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现状与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74 浏览:12775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课是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思修”课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思修”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 键 词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现状教学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思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思修”课程是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而成,在学生看来,这样的理论课程都是在讲“大道理”,认为与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重视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方法,不仅削弱了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甚至影响“思修”课程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思修”课程的特点加之教师授课方式的单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

1.2师生对“思修”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虽然“思修”课程是为刚进入大学校门的高校学生开设的必修公共课之一,在对大学生修养的提高以及法律意识的树立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无论对于学生或者对于教师来说对“思修”课程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产生这种现象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首先,“思修”课并非专业课,没有具体传授相关专业的知识理论及实践技能,学生往往认为课堂上就是在做思想政治教育,讲大道理.其次,教师亦认为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加之课堂反馈结果令人失望,在备课日产生应付心理,课堂中对课堂管理要求不高,久而久之,导致“思修”课成了一门“鸡肋”课.

1.3授课环境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由于对“思修”课重视程度不够或师资力量欠缺等原因,导致绝大多数高校对“思修”课的安排都是合班上大课的形式,一次课时安排人数在100人甚至300人以上,这样大规模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所带来的效果可想而知,有些老师一学期下来甚至认不清本班同学,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效果打了不少折扣.甚至不少学生认为,大课形式的课堂逃课不容易被老师发现,使“思修”课陷人尴尬境地.所以应缩小班级,使教师与学生沟通增强,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

2提高“思修”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2.1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

在教学内容方面作为教师要吸收并运用丰富的知识,并且认真备课,做到与时俱进并保持一定的创新,将理论知识与历史发展、时事政治、学生的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加入典型案例、成长困惑等内容,深入浅出,才能将晦涩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易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有精湛的表达技巧和理性睿智的分析,还要指导学生融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课堂思考人生、情感、发展,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思修”课教师要树立先进的育人理念

作为“思修”课教师,要深刻领会当前世界性的主体教育思想的内涵.面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树立先进的育人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促进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化、个性化放在中心位置,肯定大学生在“思修”课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传统教育中客体的学生变为主体的学生,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3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在“思修”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的创新,尝试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法律基础部分普遍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采用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某个论点或某个案例,归纳观点进行阐述,对不同观点可以进行辩论,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思修”课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成长困惑、思想困惑以及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他们自身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3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修”课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其次“思修”课教师要树立先进的育人理念,在正确育人理念的指导下,要勇于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思修”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的.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