产生强烈的攻击意识,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趣的地步”.

误区二:“吓一下,小孩就听话.”

今年5岁的芊芊一直有“肚子疼”的毛病,且经常在早晨上学前“发作”,医生检查后诊断,肚子疼是检测的,由于恐惧上学而患上了焦虑症才是真的.恐吓教育,孩子易焦虑.“小孩子不愿离开父母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心智的成熟,应该逐渐形成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专家分析,较焦虑的孩子一方面是先天素质、个性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与家长的言行有关.她指出,儿童焦虑症常见是分离焦虑,多发病于学龄前期,主要表现为儿童与亲人分离时产生的焦虑反应.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他们可以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还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这些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

误区三:“不打不成才”.

6岁的花花很喜欢说话,坐着几分钟就自言自语地说个不停,有时妈妈在看电视,身边的她仍然说个不停.更严重的是,今年开始,花花越来越喜欢说谎,一会儿说同学欺负了她,一会儿又说自己的东西被人偷了.孩子“爱说谎”,以打代教.“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需要关心的要求,当孩子一次偶然的说谎或者眨眼后,家长注意了,关心了,就可能在孩子心里产生影响.”专家表示,有些家长习惯以打代教,一发现孩子说谎就是一顿痛打,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甚至会令孩子不断“改进”说谎技术来对付家长的打骂.其实家长期望“过高”“过低”都不当.

三、教师要学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几条建议:

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

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以礼相待――让孩子感到父母老师可亲可敬

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老师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父母、老师要礼待孩子,对孩子讲文明礼貌,不打骂孩子.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

当父母、老师意识到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或老师更加可亲可敬.

3.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老师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以上是我的一些做法和建议,仅供各位同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