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28 浏览:15627

近年来,许多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没有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这一环节的过于薄弱和缺位,对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国民素质提高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寻找矫治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对加强小学生健全的人格教育十分重要.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自闭,害怕交往

自闭、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状态普遍存在于农村小学生当中.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许多学生自卑感较重,心灵闭锁,不爱与人交流.对集体活动,他们大多不敢参加,害怕在活动中受到同学嘲笑.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不敢提问,下课不懂也不敢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来,见了老师低头走.班级活动时独坐一边,缺少热情,显得不合群.作业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同学求助,也羞于向老师请教.在与新朋友的接触中,他们不好意思接近,不善于与伙伴沟通.胆怯、羞涩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见了认识的长辈,不打招呼,甚至躲起来.

(二)心理承受能力差

农村小学生是学生群体中最易产生负面心理的群体之一.他们在面对挫折与不顺时,自我调控与自我解压的能力是很难自觉形成的.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许多学生一旦出现失败与挫折就自暴自弃,容易走极端,或沮丧,或失望,有的甚至绝望,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许多学生有过敏倾向,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表现为爱哭、胆怯、担忧、小心眼.有些学生还具有攻击行为,他们在觉得自己吃亏时,往往采取报复行动,或骂人,或打人.有的甚至对玩具有行为.

(三)学习自信心不足

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缺乏动机,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不够积极主动,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作业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部分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足.这类学生大多是所谓的“学困生”,他们也曾尝试努力成为优秀生,但由于智力因素先天不足,又不肯下功夫学习,学习成绩一直难以上升,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变得越来越消极,自信心极度脆弱.

二、农村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家庭因素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无疑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当下的农村,学生能够得到家庭良好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近年来,农村外出经商、打工的家长越来越多,有些家长甚至长年在外,家长在繁忙之余放弃了教育的责任,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有些家长虽然在家,但也很少关心学生的学习.他们连自己的子女就读于何年级、班主任是谁、任课老师有哪些都不知道,从来不过问其在学校的情况,更不会主动与子女谈心、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家长虽然关心学生的学习,但由于文化层次偏低,教育不得法,也会影响到学生心理发展.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思想方面.当前我们的教育虽然不断地强调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由于改革的滞后,教育手段落后,仍在搞应试教育.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是以教学成绩为准绳,教师在教学中自然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此,则造成了学生学习紧张,压力增大,以至产生厌学、逃学甚至对抗情绪.另外,教师的心理状态、个人素质、人格力量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农村学校,一些教师文化水平低,学习时间少,知识老化,加之教育手段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为达到学校的考核要求,他们在教学中也只有采取过去的老一套.有时不免产生一些烦躁情绪,使用一些轻率、粗暴、过激等手段,这也会扭曲学生的心理.

学生自身因素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身高、体重出现陡增现象,心理开始逐渐成熟.但是,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还处于一个幼稚和不稳定时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小学生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知能力尚差,自我调节能力不强等,使他们会在某些因素,如紧张、挫折、焦虑等情况下发生心理冲突,导致心理障碍,由此产生心理疾病.

(四)社会因素

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过程.目前,农村社区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和现象;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游戏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迷信、暴力、以及其他有损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由于小学生缺乏明确的信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之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因而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矫治学生心理健康也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与学校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对学校而言,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当然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从多个方面抓好心理教育问题:

(一)从课堂着眼,把心理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实现心理教育的常态化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各学科中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相机点拨,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效应,减少或消除负效应,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可通过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发掘、展示的场所.同时,让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竞争意识、情绪调控力和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均得到发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从师资抓起,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水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只有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你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在你眼中的种种所谓‘不可饶恕’的事.”农村教师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更系统、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心理教育工作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还能为今后的教育科研和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要在每个农村小学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条件允许的可聘请专门人才担任辅导老师,也可由其他老师兼任,并接受岗前培训.强化对所有老师的培训指导工作,使每个老师都能做到思想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本领上既能做好学生团体辅导,又能妥善处理个案教育,真正把德育放在第一,德育、智育有机统一.


(三)从学生入手,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消除不健康心理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干预与矫治,需要学校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尚未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这影响了农村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要抓好心理教育,必须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问题分析、角色扮演、游戏、课堂讨论等形式开展,选择学生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最感到困惑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充分讨论、充分活动,亲身实践.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健康成长.也可以设立“悄悄话信箱”和心理咨询室等,配备心理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学生的个别咨询,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通过聆听、分析、疏导、建议等方式,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诱导,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还可以开展“留守孩关爱工程”活动,实施帮扶结对工程,参与帮扶的教师应对每位留守孩进行个案分析,经常与他们谈心,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留守孩能深切地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四)从环境出发,开辟心理教育多元渠道,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的教育网络

根据生态系统发展观的观点,学生心理行为的发展状况是由学生与环境间的互动过程所决定的.创建良好的环境系统是对学生成长干预最为有效的途径.健康的环境系统首先应保持其结构和功能完整,能够在不同结构水平上,例如从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决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上,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不同方面的资源.因此,学校应从学生成长环境出发,尽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为此,学校首先要尽量详细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家长姓名、家庭住址、、家庭条件等基本情况,做到一人一档,采取联系或家访的形式多与家长交流,随时交换孩子的日常表现和有关情况,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其次,学校可通过系列讲座和个别辅导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针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家庭,教师要用关爱学生、为学生前途着想的诚意来感动家长,增强他们教育子女的责任感.最后,组织农村社区、交通、司法等力量进行共同教育,采取各种方式,努力使小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乡县师岗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