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的英语语言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探究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47 浏览:146756

摘 要:英语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自身批判意识较弱、问题意识淡薄,用语言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在实行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实践基础上,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课题构想并尝试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语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 键 词:问题驱动;英语语言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创新能力

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体验到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对美国学生知识接受度和动手能力的促进作用,认为以问题为驱动和导向的教学模式能促使英语语言学方向研究生掌握知识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以理论促实践,并尝试以实践构建和发展理论.

一、教学对象与“问题”意识

本研究面对的对象和受众是英语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学方向的理论课主要是理论语言学、语义学、句法学、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学生虽然能够就语言学理论建立知识框架,但不能有效地将语言理论与语言现象和语言运用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相结合,我们在教学和论文指导过程中发现虽然他们知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但自身批判意识较弱、问题意识淡薄.这一问题广泛存在于英语语言学方向研究生身上,因而改变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王文斌也认为要提升语言学研究的创新意识,要从加强教学改革做起,如在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推行和实践徐盛桓教授提出的“原始性创新、后续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实践的培养理念.所谓“以问题为驱动”是指由主讲教师给出语言现象要求学生解释和解决,在学生无法运用以往知识和理论解决该问题的基础上挖掘以往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在此基础上由主讲教师引入新的理论并组织学生梳理和归纳该理论的内容、贡献、价值和局限;所谓“以问题为导向”是指在积累理论知识和搭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在团队协作和跨学科研究已成为趋势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团体协作并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构建课题小组提出可行的研究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是指在提出可行性研究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合适的方法解决该问题.

二、教学实践探索

英语语言学理论的历史如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是理论创立、被证实/伪和修正的过程,每一个学科的现存理论都是在批判和继承前一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心理语言学”系在第三学期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生开设了专业选修课,也就是说,选课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基础.在学期初笔者介绍完课题主要内容之后在选课的十五名同学中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询问学生选课的目的,以了解选课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了解和问题意识,回答归结为以下几类:

1.希望该课程有助于自己语言学习;2.因为心理语言学是热门研究领域;3.从中了解尚未开设的认知语言学相关知识;4.了解心理学相关知识;5.学习语言学研究方法;6.语言习得、语言加工、二语习得的学习的心理机制;7.某些语言现象如身势语、隐喻;8.了解心理语库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9.了解言语和心智、知觉、记忆之间的关系.

在这些回答中,有工具型的动机(1-3)、扩展知识类的目的(4-6)和具体的问题和兴趣(7-9)几个类别,但是学生对该领域尚无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问题指向,只是在课程内容基础上有了大致的兴趣方向.

因为从主体方面来讲,扎实的基础知识、强劲的创新意识、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个基本的必要条件,所以在课程中以知识的输入和反思为基础,启发学生对关涉的内容进行批判.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将整个课程根据关涉的问题分作语言能力(机制)、语言加工和语言习得三个版块,在语言加工下设语言听辨、语言理解和语言三个专题,语言习得之下设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两个议题.鉴于学术研究中多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在课程设计方面,采取以问题为驱动的理论导入法,设计以问题对理论进行导入和对理论层层剥离.鉴于任何语言理论都要考察其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语言学基础,笔者在课程中不仅注重心理学和语言学双方面理论的引介,适时增补哲学方面的理论.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运用该理论可以解释哪些语言现象,解决哪些语言问题(以培养问题意识)?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以培养批判意识)?教学目标是产出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以学生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组建若干课题小组,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主讲教师指导下构建并完成一个研究课题.

三、效果评估

在该课程中分两个阶段鼓励学生进行课题设计,第一版块关涉语言能力(机制),在学生观看Youtube视频“GenieWiley-SecretsoftheWildChild”之后,做出有关语言能力的思考,第二版块关涉语言加工和语言习得.在讲解、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构建自己的研究课题,第一版块中学生提出的课题如下:

第一组:NatureorNurture?通过对Genie和Marina案例进行比较,提出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需要在一定的时间之前激活并接触语言环境才能正常工作.第二组:影响儿童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基于Genie和Victor案例的浅析.在对Genie和Victor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影响语言习得的语言中枢、思维和智力内部因素和语言输入与文化环境两个外部因素.第三组:InternalorExternalorBoth?认为视频中儿童语言习得情况支持语言习得的内在和外在协同论,即人类生来就有习得语言的能力,但这种能力需要环境激发且有年龄限制.第四组:认知语言学的儿童语言习得观.介绍了认知语言学视角的儿童语言习得观,即习得能力和客观环境、经验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在学生完成第一版块的课题展示后,笔者就其批判意识和个人创建进行了肯定,指出了论文撰写中存在的概念意识、规范意识、学术性和遣词造句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版块中学生提出的课题设想和主要论述如下:

第一组:语义因素对直接宾语/主语花园小径句理解的影响.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语义因素对英语直接宾语/主语花园小径句的理解和取消先前的错误理解具有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助于提高中国学生有效理解此类花园小径句的途径.第二组:对言语失误的初步研究.在对以往言语失误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讨论言语语境对言语失误的影响及言语失误的研究价值.第三组:从言语生成角度分析日常言语交际中的口误现象.对搜集的口误实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一些口误现象产生的潜意识因素、词汇提取失误、句法转换失误和相似性干扰等原因.第四组:心理语言学理论与英语阅读.分析了阅读中的心理要素,讨论了心理语言学理论对于阅读的指导作用.


在这一版块课题设想中,学生提出了很多个人的看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中第一组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虽然仍然是比较初步和粗浅的尝试,但是已经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经过将两个版块里学生的课题内容与学期开始时调查问卷中得到的结果进行对照,其中学生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局限之处是这些课题的设想和形式仍然停留在思辨的层面,缺少数据分析和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实证研究.

四、结语

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以改革教学设计和更新教学模式为着眼点,以问题为驱动和导向,以课堂上理论教学为切入点,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为手段,以小组协作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问题意识和协作意识为目标,促使英语语言学方向研究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以理论促实践,并希望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可以基于实践构建和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王文斌.学科渗透与语言学研究的创新意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4).

[2]毛浩然.融合·团队·实证·创新——中国外语青年学者科研方法反思[J].中国外语,2010(01).

[3]何世娣,王国美.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