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结尾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41 浏览:17759

文章结尾之处往往是点睛之笔.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作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结尾.越是精彩的文章,越要有精彩的结尾.如果一篇好文章只是内容精彩,但结尾赘弱,就会令人扼腕.清代著名理论家李渔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苦难遽别,此一法也.”可见文章的结尾特别讲究.

结尾是一门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开头更难,也更重要.作者在结尾上往往精心构思,精心设计,风格各异.鲁迅《狂人日记》的结尾,借狂人之口呼喊:“救救孩子.”多么深沉含蓄,发人深思.再如《故乡》一文的结尾:“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得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几个议论句子,富于哲理,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路,怎样走?作者没有说明,留待有觉醒的人们去探寻、摸索、开辟.也有的文章结尾渲染一种浓厚的气氛,从而让读者从强烈的气氛中领会其中奥秘,感受到人间真谛.《高山下的花环》结尾即是如此.那是一幅庄严美丽的陵园风景画,那里一座座烈士墓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墓的周围鲜花盛开.“晨露在花穗上滚动,如点点朱玉闪光等”进入这样的画面,人们自然会感到人世间最瑰丽的宝石,最夺目的色彩,都在这巍巍青山下集中了等再如鲁迅的《药》一文结尾,让烈士夏瑜的坟上出现一个花环,给文章增添了一抹亮光,让人感受到烈士精神永存,后人永远不会忘记.

有些文章结尾往往是主体完成.如古文《乐工罗程》,结尾是:“上(指唐太宗)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吾所重者高祖、太祖法也’.”此句乃全文点睛之笔,说明了执法必严的道理.《捕蛇者说》一文结尾:“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以此精辟语句作结,表达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系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的结尾,至此这篇文章也就完成了,而这句至理名言充分表现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思想境界之高,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对结尾的讲究,诗词也是如此.诗词结尾往往是思想感情的归宿,如的《沁园春雪》一词结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何等气概,何等自豪.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结尾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诗句闪亮着诗人忠贞为国的一片丹心,遂成千古绝唱.诸如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一篇冰心在玉壶”“要留清白在人间”等这些诗句的结尾,让人读后余音缭绕,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