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学前教育文化适宜性与意义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21 浏览:21089

【摘 要】当代农村学前教育正面对教育资源匮乏、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且城乡差距过大的困难.本文将探讨农村学前教育应符合其所属地域文化特征与需求的必要性并提出建议.

【关 键 词】农村学前教育文化适宜性

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入园率低,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差.近年来农村学前教育正迎来了本世纪以来的一个重大机遇.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在同一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自此农村学前教育迎来了春天.

一、从“发展适宜性教育”到“文化适宜性教育”

上世纪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发表了关于“0到8岁儿童的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强调为儿童设计的课程或教育方案应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特点.但是该文件发表十多年后,教育界发起了一场由“发展适宜性”问题引发的关于“文化适宜性”的讨论.批评者认为该文件忽视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更多强调规律的“普适性”.当代儿童处在一个充满变化,注重差异与多样性的时代,而当年那种用“唯一的”或“最好的”标准规划儿童发展已然不适合了.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们早已认识到任何学习都不是在白板上进行的,而是在社会环境中建构而成的.因此,当我们在讨论农村学前教育的时候,必须将所有的研究都根植于中国农村社会背景下,因为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了解农村学前儿童,从而开展适宜的教育工作.“文化适宜性”是对“发展适宜性”观点的发展与完善,注重中国农村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影响渐渐成为农村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


二、农村社会的不同群体对学前教育的理解

农村社会的不同群体对于学前教育的理解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农村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的表现之一.本文主要选择农村家长,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小学与小学教师这三种社会群体对学前教育的理解进行讨论.

(一)农村家长群体对学前教育的理解

在对农村家长的一项调查中(2006)表明,70%的家长认为幼儿园的任务就是看护孩子加上教字认数,有3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应接受“正规”的教育,学好语文、数学,再学点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调查分析原因指出,在中国农村,让孩子通过考学改变农民身份成为农村家长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这种与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相悖的做法也成为学前教育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阻力.这也最终导致了农民对学前教育的期望:(1)学前教育即发展读写能力;(2)学前教育应能提高农村孩子进入好小学的机会.所以说,家长只会接受符合这两条要求的学前教育.不过伴随着新型农民的出现,一部分农村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期望出现了转变.这些新型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务工,形成了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他们的许多思想已经不同于传统农民.首先,他们仍然认可读写能力的重要性,其次,他们也开始看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在游戏中学习.

(二)农村小学教师群体与幼儿园教师群体对学前教育的理解

小学教师虽然受到基础课改的影响,但是,由于新课程中一年级的识字量增大以及农村家庭教育欠缺的影响,小学教师的精力,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很大一部分都牺牲在初级读写能力的工作上,所以农村小学教师处于对自身工作量的考虑,他们也希望学前教育能够分担多一些语文与数学的教育内容,以减轻自己教学负担.相比之下,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这种社会文化的压制下,幼儿园不得不对课程进行调整,导致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可以看出,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在农村学前教育这块田地中的专业权威性已经消失.

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学前教育的建议

朱家雄教授曾经提出“有差别的学前教育课程”与“无差别的学前教育课程”两种概念.他认为,真正公平的学前教育,应保证每个学前儿童获得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同时接受适合他们情况的有所差别的课程,实施无差别的学前教育课程,非但不会削弱学前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反而会扩大学前教育的不公平.到底什么样的学前教育适合农村儿童?笔者认为,《纲要》和《指南》的所有要求农村儿童都是有能力也是必须达到的,纲要的制定所选取的常模是全国儿童的水平.因此是具有普适性的.

在研究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时,必须正视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背景.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改造和农村城镇化变革,今天的农村学前教育目标既要怎么写作于未来向城市转移的需要,也要满足怎么写作于现代化新农村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新时期农村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应以“建设学习型的农村社会”为长远的发展目标.提议应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若干具体目标和办学方式进行重新审视.笔者认为,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当针对各地幼儿发展的实际需要,由上一级行政机构与教育机构组织开设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重视培养幼儿的素质和能力,政府配合幼儿园机构加大学前教育必要性与特点的宣传力度,这些举措将对断绝“小学化”倾向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焱.西方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2(7).

[2]汪冬梅.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