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的教育思想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844 浏览:140942

【摘 要】卡西尔是20世纪举世瞩目的哲学家,他的不朽著作《人论》充分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人论》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教育著作.《人论》中的文化哲学思想对教育的发展有深远意义;《人论》还重塑了人的形象,同时也重塑了教育的对象;《人论》中使用的研究范式也启迪了教育的研究范式.

【关 键 词】人论;文化哲学;教育对象

一、恩斯特卡西尔与《人论》

作者、作品,在谈一著作时,我想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作者其人.恩斯特卡西尔(EnstCasser)是20世纪举世瞩目的哲学家.他1892年进入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不久改学文学和哲学,后又曾在莱布尼茨等大学研修过历史、语言以及科学.1896年到1899年,卡西尔在马尔堡大学学习,在发表博士论文《近代哲学与科学中的知识问题》之后卡西尔开始获得国际性的名声.在一战爆发不久,卡西尔又应邀到汉堡大学讲学.在此期间,也完成了代表作《符号形式的哲学》.后经多次辗转又来到美国任教于耶鲁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并完成了两本英文著作:《人论》、《国家神话》.在哲学中,卡西尔的最大成就在于建立了以符号为核心的文化哲学体系.这一体系在其长达三卷的《符号形式的哲学》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人论》英文名为AnEssayOnMan,他自己说:“我最初写这本书的想法,是因为我的几位英美好友一再敦促我并迫切要求我出版《符号形式的哲学》的英译本[1].”该书共有12章,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该书的第二部分则全面考察了人类世界本身,阐述了自己的文化哲学思想.

二、《人论》中关于文化哲学的思想概述及对教育的启示

文化哲学肇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指以人的存在及其文化作为作为全部哲学反思的对象,从而揭示人的本质及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是当代文化哲学理论的开创者,他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理论是文化哲学最深刻的理论内涵.总之,物质和精神的成果都是文化.

卡西尔在《人论》中,阐述了人是符号的动物,是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运用各种符号能创造出自己需要的“理想世界”,这理想世界就是给自己建立的意义世界――文化世界.卡西尔认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卡西尔看来,文化哲学成为的哲学的具体内容和生动展示,人的哲学则成为文化哲学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所以,人应该是具有文化和历史的人.因此,一种“人的哲学”一定是这样一种哲学:它能使我们洞见这些人类各自的基本结构,同时又能使我们把这些活动理解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卡西尔既然认为人是用符号创造文化的动物,所以,他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signs)做出条件发射,只有人类才能把这些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symbols).只有人,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信号,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加工提炼并赋予它人类所熟知的意义,从而创造出人类所独有的符号.人类就利用已有的符号将所有的做法记录下来,所以就产生了文化,并一代一代的传将下去,于是教育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有了教育,使进步与文明得以延续,也使创造得以发扬光大.因此,卡西尔《人论》中的文化哲学思想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三、《人论》重塑了教育中人的形象

人是社会的永恒主题,是一切问题的源头.因此对人的研究是哲学的主要任务,自然也是哲学家们的终极关怀.古今中外,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哲学家对“人是什么”进行了思索.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人是什么”做了间接回答.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将人定义为宗教的存在物.文艺复兴时期,人又重新被定义为理性的存在物.到了达尔文生物阶段,人就成了“以和蚕吐茧丝或蜜蜂筑巢的同样方式在生产哲学和诗歌的一种较高属性的动物”[3].以上所述,无论是理性论还是神学论或者生物论,都是从“人所共有”的属性出发去寻求人的本质,也都是从静态的角度去界定人的本质[4].而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的本质在于其功能性,在与人能够利用符号创造文化,从而对人的本质做了动态的界定,充分体现了创造的动态性.

然后卡西尔又给符号概括了三个主要特点:普遍适用性、多变性和抽象性.卡西尔还进一步强调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却完全不同与动物的自然世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时空观念和理智结构方面.总之,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一种利用符号创造文化的动物,是一种“人的哲学”.这种人的哲学是这样的:它能使我们能洞见这些人类活动各自的基本结构,同时又能使我们把这些活动理解为一个有机整体.语言、艺术、神话、宗教绝不是互不相干的任意创造,它们是被一个共同的纽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必须深入到这些活动的无数形态和表现之后去寻找的,正是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的这种基本功能.而且在最后的分析中我们必须力图追溯到一个共同的起源[5].

卡西尔关于人本质的重新定义对于重塑教育中人的形象做出了较大贡献.要说教育自然离不开教育的对象:人.可以说,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某种人的形象基础之上,并以实现更高的人的形象为最终理想.那么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毫无疑问的就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阿基米德点.在古代先贤们的思想中有的称人为“宗教人”、有的称“自然人”、“经济人”,还有的称“理性人”.然而,关于教育对象的人的形象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教育自然也就不会成功.卡西尔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使人的形象得以突破.从这一点出发,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会构建个人的符号世界,完成自我文化化的过程,而且还要学会在人类不同的文化和符号之间进行交流,以实现整个人类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这就把我和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避免在教育上顾此失彼[6].

另外,在《人论》中卡西尔的研究范式更是摆脱了传统的科学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采用了一种更合理、更新颖的研究范式――文化研究.这种研究放弃了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之间的二元对立,采用了几乎遍及各个学科的研究方法.然而,文化研究没有固定的学科基础,正是如此,文化研究习惯于在各科之间游荡,而且似乎还故意拒绝学科化[7].因此,文化研究这一范式为今后的教育研究也给予了很强的启迪.

卡希尔的《人论》是一本无所不包的著作,也是一本无论什么身份、地位的人都应该了解的书.靳希平先生说:“卡西尔是唯一一位在当代中国哲学文化中有着现实影响的新康德主义思想家”[8].这一高水平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论》这本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论》几乎就是整个卡西尔哲学思想的象征.

【参考文献】

[1][2][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李琛,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苗青丽.卡西尔《人论》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刘培蕾.寻找教育新观点――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对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