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决器如何进入大会堂

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60 浏览:17408

3月1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里,291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有的目视主席台,有的在与左近低声谈论等8点56分,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张德江对着话筒说道:“现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决议草案)付表决,请按表决器.”

代表坐席前的红木桌面上,紧挨前排椅背的地方有一个长10多厘米、宽5厘米左右的金属框,里头嵌着一块白色塑料板.正中间一排有三个按键:左边是绿色,代表赞成;中间是红色,代表反对;右边是,代表弃权.

1分钟后,工作人员唱票:“赞成2887票,反对15票,弃权5票(编者注:3人未).宣读完毕.”

“通过.”张德江宣布.

如此,短短几分钟时间,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决议草案审议就以近年最高的赞成率,顺利通过审议.

“比起举手表决,(使用表决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对情况进行精确统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阚珂说.

但建设安装这个方便的电子表决系统,却是几经曲折.除了停电,都要用表决器

时针拨转回1989年3月.当时的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还在沿用举手表决.据《新京报》报道,在表决深圳特区立法权时,因争议甚大,与会2978名代表,举手反对和弃权的人数都相当多,因此会议表决结果不能够马上出来.

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原副局长孔祥义回忆,会议结束以后,代表们反映会议效率低,举手举半天,而且数量点得也不一定准.

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万里决定:以后的会议表决要使用电子表决系统.“有关领导在国外访问时看到了先进的会议产品,回来后就倡导国内自主研发.”国内会议系统领先的供应商、北京飞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忻军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信息中心、国防科工委和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很快组织成立了“五工程小组”来专门负责此事.“全世界做这个的就没几家公司.”人民大会堂第二代电子表决系统负责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熊璋教授对本刊说.

经过半年努力,1990年3月,一个前矮后高梯形墨绿的电子表决器摆放在了人民大会堂代表席的桌面上,表决器上有三个按键:绿色“赞成”键、红色“反对”键、“弃权”键——按照规定“除停电等特殊情况”,电子按键表决从此取代举手表决.

但据一位知情者说,第一代电子表决系统性能并不稳定,这让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的负责人有些头痛.

当时还是北航计算机学院年轻教师的熊璋,被请到了人民大会堂.“当时我从美国回来没多久,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就请我们去开了个会,怎么把电子表决系统变得稳定.”熊璋回忆说,“我把思路给他们说了之后,他们就说你能不能来帮我们做这个事情.”

2013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六次全体会议.代表齐齐按动表决器(IC图)

尽管得到了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的认可,但熊璋想最后获得人民大会堂会议系统的项目,还是需要走竞标的程序.一位知情人士告知本刊记者,当时一起竞争的还有另外一家公司,即人民大会堂第一代电子表决系统负责人林达亮所在公司,最后熊璋败下阵来.

局面的扭转另有原因.“1996年年初时,有几个月时间没有进展.”前述知情人士透露,当时有领导人找林达亮谈话,让他们负责采购设备,把项目转给熊璋做.领导人纷纷过问

1996年4月中旬,熊璋带领的团队入驻人民大会堂,围绕着大礼堂的电子表决系统可行性方案展开工作.“任务从中办直接下来,学校给予全面支持,我的课都停了.”安装负责人、现北航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刘旭东说,“我们住在人民大会堂,一个礼拜不见得能回一次学校.”

为了做好这套系统,在此后的4个多月时间里,每天从早干到晚.为了确保准时完成任务,熊璋还在他们住的地方挂了个倒计时牌.刘旭东说:“我们压力很大,因为当时全世界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

拿出方案是两个月后的事情.为了审查他们的电子表决系统方案,当时的领导人以及主管北航的相关部门领导联合成立了审查团,对该方案进行审查.最后得到了通过.

但熊璋清楚,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因为那个时候距离真正的成功还很远呢.虽然研发难点克服了,证明系统可以运行,但并不表示这个系统在后面的安装过程中不会出问题.”

果然,难题接踵而来.由于涉及核心决策的安全和保密的考虑,人民大会堂表决系统只引进了飞利浦公司的硬件设备,软件开发和集成工作需要熊璋团队自己动手.

为节省资金,大会堂一层台下坐席3693个,加上主席台上250—280个坐席,需要安装的总共近4000个表决器,熊璋团队“客串”焊接工,一个一个自己组装.当时的“质检员”、现北京慧峰诚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念峰颇感自豪地回忆:“几千个下来,次品率还是很低的.”


而要对这么多表决器进行联调测试,又是个难题.测试联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每个表决器的信息能够正确反映到系统中枢,然后正确显示出来.刘旭东表示,当时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十五大就能用上——十五大应到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如果有一个信息不能够正确得到体现,那就是严重失误.

熊璋团队总共才20来个人,怎么可能模拟两三千个代表同时按键的情景?

熊璋当时只好再从北航叫了一些计算机系的学生过来,后来还协调到了驻人民大会堂的官兵以及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的一些人,总共几百人来模拟按键,检测每个表决器能否正确传输“赞成”、“反对”和“弃权”信息.

熊璋还透露,时任领导人对人民大会堂表决系统十分关心.总负责人是时任国家副主席,而其他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无一不到现场视察过进展情况.熊璋说,时任中办主任曾庆红更是“几乎每天来”.这让熊璋团队既感压力又觉动力——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还亲自选定了电子表决器的材料、造型和颜色.“念念不忘”

层层把关,“初次与表决器‘亲密接触’的代表们,仍然对它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感到疑惑.”曹忻军说,“1999年的一次政协常委会上,当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故意不按按钮,在其他代表都按完了以后,他才按下表决器,这时屏幕上的‘未按人数’减了一位,‘已表决人数’增加了一位.表决器就是这样通过代表委员们的亲手检验才被接受的.”

让熊璋没有想到的是,他做的电子表决器系统,代表委员们亲身使用过后,会“念念不忘”.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童海保郑重地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人大会议中使用表决器的议案》,建议“从下届人大开始,全国自上而下应一律使用表决器的形式进行表决”,因为“目前一些地方还存在的采用举手或鼓掌的办法表决不利于,妨碍人民代表表达真实意愿”.

2014年1月20日,随着江西省人代会首次使用上电子表决器,全国除台湾省外的31个省级人代会已经全部安装或使用电子表决器.

而对电子表决系统本身的优化更新,也听取了代表委员们的意见.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范谊曾对《中国青年报》说,“2003年首次时,按下哪个按钮,哪个灯就变暗,另外两个还在闪.就有顾虑——两个闪一个暗,别人不就知道我的意见了吗?”

后来,电子表决器做了改进——只要按下一个按钮,所有灯全灭.

2010年全国期间,关呈远、韩方明等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只有半页纸的提案——为人民大会堂的表决器加上盖子,“手指头伸进去,别人看不到就行了”.

至今,这个提案仍不时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