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劳动经济的成长与

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12 浏览:19746

摘 要: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放弃传统的农业,选择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劳动经济是中国这几十年经济飞速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回顾了劳动经济的历史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形势下制约劳动经济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促进劳动经济成长和发展的对策.

关 键 词:劳动经济;制约因素;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几十年,在党、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已经形成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二体化加剧,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均土地不足,农村人口多,这就使得许多农民工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救出来,转而进入建筑业、怎么写作业、加工业等其他城市需求量大的第二、第三产业.于是,“农民工”这个庞大的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特殊群体就诞生了.农民工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现阶段的劳务市场和劳动经济正在发展,并呈现逐年扩大之势.故而探讨探讨新形势下制约劳动经济成长和发展的制约因素,思考解决的对策,对于促进和规范劳动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劳动经济成长的背景

国家虽然在农业这一块有大力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也一直都在加快,但是基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和人均占地面积小的特点,使得农业并不能为占全国人口总数一半以上的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收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在提高,但是出于对通货膨胀的考虑,生产成本也在增加.农民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开始脱离农业,向城市进军,这就直接促进劳动经济的发展.具体原因,如下几点:

1.1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率低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而土地有限,人均土地占有量低,每户经营的土地量比较少,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相比而言,像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土地面积广,人口少,机械化种植规模化、产量大、农副产业链其全.种植面积的限制,使得即使在无任何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最终的农作物还是不可能带来相对较高的收入.

1.2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产出效益却下降

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也是必然,但是农产品的增长是以社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为基础的.虽然我国农业发展正逐步从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到靠资金物质技术的转变,综合产出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消耗总量也跟着提高,从种子到农药,农业的投入与产出比例正逐渐变得不平衡,结果使得农民收入并不高.

1.3农产品趋于稳定,无太大提升空间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一个关乎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农业产品价值是和市场价值挂钩的,我国政府对粮食进行宏观调控,严格控制农产品,使得农产品波动不是太大,以至于影响社会稳定.从我国近几年农产品商品走势来看,均波动不是很大,甚至有的超过了国家平均水平,因此,想依靠农产品大幅上涨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显然不太现实.

1.4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不足

乡镇企业发展跟农村是密不可分的,大多数乡镇企业起步于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迅速,那么吸纳的剩余劳动力就多,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吸纳的剩余劳动力就少.就近几年的乡镇企业发展状况上来看,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促使剩余劳动力大批涌入城市.

2.劳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了解劳动经济成长的背景以及促使劳动成长的几点原因后,文章将介绍其他几点影响劳动力向城市和其他费农业领域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2.1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设施仍然不完善等条件的存在,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农村人口普遍教育程度不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48.9%,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得其学习各种专业技能的能力显得更为困难.文化程度低,能够主动接受和吸收的先进文化和思想也不高,小农随遇而安、怕冒风险、投资理财观念和创业精神不高,各种原因制约了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2宏观环境的不理想

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高科技的应用,使得生产更为机械化,逐渐取代了以前的大批人工化生产,使得城市就业岗位减少,下岗的农民工无处可去,只好回流了一部分,最终造成劳动力闲置的发生.还有一种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缺乏改良思维,介于农村人均耕地少的特点,故而农民只能靠着那仅有的“一亩三分地”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2.3农村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化的发展在现在和将来都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价值,但总体而言,城乡差异的存在,使得更多的人选择在城市发展,而不愿在农村发展,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更低,这就严重制约了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收入增长.

2.4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制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在户籍、身份、权利、待遇、义务等方面的人为分割,使得城乡劳动力不能够进行平等竞争.城乡二元化结构还致使农民工逢年过节的时候还需要城乡两头跑,这样就增加了个人和社会在社会流动中的发生费用,使得本来收入就不高的农民工手头更为拮据,收入普遍性不高.有的地方为了城镇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的情况,甚至出台了“清退农民工”的政策,迫使外地农民工离开工作岗位,重新变成待就业农民工,这样一来就又增加了外出农民工回流现象的发生.

2.5社会保证制度没有落实到位

社会保证制度应该具有强制性、广泛性和公平性,但是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然落实不到位,一项政策下来,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就需要相关的监督部门把农村社会保障落实到位.3.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

3.1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活力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私营经济实体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大力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农民工收入的问题.

3.2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水平还处于滞后的状态,两者之间差距明显,城镇化的发展在安置农民工再就业、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是不容小觑的.国家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城镇化建设,使农民工能够脱离一亩三分地的传统农业种植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移,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3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加大教育投入

我国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应该加大农村的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术技能,让农民工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地方政府也应该大力支持和扶持这些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也可以加强对外劳务的输出,充分发挥国人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优点,在国外赚取更高的收入.

3.4加强制度改革与建设

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劳动经济的发展,解决二元结构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改革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农民工的卫生、医疗以及教育等社会性保障得到具体落实.

4.结语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所以劳动经济对我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劳动经济发展的背景开始着手,探讨了制约劳动经济成长和发展的因素,深化制度改革,采取相应对策积极引导和规范劳动经济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