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六大写作技巧(一)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496 浏览:118189

技巧一:层层批驳

构设置

1选取热点事件+融合个人思考

2摆出现象,揭示弊端+展开批驳,层层深入+驳倒谬论,亮出观点

考场指导

1简明扼要地摆出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现象,一针见血地分析其弊端根源.

2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抓住谬论的要害,针锋相对地予以反驳.

3在批驳对方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文章展示

名家范本

“拦车赎狗”与“暴力拯救”(节选)

程思明

近年来,“拦车救狗”屡见不鲜,社会各界也是褒贬不一.抛开“暴力行善、是否正义”等争议不论,单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此次发生在云南的志愿者“围堵派出所、强行不让手续合法的运狗车离开”的行为显然触犯了法律的底线.

当救赎成为与法律对抗的闹剧,善良与正义早已在暴力偏激中埋没.一场疯狂的“拦车赎狗”事件最后演变为志愿者“强行拦车,辱骂官员”,难怪有人会认为这是小资们的矫揉造作.而面对着志愿者疯狂的举动,当地甚至派来特警和来维持秩序,救狗运动显然蜕变为违法运动.这种以损害个人财产来救赎生灵的疯狂行为,警示着法律底线的崩圮.

对“齐全”的拉狗货车而言,志愿者采取的“仗义拦车、强行扣留”虽增添了路见不平、行侠仗义的内涵,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强行拦车、暴力拯救”的理由.因为,为善的目的正当性应与行善的手段合法性达成某种平衡,如果为了善举而不惜触犯法规,这样的行为只能徒增笑耳.

一边是被冠以“人性回归、见义勇为”标签的“救狗运动”,一边却是“路人摔倒、无人敢扶”的悲怆现实.无论是从之前的“拦车救狗”还是近期发生的“拦车赎狗”,我们可以看到,疯狂的救赎无法伸张正义,反而会适得其反.

在这场畸形的“救狗行动”中,剥离荒诞的行为本身,即使救狗过程有些偏激,却也流露出人性救赎的善意之举.当我们还在为这场运动是否正确而争论不休时,也应该解决救助这近五百条狗的去向问题,唯有这样才不会违背救赎动物的初衷.

模拟点评

在运用批驳论证时,作者首先瞄准靶心,驳斥论点,提出“救狗触犯了法律底线”的观点.然后一针见血,驳斥论证,通过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摆事实来批驳错误论点,最后水到渠成地阐明了作者的观点.

高考作文

光荣的荆棘路(节选)

浙江一考生

台湾著名女作家刘继荣的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可是,为别人喝彩固然重要,亲自参与人生努力奔跑才是一种圆满.

倘若人人都在路边鼓掌,那么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还有谁在奔跑,还有谁来开辟一条新道,还有谁来为后人树一个航标,开创一片全然不同的天地?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站在台下鼓掌的人有之,站在台上表演的人亦应有之.人们为他人的精彩鼓掌,分享他人的成功来体会快乐,殊不知,我们更应该参与创造,让别人见证自己的美丽,唯有共同创造,才能推动时代前行的步伐.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诞生于晚清的日落与新世纪的清晨之期,古老的文明古国迎来了新生的阵痛,他们比任何一代人都多了一份焦虑、困惑与希望.他们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或各种有意义的方式,引领民众,描写未来.

他们在光荣的荆棘路上奔跑,不是只做路边鼓掌的人.他们勇挑社会的大梁,建立了赫赫功名.他们中,有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诗情礼赞,有巴金对旧式礼教的深切控诉,有茅盾对社会经济的深刻剖析,有郭沫若凤凰涅的呐喊等他们勇敢地参与了这场战斗,才最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倘若人人都只是站在路边鼓掌,那么何谈进步与复兴?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勇敢地踏上那条荆棘之路.

历史拍着它强大的翅膀飞过那么多世纪,我只愿随历史的洪流一路奔跑,跑过那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时代推我前进,我为时代领航.

模拟点评

作者不人云亦云,从“奔跑”的角度去驳斥所谓的“为他人鼓掌”的观点.采用先驳后立的手法,让读者相信自己的观点,不但如此,作者还引用现代文人的事例进一步佐证自己的观点,让驳论展开得淋漓尽致.

“焚书”不必大惊小怪

秦奋

学生习作

题目:以“中学生焚书事件”为话题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最近,中学生“焚书”事件高频出现,让整个教育界都为之震惊.有教育专家视之为洪水猛兽,提出要坚决棒杀,以净化教育界之风气.(引用热点事件,树立“靶子”,展开批驳.)

而我认为大可不必,那些学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能够把胸中的怨气以“焚书”的方式向学校提出,彰显了我们90后学子维权意识和个性张扬的特点,让人振奋!

同时,学校不必认为这是一场“起义”或“革命”,不必将其视作“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斩草除根”.其实,像这类的“烧书事件”并不鲜见,我们不必“大惊小怪”.比如,每年高考、中考束,学生烧书、丢书、撕书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借此方式表达内心暂时得到解放的快乐,释放压抑多年的情绪.京山中学学生集体烧书事件,表面上看是因为晚自习意外停电所致,其根源还在于学生沉重的学习压力、严重的心理焦虑、压抑已久的思想情绪.这一事件,是学生内心对于学校“高压”补课政策的一种集体,是一次宣泄压力的“集体狂欢”.(从人性的角度驳斥观点的谬误.)

由此我联想到之前的“杜甫很忙”事件,有学生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一场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用传统的眼光看待这一恶搞事件,正如焚书事件一样,可能持不欢迎甚至批评的态度.但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它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联系类似的案例分析佐证,增强说服力.)说到底无论是“焚书”还是“恶搞”,本质就是一种无聊、一种发泄,恐怕并无与主流价值作对的目的,我们不必像对待洪水猛兽一样引发我们的恐慌,对此类“烧书”“恶搞”,当然需要批评教育,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导,但只要不演变成过激的行为,不出现不良或低俗的内容和思想,不妨放轻松一些看待,无须太过担忧.烧几本书不会形成大的气候,画像被涂鸦上几笔,杜甫并不会就此失去“诗圣”的光彩,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至于因此蒙羞.(提出观点,驳斥谬论.)

所幸,学校和教育部门并没有对此做简单粗暴的“镇压”,社会舆论也都采取了“理性”和“包容”的态度,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更是中国教育的希望之所在.

模拟点评

“‘焚书’不必大惊小怪”一题,角度新颖,切中肯綮.文中,作者针对某些教育者错误的言论,并没有简单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示赞同或反对,而是通过这一事件对“焚书”进行了个性化的思考:焚书只是一种心理宣泄,而非故意对抗.这样的立意无疑增加了写作的难度,但同时也使文章闪现思维的火花,耀人眼目.

技巧二:情景扩写

构设置

1选取历史或现实素材+扩展生成文学题材

2提炼中心印象+扩写生活细节+丰满人物形象

考场指导

1抓住素材给你的中心印象,进行提炼和强化.

2通过对细节的扩充,加强情节的故事性.

3通过合理想象,把人物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文章展示

名家范本

那一刻,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节选)

黄柯

2010年11月15日,上海,胶州路,一座大楼霎时化为一片火狱,几十条鲜活的生命化为滚滚浓烟消逝而去,不知又为这人世增添了多少悲痛与苦难!

第一天,不知是什么时候,也不知是谁,那大楼不远的路面上竟多了几株洁白的菊花,在黝黑的大楼下显得安静而又自然.

第二天,几位路人停驻旁观,然后,在身后又留下几株菊花,默默而去.

第三天,人愈加多了起来,花也愈加多了起来.

21日,“头七”,街口警车停驻,手持步话机不时联络,人群安静而平和,胶州路上已铺满了菊花.望眼皆白,在沉默的鲜花和点点烛火之上,有一种安静、沉默却令人惊恐的力量在空气里散布,衬托着黑黝黝的死楼,直立在即将落雨的天空.

开始是几个,后来是几十、几百、几千,死者的“头七”之时,多达十万人来到现场悼念遇难者,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在入口处演奏,旋律轻柔优美的《圣母颂》在天空中飘荡,曲调中自有一股缓缓的令人安宁的力量.它似充斥于天地,又似溢满于心田;似是对死者的度化,又似是对人性的颂扬――它让人的灵魂得到真正的净化和提升.此时此刻,无论贫与富,善与恶,所有的一切都化为停驻的身影,化为对死者的哀悼,亦化为对生命的敬畏.在那点点烛火之上,看到烛光反衬的面庞,庄重、温暖而又协调.

人性的光辉,就在烛光映照面庞的那一刻,显得分外夺目.

模拟点评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别致的写法,通过再现2010年上海火灾悼念场景,诠释了“人性的光辉”这个主题,表达了对人性的独特感悟.面对“人性的光辉”这一大主题,小作者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围绕“人性的光辉”,援引社会热点事件――上海胶州路失火事件,借助具体的事例材料、新闻资料来展现这个宽泛的主题,是一篇成功运用情景扩写的典范之作.

高考作文

手握一滴水(节选)

四川一考生

我登上烽火台,俯瞰被黄沙侵蚀的战场.轰隆的战鼓声和将士们的怒吼声从天边传来,在空旷辽远的天地间回响.我的心,静如湖面,渐渐泛开一圈圈的涟漪.一滴水,被我紧紧地攥在手心.对我而言,这滴水,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一滴水,在漫漫黄沙中,少了一分清澈,多了一分浑浊;少了一分甘甜,多了一分苦涩.那不是一滴水,而是一滴泪.

仿佛还是昨天,一匹瘦马、一个包裹和一把长刀就是我的全部行囊.我喝过黄河的水,看过黑山的落日,跋山涉水而来,只为替父从军.花木兰,我把这个名字从千里之外带到了这里.战场,无疑是刑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或被逼,或自愿,或无奈,来到这儿.他们只有两个果――活着回去,尚可承欢膝下,聊尽孝心;死在这里,与黄土做伴,化为漫天风沙中的一粒沙子.在这个弥漫着鲜血、悲伤和绝望的地方,我度过多少个无眠之夜,思念从四面八方涌来,死死地纠缠着我,让我窒息.我轻轻地问自己:这值得吗?虽然长发被绾起,换上男装,可我终究还是一个需要被爹娘宠爱的女子,我不想要戎马生活.时间在挣扎、痛苦和思念中流走,当白皙的肌肤变得像干涸的土地一样,当柔嫩的双手长出厚厚的老茧,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路可逃了.十年的青春骤然消逝,我什么也没剩下,只有手中的一滴眼泪,它是我生命的全部.

模拟点评

灵活运用历史典故扩写,通过扩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形象显得生动.文章以花木兰的视角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古代战场,倾诉了边关将士们悲壮的命运,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及对青春无情流逝的慨叹,带给人无尽的惆怅.

学生习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福利,也给国家带来了更多荣耀,但在这种迅速崛起的另一面,浮躁的阴影正偷偷裹挟着每个人.2012年底,电影《人在途之泰》中,一个泰国出租车司机平淡地跟徐朗说:“你们中国人,太急了.”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谈一谈在浮躁盛行的当下,应该如何脚踏实地地生活?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失去天空的白蝴蝶薛佳丽

本以为早出来能更久地拥有天空,却不想在破茧而出的瞬间失去了整个世界.(扣住材料,切入主题.)

――题记

蝶卵

我是一只极聪明的卵,还未分裂之时便开始观察这个世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我”的视角切入,形象生动.)

每天有太多太多的物种从我面前走过,我不记得他们的类别,不记得他们的形貌,只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他们都在马不停蹄、快速地做着他们所做的事.曾听到过两只小鸡的对话,一只边点头啄食边对旁边的另一只说:“快点儿吃,快点儿长,要不然会输给别的小鸡.”另一只听了马上低头啄食.那频率,反正我是没数清楚!(扣住“快”的主题,用极富细节化的语言描述,给人以现场感.)

于是,还是一只蝶卵之时,我便明白,快是这个世界生存的第一法则.

幼虫

聪明的我在我的兄弟姐妹还在呼呼大睡的时候,便开始生长了.破卵而出的刹那所看到的景象让我坚信,快才能享受到更多的好处.

那满树的食物就只有我一只虫吃,我躺在食物上欢呼、唱歌、尖叫,但我也没忘记要快点儿吃,快点儿长.这个上啃一点儿,那个上咬一口,不好吃的不吃,太老的也不吃,幸福的生活让我感觉自己处在天堂.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已长大.看着后出世的同类为一点点食物大打出手,我暗自窃喜,还好我出来得早,要不然就得和他们一样为那难以入口的食物拼个你死我活了.

他类的话语,自己的经历,再次向我展示了“要想活得好活得滋润就得快”这个道理.

化蝶

一点点快速地吐着丝,我突然想到:如果我将茧做得薄一点儿,那出来的时候不是比同类更快吗?这样一想,我马上决定,不听母亲一定要将茧做足够厚的叮嘱,只做了薄薄一层.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幻化为蝶了,看着自己一双洁白的翅膀,我急切地想拥抱天空.虽不知这一觉睡了多久,但我还是记得以前的经验,做事一定要快.

没多久,那薄薄的茧便被我咬破了.破茧而出的瞬间,我本能地舞动翅膀想飞上蓝天,却发现自己根本没力气张开翅膀.不论我怎样努力,怎样挣扎,始终觉得没力气.

看着在天空自由飞翔的同类,拖着脏兮兮翅膀的我在自己生活了一生的树上留下一段话后,便从树上一跃而下,做了短暂一生中的唯一一次飞翔.(扩写破茧化蝶的过程,具体生动.)

快也许会使你得到许多好处,但一味地求快只会让你付出惨痛的代价.就像我,一只一生只飞过一次的白蝴蝶.(点明主旨,扣题升华.)

模拟点评

文章最大的亮点在于用情景扩写的方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一只白蝴蝶生命力,用类似于童话的形式讲述了一只蝴蝶破茧化蝶的嬗变过程,表现出白蝴蝶因为快而付出惨痛代价的主题,其构思之新颖、主旨之深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文章语言清新、活泼、质朴却富有深意,显示出作者较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技巧三:文质兼具

构设置

1善用修辞+精选词语

2词语活用锦上添花+语句运用灵动自然+修辞手法变化多样

考场指导

1借助比喻、描写来塑造物象,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

2将历史典故、古典诗词、名人名句加以锤炼,组合成句.

3饱含睿智的生活哲理,独特的人生感悟.

文章展示

名家范本

月在青草榻上

歇宿在叠叠的岩石边,暮色看起来像一张稀薄的渔网,网住了几颗幽微的远星、一个游动的人.

蛇藤盘绕于树干间,我采来柔嫩的青草,铺设于地,今夜就巢于此吧!

白日里拾阶而上,几经蜿蜒,倒看出这山的走势:山势如一条游龙,峦与峦合又相互推动,我藏身的这山便被另一座更浑厚的大山所怀抱,形成转弯的姿态.两山之间的空隙就由瀑布来弥补.我必须登临得更高,才能亲闻瀑布的呼啸,此时在我不远处,只是化身为山涧而已.也许明晨,唤我醒来的,会是涧水那温柔的声音吧!

那么晨间两位洗衣的姑娘,也与我共饮一涧水了.山底的村落已到吹灯时刻,她们已将心事折叠了,连同今日的衣裳放进柜子里了吧?村落在我眼下,已被深蓝的夜色拥抱着,偶有孤灯缓缓前进,那该是迟归的夜行者!他以为自己最晚了,怎能测知还有更晚的人正目送他回归?

山的黑夜,让我分外沉静.从来不曾发现在完全的沉静里有一丝甘美,那味道不在舌,不在耳畔,也不在眼睛,仿佛是从我躺卧的青草茎里漫溢出来的,又像从遥远而又临近的地方而来.水溅在岩石上传来一种回音,引起了我甘美的想象.但当我刻意去追索,青草与水声又失去原先的甘美了.

我被自己蒙蔽了吧?

沉静之所以甘美,是因为我的心与山悄悄合了;而山何尝停滞过?夜色的浓淡、星空里星子的移动、山涧的流畅、花树的翻覆,以及不知憩息于何处洞穴的兽的鼾声,共同和弦才能完成山的笙歌――所有的生灵放弃了它们的武装,才得以如此静好.

至于追来的月与惊呼的乌啼,就让山涧安抚它们吧!山的笙歌不押韵,更能容纳弦外之音.

但那羞愧的月亮似乎为自己的莽撞感到不安,悄声地走了.春山夜静,待我翻身,原来她已睡在我的青草榻上,忘了将灯吹熄.

模拟点评

文章以富有声光色彩和哲理意蕴的图画,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表现出月光的静谧与安宁.文章描写生动,意境奇异,具有音乐美,给读者留下神奇的景象、无穷的想象.

高考作文

谁解家书味(节选)

北一考生

家书不仅饱含温暖,更是一次亲切的交谈,一次心事的吐露.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临死前,在狱中留下最后一封家书:“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这是圣叹留在世间的最后的幽默,也是潇洒的才子给那些想看他泣诉的小人留下的最睿智的讽刺,此中的滋味谁解?谁从他郁郁独行的背影中读出心酸与寂寥?我想说的是,定有人去认领那颗高贵的灵魂.黄永玉收到家叔的来信,叔父虽在咸宁改造,他却说:“这儿的荷花很美!”他的叔父不是别人,正是在“”期间写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沈从文,这家书是人生情怀的吟哦,在其间,我们读出了大师的淡定和从容.

最令我动容的家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与妻书》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振奋.这是用生命传递的爱的家书,时隔多年,我们如今读来依然动容,依然唏嘘不已!

模拟点评

这篇文章作者以“名人的家书”为题材,巧妙地引用历史中最为著名的几封名人家书,比如沈从文家书、林觉民家书,借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承载了作者对家书的认识和感悟,显示了作者较为深厚的人文积淀.

学生习作

题目: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目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带着感动出发

林立

仍然清晰地记得多年前的老歌:“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等”每当想起它,心中便充满着感动,眼前便会浮现出一幅极美的画面:袅袅的炊烟自屋顶缓缓升起,悠然自在地飘荡着,不快不慢地由浓稠变为清淡,渐渐地越来越稀,越来越薄,最终消失在蓝天白云里.(借用优美的歌词点出画面,生动而富于韵味的词语和长短相间的句式准确描绘出画面的变化,引出“带着对炊烟的感动”这一切入点.)

带着对炊烟的感动,我向遥远的故乡出发.

一路风尘,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曲曲折折的石板路尽头,坐落着敦实矮小的红砖屋,青翠的常青藤缠绕着错落有致的木栅栏,春燕在屋檐下呢喃着去年的心事――那是我温暖的家.(几笔勾勒点染,“家”的形象跃然纸上,颇具表现力.)

带着对炊烟的感动,我向淳朴的乡村风情出发.

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炊烟.早起的母亲们踏着第一缕晨曦,忙碌在通红的灶门前,那长长的竹制的吹火筒,在她们口中吹出古老的乡韵;那袅袅的炊烟从烟囱中飘出,穿过院中的大树,糅合着清脆的鸟鸣,氤氲在村庄的上空,像一幅清淡而雅致的水墨画.(对“炊烟”进行工笔细描,两个分句有声有色地描摹出让人感动的乡村炊烟图.“晨曦”“乡韵”等用语雅致.)

炊烟是乡下人一日三餐的时间表,是上学放学的标志,是上工收工的哨子.清晨,孩子们作别炊烟,走向镇上的学校;傍晚,在竹林里疯玩过后,见到炊烟,便收起“武器”,恋恋不舍地告别伙伴,回到母亲的身边.故乡的炊烟,弥漫着一种成熟的味道,弥漫着谷的芬芳、甘薯的香甜.飘逸的芳香能穿透村庄,送到田地里忙活的男人的鼻孔里.一丝丝温暖的情愫在男人心间扩散,一丝丝感动在男人心头涌起.于是,男人们寻着这种炊烟的香味,回家.

带着对炊烟的感动,我走进情意绵绵的母爱世界.

故乡的炊烟让我感动,是因为我一辈子也走不出母爱的缠绕.炊烟从母亲长满老茧的手中升起,延伸成母爱的常青藤,牵扯着我一生的步履.回到故乡,又听到了那拉长的甜甜的乳名,从炊烟升起的地方响起;又喝上了那香喷喷的锅巴粥,喝出母亲慈祥的笑脸;又吃上了母亲埋在灶膛的,那种香甜温暖着我饥饿的肠胃等(比喻、排比多种修辞综合运用,词语的超常搭配新奇而生动,画面温馨感人,意蕴丰厚.)

而今的炊烟,早已湮没于城市的发展中.只有走回故乡,才能寻觅到那种悠悠的温馨、袅袅的情怀,才能得到永久的感动.

模拟点评

文章语言极富个性和表现力:用语生动而富于韵味;句式或长短相间,或排比铺陈,或对称一致;注意概括叙述、工笔细描和简笔勾勒相合;灵活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富于表现力;描写富于画面感,温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