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文—对顾恺之人物画的审视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38 浏览:10329

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的绘画理念在中国古代画家和画论中独树一帜.他的绘画理论及作品是中国美学史上重要的一章.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绘画理论,可以说都是在顾恺之绘画美学观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的.从现存的古代画迹来看,人物画的发展在魏晋时期出现了大的飞跃,在这段发展过程中,顾恺之的“传神”论,对绘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他,不似陆探微那份“精利润媚、如锥刀焉”的劲拔;他,没有张僧繇“手不释卷、俾夜作昼”所赋予的“栩栩如生,皆参其妙”;但是他,无需璀璨浮华的堆砌,无视躁动不安此起彼伏的世界,不染英雄失路的忧郁,不染世俗挣扎的尘埃,但是却又眷恋意韵传神的魅力,摒弃外在形的牵强.他用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线条,如“春蚕吐丝”、流水行地”般的舒展流畅,把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的境地.他让一抹传神融入笔尖,让笔尖勾勒出令人动情的唯美.

他,就是顾恺之.有先哲这样评价他,“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身着朴实的粗衣布鞋,烘托出他清瘦俊秀的气质;他有着深谙世事的淡然,似乎看尽了人世沧桑,读透了爱恨羁绊,但又仿佛迷恋尘世中人性的纠结与缠绵;他飘忽的眼神流露出一份懒散,让人感到平和.也许正是这一份清雅,淡然,让他能够触及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差异,却又恰到好处的将这些细腻的差异传神融汇.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较动荡不安,人们追求超脱和宁静,人物造型追求骨秀清象和潇洒的风度,在色彩上多用冷灰色调,表现出了清淡的设色喜好.风格上由简略变为精微,人物刻画上特别注重传神及心理描写.

在这一时期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画种异军突起,其中尤以顾恺之的传神写照最为显著.有人评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唐—张彦远),画家必须通过描绘对象外在的“形”,刻画出内在的“神”,成功解决“形”、“神”的关系,成为此后人物画创作的准则.

气韵生动,得意忘形

顾恺之人物画中“传神”论的提出和影响


“形”与“神”的关系历来是中国绘画理论中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在汉以来关于形神哲学探讨的基础上,在魏晋时期人物品藻风气的直接影响下,中国画论中传神和畅神审美标准得以确立.两宋时期“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④的思想风潮,无疑也为顾恺之“传神写照”命题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顾恺之的这三篇画论,最早载于《历代名画记》卷五)是顾恺之现存的三篇画论,在画论中,顾恺之第一次提出“传神”、“写神”、“通神”的理论思想.顾恺之的一副根据三国诗人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而创作的《洛神赋图》成功的诠释了他的绘画理论,该画以“秀骨清象”的审美标准塑造了洛神的迷人形象,深入描绘人物体态与内在的精神气质,是中国人物画中最早见到具有深远意境的作品,开启了人物画对传神意境追求的先河.

顾恺之人物画中的“传神”论的影响十分广泛.它的产生,标志着艺术进入了自觉的阶段.画家们纷纷以之作为创作人物画的最高标准.在顾恺之之后,“传神写照”成为中国画创作的第一主旨,从人物的传神到花鸟的传神,从山水的传神到笔墨的传神,顾恺之的“传神”论不仅是绘画史上的宝贵财富,而且它带来的影响更波及文学等领域[2].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从顾恺之人物画作品中观意韵传神

顾恺之传神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形写神”.“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全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珠,不若悟对之通神也.”顾恺之通过引经据典,为自己的中心论点做了最好的解释.现在首先以他的《女史箴图》进行分析: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比较形象的解释了顾恺之“传神”的艺术思想.该画人物造型苗条匀称,面容肃穆,构图紧凑,动态幽雅宜人.从图中可以看出线条的连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节奏感.

万载流芳,飘香永存

对顾恺之传神美学的结语

《画断》中对顾恺之的评价较为精准,并且为后代画史充分承认.他对美学中“传神”的理解,把绘画境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改变了汉代以来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引导画家离开礼教、离开政治,注重表达人物的气质神韵.

无论是他的画还是画论,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谢赫六法的产生、古代绘画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求,都直接和顾恺之的美学观相联系.顾恺之的“重神轻形”为中国画的创作理论沿着传神写意,抒情畅怀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