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探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823 浏览:56337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学校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改善明显,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鉴于此,笔者就从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谈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以期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

关 键 词:农村教育;问题;策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因此,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比例较大的国家,这也就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地位,其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然而,目前的农村中小学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这急需我们解决,以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从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几点解决策略.

一、存在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教育的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其重要表现就是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而软件资源主要指师资)的不平衡.农村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平衡、川区教育与山区教育的不平衡、城乡教育的不平衡等方面.而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制度所为.以“城市中心”和“中心城市”为价值取向的制度性不平等是造成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也是一个人为因素.二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生产力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方面的硬件建设和师资投入.三是某些基层主要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非不能也,不为也”.某些领导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而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才能见效的工程,不进行长远的布局和打算,重点不重面、以点盖面,既会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这种不平衡.久而久之,这种不平衡的因素便会不断积累和加大.四是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和素质问题.有些教师缺乏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把神圣的教师岗位仅仅当作谋生的职业,自然就削减了对教育事业投入的积极性,造成师资质量下滑,这是深层意义上教育资源丧失的表现.五是基层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很好地坚持原则办事,对个别人搞特殊化,这严重影响了师资的合理布局和分配,为当地师资资源的不平衡添加了人为因素.

(二)教师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教师专业学科人数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缺少专业人才,教育行政部门手头无人可配.而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师所教课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如美术专业教师代语文课,体育专业教师代历史课的现象就很普遍.二是部分农村老教师是以民教的身份转正的,并未接受过专业学习与训练.这些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较单一,缺少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已习惯了“我讲你听”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新课程改革,大多缺乏热情.

(三)教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脱离

目前,教研工作流于形式,千篇一律,仅停留在浮浅的层面,没有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所必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解决策略

关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1.加强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只有党政领导真正认识到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给当地教育、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后果,把教育真正当作百年大计,胸怀教育,放眼长远,才真正有可能在制度保障上、经费投入上、师资上去促进和维护教育资源的平衡.

2.以政策为依托去推进平衡,以制度为保障来维护平衡.针对当前各地教育资源呈现出的不平衡现象,相关部门要加强原因分析,并出台纠正措施,以尽可能地在最大限度内改变现状,推进平衡化建设.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纠正一定要稳中求变.同时,在当前和将来教育资源配置上也要借助制度的效力去关注和促进平衡.

3.增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县、乡的经费投入力度,以发展经济为牵引,带动对教育的投资.

4.硬件、软件建设项目要向资源短缺的乡村和山区学校倾斜.

5.建立合理的师资分配和流向制度.坚持制度办事,不搞个体特殊化,不能人为地制造不平衡因素.

(二)关于教师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是通过提高待遇,扩大用人渠道的方法,从各领域招考人才,以充实教育,丰富专业学科门类;二是将现有的教师进行合理分布,以避免整体专业结构不均,个别地区相同专业人员扎堆的现象;三是形成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

注重校本教研工作

学校是教育的第一线,最容易在其中发现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要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将这些实际问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课题,立足现实,从小处着手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宗旨进行研究,切忌流于形式,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