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改中如何新求胜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859 浏览:154231

时代在发展,初中地理教学实行课改势在必行,课改是生存之道,是地理教学摆脱旧思想模式的唯一出路,课改的主旨精神就是要求新,以新求生,去适应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实行中考科目改革,考试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中考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章节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二、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上文所言,考试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中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复习中,必须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中考考试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

因此,在复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对未来的公民——目前的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应成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