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期刊转制模式方案

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45 浏览:18831

[摘 要]自从《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公布后,出现以下改革方案:完全归到出版企业,出版企业全面负责期刊的编辑出版,直接以出版企业的名义与作者、审者发生关系;“按兵不动”,维持现状,挂靠校内外的出版企业;分工合作,与出版企业联合办刊;多个期刊联合起来成立期刊出版集团.学术期刊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企业化经营会影响学术期刊对学术的专注,不利于学术发展.高校学术期刊的转制应在坚持确立出版单位市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学术期刊的出版规律和学术共同体参与学术出版的积极性.

[关 键 词]学术期刊;转制模式;方案;探讨

[中图分类号]G239.22[文献标识码]B

自从《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公布后,在高校期刊界引起不少骚动.《办法》指出,原则上不再保留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现有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均并入新闻出版传媒企业;对其中具备建立报刊出版企业条件的,经批准,可转为期刊出版企业.主管主办多种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经批准,可对所主管的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实行整体转企改制,组建专业性期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

一、学术期刊性质

学术期刊的出版不仅仅是复制和发行,更重要的是学术内容的组织和评价.学术期刊的编辑部本来就没有出版权,而是以学术内容组织和评价为职责.取消编辑部出版权的同时剥夺编辑权,就如同社会组织参与学术出版的“祖屋”被强拆了一样.没有科学共同体的参与,学术出版活动是无法开展的.科学共同体参与的方式可以是科学家个人、也可以是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但在我国,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在学术出版活动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高等院校肩负着怎么写作社会和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将高等院校为参与学术期刊出版而设立的编辑部“连锅端”到出版企业,这无疑是割断了高等院校与出版单位的组织联系.学术期刊不以营利为目的,企业化经营影响学术期刊对学术的专注,不利于学术发展.我国专业学术期刊,包括高校主办的期刊目前确实存在良莠不齐、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严重问题,因此,“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不过,改革并非“转企”一条路,整合优势资源,淘汰那些学术水平差、口碑不佳的期刊,也不是只要完成了“转企”,就能够实现的.

二、学术期刊在市场中生存

学术期刊市场细分度极高,发行量稳定且很难提升,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很难通过发行、广告等收入实现盈利,转企经营可能使“收版面费”现象沉渣泛起.

专业学术期刊虽是报刊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与时政类、时尚类及科普类等主要面向普通民众的刊物有明显的区别——即专业学术期刊的受众局限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纯粹的专业学术期刊的办刊目的和意义更多地体现在本专业内人员科研成果的共享与交流上,并非、而且也很难仅通过发行量来实现盈利,这与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企业”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即便是目前表现出较好经济效益的国内某些专业学术期刊杂志社和编辑部,其实主要的收益来源也是版面费和广告(或以企业赞助为名的变相版面费和广告),而版面费收益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国内目前不完善的科研和人才评价体系的基础之上的.不承认这一差异,仅片面地以“经济效益”来评价专业学术期刊的“大”和“强”,以“一刀切”的方式将所有专业学术期刊编辑部“转企”,将“挣钱”当作其重要的目标,显然违背了专业学术期刊自身的生存发展规律,不仅无助于我国专业学术类期刊走出国门,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反而很有可能造成与良好初衷相悖的结果.

三、人才大量流失

由于期刊出版体制和模式的转变,工作性质和内容与高校编辑的个人职业规划不一致,加上对出版单位企业化前景的不确定的担心,高校期刊编辑出版队伍人心不稳是一个现实.由于高校期刊出版编辑人员多数是校内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甚至是教学岗位转过来的,因此出现人员倒流的现象不是不可能.目前已经出现编辑人员转聘教学岗位或实验技术岗位的现象.

四、改革方案探讨

1.完全归到出版企业,出版企业全面负责期刊的编辑出版,直接以出版企业的名义与作者、审者发生关系.这样做是完全符合《办法》规定的改革方式,在管理上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期刊出版的方向上,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取向上必然与现在发生重大的转变.对于现在的名刊大刊问题不大,自己的版面费收入可以维持编辑部和期刊的出版,在不需要出版企业投入的情况下,出版企业还能够得到学术名声和学术资源.而对于期刊品牌一般的期刊来讲,就会面临改变办刊宗旨和方向,甚至是刊物的内容和性质.这是需要以出版企业的利益为导向,盘活期刊出版资源也是改革的一个方向.无论是名刊还是一般刊物,都会面临到人员精简的问题,这是企业机制所决定的,特别是一开始并入的时候,减低人力成本能够赚钱.

2.“按兵不动”,维持现状,挂靠校内外的出版企业.《办法》中规定主管主办部门单位内举办有新闻出版传媒企业的,其他没有法人资格的编辑部并入新闻出版企业.《办法》说编辑部并入新闻出版传媒企业,理解就是将现有的编辑部连人带锅一起“并入”出版企业.那么,如果不并进去又会怎么样?出版行政部门的权利就是年检和刊号管理.如果将期刊的出版单位改为出版企业,年检以出版企业的名义进行,如何能被卡住?期刊管理条例的年检条件中似乎没有审查出版单位人员编制性质的相关规定.将出版权和终审权挂上出版企业的领导,至于编辑人员与出版企业的关系,似乎很难确认和限制.何况,一些有来头的出版集团在外边办的期刊年检不是都顺利过关了.也许,这一方案在编辑人员的职称评定和责任编制资格认证方面会遇到一些麻烦,但编辑与出版分离的“高水平期刊”也存在类似问题,而对于有职称评审权的主办单位,编辑的职称也没有问题.

3.分工合作,与出版企业联合办刊.这种方案波动最少,但是有政策风险,如果与出版企业之间进行实质性的合作,也就是说将挣钱的复制、发行权都给出版企业,出版企业也成立相应的出版部门或者干脆就叫编辑部,设置几个出版编辑,而组稿、选稿、评审甚至编辑加工和印刷都由原来的编辑部承担.出版企业建立有正规的期刊编辑队伍,期刊出版的组织体系完善,只是大家在利益分配上学校要名、出版企业挣钱,应该比第一种方案更稳妥.这个方案中,留在学校里的编辑资格可以不考虑,定位在科研辅助,而职称也可以走校内的研究院系列.

4.多个期刊联合起来成立期刊出版集团.有市场经营前景的技术类期刊或者专业性名刊,这种集体转制,成立出版企业,应该比并入出版企业更好.但是对于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来讲,这种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多数是维持不了几年的.如果还想得到主办单位的补贴和扶持,从财务制度上来讲,难度就比以前要大得多了.一个期刊就是三五号人,基本工资、三金福利和水电税费,都需要一篇一篇文章的版面费来赚取,认为还不如转到出版企业.

在以上各个方案的选择过程中,关键的角色还是期刊的主办单位,也就是学校.学校愿意保留,也就愿意让利给出版企业,也就会将你当作有用的人来养着,否则就很难做到.另外就是出版企业,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出版企业,趁机也扩大了出版的业务范围.

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是否有必要?现在的期刊主要工作是“编辑出版”,而现实中的出版——复制和发行占有多大的比例?是否需要加强版的职能?整体上来讲,期刊没有出版只是编辑,编辑和出版的匹配,严重不成比例.编辑部做的许多工作是“学术共同体”的工作,复制归印刷厂和数字出版商,发行归邮局,做的最多的与出版关系密切的是文字加工和校对工作.而这些与出版工作相关的工作,在真正的出版商那里是微乎其微的,十分不重要的.而编辑部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做量单位、符号和的地得的使用.真正地学术期刊出版应该做的学术评价和组稿约稿工作做的并不多,真正的出版活动的重要内容——传播和营销却没有人重视.这种出版组织模式不改变,能否利于出版业实力提升?值得出版界同仁的思考,是不是改变办刊方向性,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对于改革不回避,也不看热闹.

[参考文献]

[1]张治国.论学术期刊转企改制的难点与出路设计[J].学会,2012(4):25-28

[2]卢维英,刘允杰.学术期刊如何自律[J].出版参考,2011(21):35

[3]李威.副署长李东东:设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J].评价与管理,2011(2):58

[4]王士忠,张士莹,冯民.河北省高校期刊影响力与转企改制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5):72


[责任编辑:王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