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心理辅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083 浏览:108172

【摘 要】教师及其学生家长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更要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当好孩子的心理咨询师.家长和老师和家长要像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走进孩子的心灵,做好孩子心理健康的咨询师.及时疏导和引导,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关 键 词】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健康成长

“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未来的社会需要心理健全的孩子“.千万个教育事例,用血的代价证明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解决.新时代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其学生家长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更要当好孩子的心理咨询师.

1.孩子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对“健康”一词,大家都不陌生,但对其全面的含义,却不一定了解得那么清楚.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获得身体健

康的同时,拥有心理健康的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才能算得上完全意义上的健康人.衡量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有不同的标准,看一个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1愉快的心境.在较长的一个阶段内能够保持对自己、对学习、对生活的兴趣,对自己充满自信,乐于学习,生活有目标,而且感觉很充实,对自己和所处环境感到满意.这就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1.2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校能和老师建立互相尊重、信赖的师生关系,喜欢跟同学交往,与同学坦诚友好相处,拥有知心朋友,在家中尊重、体贴父母,与父母关系融洽.这也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1.3正确的自我观念.自我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各方面的主观认识,正确的自我观念就是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优点、不足.也就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这也是一种健康的心理.

1.4个人与社会协调一致.能够和外界保持良好的接触,正确认识社会,如果发现自己的愿望与社会要求或他人的幸福发生冲突,能够修改自己的计划与社会保持一致.

1.5统一的人格.作为构成人格的各个心理成分之间协调统一,也就是自我内在的统一协调.只要协调统一,就是一种健康.

一个人的心理如果在这几个方面十分完好,那么他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但是,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上和经历各种各样的问题,使自己的心理受到干扰,出现不适,这并不能表明这个人心理不健康.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同时还得具备不断的调空自我以适应外在变化的能力,使心理不适成为暂时的现象,经过调整恢复常态.这些科学的道理,作为老师都应该了解和掌握.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他是否拥有健康的人生,同时也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老师和学生家长都认为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有密切关系,他好象成为大家的共识.每当考完试之后,都能听同学议论,某某脑子灵,考的好,我脑子笨,考的不好.同样条件下,智力水平高低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但是为什么聪明程度相同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有差异,而且有时差异很大,那是因为非智力因素起了作用,现在也有一些老师和家长都意识到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2.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

现在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物质上应有尽有,心理上却很脆弱,缺少抗挫折能力,缺少吃苦精神,缺少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自私,骄气十足,另外,在独生子女中还有一个更令人担忧的群体,那就是离异家庭的子女,他们经历了从“小皇帝”到“多余人”的身份变化,忍受家庭“内战”的创伤,心理上经受了极大的摧残,他们多有孤独,压抑,残忍,冷酷等病态心理.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最终压在了孩子身上,孩子们所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已不是个别现象,轻则影响学习,影响交往,重则违法犯罪,危及社会.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都加重在孩子身上,为了能使他们出人头地,不惜一切代价培养他们,其实他们比父辈要苦的多,在他们稚嫩的肩膀上,承担着父辈从未有过的压力,他们非常辛苦,而最关心他们的人,却都往往不能理解他们,使他们雪上加霜,苦不堪言,悲剧往往就是这样发生的.

综上这些原因,孩子心理问题有以下表现:

2.1学习问题.

2.1.1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1.2智力正常,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差.

2.1.3注意力不集中、好动,语言表达有困难.

2.2性格问题.

2.2.1胆小、羞怯、孤单离群、不喜欢与人交往,对集体环境不适应.

2.2.2以自我为中心,不守纪律、任性、骄横、缺乏自我约束.

2.3情绪问题

2.3.1经常喜怒无常,无原因的焦急,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2.3.2喜欢与老师、父母对着干(逆反).

2.3.3缺乏自信心,常为完不成作业而心事重重.

2.4品行问题

2.4.1说谎、偷窃、攻击行为、逃学.

2.4.2严重的发展为品行障碍,表现为打架、斗殴、离家出走、性攻击.

3.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任何事情都不会凭空发生,之所以发生必有其根源,对于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而言,也不例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呢?当然,原因很多,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孩子自身因素,但是不良的教育方法、不当的家教方式和家庭环境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问题首先要从父母的身上找原因.心理学家认为:无论孩子的哪一种心理疾病,如:孤独、暴躁、卑怯、胆小、骄傲自大等等,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由不良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所导致.让孩子心理健康,父母首先要从转变教育方式和改变家庭坏境入手.3.1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最终导致孩子心理异常.望子成龙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不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好的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出国深造、一举成名.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功课好、分数高,力争年年评为三好,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有特长,总之,他们期望值太高.家长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与期望是应该的,但问题是,有些家长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这样会导致孩子心理产生异常.

教育孩子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要顾及孩子的爱好与特长,不能只根据家长的兴趣和愿望来要求孩子,在教育和引导方法上,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引导和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是家长应尽的义务.家长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否则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3.2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心理变异.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目前我国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之一.溺爱型父母的典型特征是把孩子放在家中的重要位置,尤其是跟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想管都管不了,不让孩子吃苦,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对孩子的错误姑息、护短,这样就易使孩子本来正常的心理出现异常甚至变态,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由于溺爱,孩子生活在自己永远对的世界里,没有受到挫折教育,孩子在心理上常常表现自负、高傲、怕挫折、怕交往、没有独立性,一旦踏上社会,生活在集体中很难适应.因此,家长一定要“忍痛割爱”,从小开始进行培养和教育,否则孩子心理异常,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将来家长将付出更大代价.

3.3“高压”式的家庭教育造成孩子心理扭曲.这种家庭教育又叫“粗暴打骂型”家庭教育,是指在“不打不成材,棍棒出孝子”的传统思想指导下的家庭教育,这样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简单粗暴,使孩子的正常心灵遭到扭曲,如:

3.3.1性格倔强的孩子常表现顽强的抵触意识,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并在父母粗暴态度的影响下变的情绪暴躁,行为粗野.

3.3.2性格怯懦的孩子,则会产生恐惧心理,表现软弱的顺从意识,在父母面前,畏畏缩缩,胆小怕事.

3.3.3也有所谓机灵的孩子,采用欺骗和撒谎的手段来对付父母的训斥,达到免受打骂的目的,变的虚伪不诚实,这种教育表面看暂时有效,但孩子内心不服气,甚至产生反感,会损坏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产生自卑、胆小、孤僻、撒谎等异常心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3.4“放任”式的家庭会荒芜孩子的心灵.“放任”式的家庭和“高压”式的家庭是相对的,其特点,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庭始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法代替的,对孩子的行为不加约束,顺其自然发展,图个享受,烦孩子拖累,不闻不问,实在是害了孩子,一是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耽误孩子的学业.孩子的潜在能力是巨大而惊人的,不注重培养是不能开发出来的,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的放任,孩子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都缺乏规范,只要外界诱导一下,邪恶便会占据心灵,从而使孩子心灵荒芜.

3.5不良的家庭环境会严重腐蚀孩子的心灵.孩子的一生成长,尤其孩子健康心灵的形成,不仅需要父母有良好的教育方式,而且需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家长没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的心灵常常被不良的家庭环境所腐蚀.

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其中经济条件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关系不大.而父母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好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使孩子耳濡目染,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相反,则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心理和习惯,并且严重腐蚀孩子心灵.

4.走近孩子的心灵世界,学会与孩子沟通

沟通: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种心理辅导,也叫心理咨询.其方法与技巧如下:

4.1方法

4.1.1放下老师的居高临下,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交朋友.

4.1.2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多鼓励、多表扬孩子的方式.

4.1.3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不足尽量采用希望和建议的口气来说.

4.1.4必要时可采用书面的方式沟通.多倾听孩子的诉说.一定要听进去,这样孩子感觉你在尊重他.

4.2技巧

4.2.1同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如果老师和家长不能了解和理解孩子,就根本不可能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4.2.2倾听:认真听,学会听,耐心听.

4.2.3自我表露:可以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也曾有过偏执、怨恨,这样可以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

4.2.4面质:一方面设法动摇孩子的不合理的信念;一方面,启发引导孩子树立理性、现实的信念.

4.2.5探讨:共同来探讨,做到少解释,多引导,少结论,多建议,使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认识到自己心理或言行不合理的原因.

总之,孩子的心理障碍是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的绊脚石,是锁住孩子快乐心灵的“心锁”,当心理问题表现出来时,我们家长和老师要像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走进孩子的心灵,做好孩子心理健康的咨询师.及时疏导和引导,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健康成长.

注解:

“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列为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未来的社会需要心理健全的孩子.”出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