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才,做什么事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82 浏览:19935

马家辉

生于1963年,香港作家、文化评论人,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社会学博士,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也在香港有限电视、凤凰卫视、香港电台主持节目,著有《在废墟里看见罗马》《江湖有事》《爱恋无声》《死在这里也不错》等.

人物周刊:在你的记忆中,是否还有饥饿的感觉,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什么印象让你刻骨铭心?

马家辉:物质上,没有,尽管香港60年代很少富人,连李嘉诚也在挣扎,有钱的主要是英国人以及上海南来商人.精神上,主要的“饥饿”是看不到香港本土的相关历史和论述,台湾和内地的变化情况反而多多少少会有,香港的则只有当下的零碎新闻,没有任何文章去谈香港社会自身在殖民管治下的变化.我们看见两岸,却看不见自己.


人物周刊:你觉得这一代人有什么共同的主题或共同的气质吗?能否用几句话或几个关 键 词概括一下你们这代人?

马家辉:争气.灵活.乐观积极.没有包袱.

人物周刊:年岁渐长,很多东西都会改变,比如精力,你感受到了那种由身体变化带来的精神变化没有?

马家辉:睡眠不足时,如世界末日.以前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睡眠不足.

人物周刊: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你觉得个人该如何自处?

马家辉:中国人的4个字,最好用:量才适性.有什么才,做什么事;有什么性,走什么路.其他人对你有什么期待,是他们的事情,跟你无关.你根据自己的才和性去选择路向,便是了.

人物周刊:有调查显示,50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人会比较睿智,你有同感吗?或者哪一时期是你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马家辉:每个年龄都有当下智能,没得比较.但就行动的自由而言,20-30岁最从心所欲,因为一个人从香港到台湾读书,不受家庭约束,专心读书写作;大学毕业后,当记者,在东南亚游历探索,惊奇香艳,能发生的冒险都发生了,深刻难忘.30岁以后,在美国读博士,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师,身份约束多了,便不自由了,而我一生,最看重的其实是自由.

人物周刊:五十而知天命,到了这个年龄,你有什么恍然大悟或者是无可奈何?还有什么事情是自己想做而一直没有去做的?

马家辉:很后悔曾经伤了一些人的心,父母的,一些女子的,也有我自己女儿的.我希望自己能够做个更温柔和善的人,但,已过去了,当时做不到,以后也不一得到.

人物周刊:对自己人生的下半场,你有何规划?

马家辉:写小说.我希望写一部长篇小说.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