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下的新闻标题走向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87 浏览:10162

【摘 要】新闻专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获得新闻界的认同,并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之一.本文尝试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视野下新闻标题的走向,从表现、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三方面着手,力图揭示新闻专业主义在标题写作中的新方向、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关 键 词】新闻专业主义新闻消费主义新闻标题

我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新闻专业主义日益引起新闻界的重视.本文尝试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出发,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4月21日的新闻标题为例,从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标题走向的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三个方面出发研究新闻专业主义下新闻标题的走向.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在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怎么写作信念”,目标是怎么写作于全体民众,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①而本文所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在保证以党和人民利益前提下按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进行行业操作的从业原则和信念,主要体现在“用事实说话”,传播真相或真理的最高理想;怀揣社会责任意识;抛弃个人偏见,冷静、全面、平衡、公正、多方位、多角度、多信源地报道各种意见,注重人文关怀以及弘扬人性光辉的理念.

二、新闻专业主义下标题的表现

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窗口,是新闻与受众进行接触的最前沿部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对受众而言,标题是“第一吸引力”.②新闻标题,要从当前的形式和任务出发,根据新闻本身的要素,一目了然地标明新闻的价值、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标题在报纸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其在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下所表现出的倾向性值得新闻人思考.

1.客观的记录

4月20日,四川芦山县发生了七级大地震,在大灾面前,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全面、准确的反映事实显得尤为重要.

“雅安芦山地震致156人遇难”、“宝兴成孤岛四万多人待安置”、“幸运!雅安各景区无游客伤亡”、“雅安监狱千余名服刑人员紧急疏散”、“上里古镇千名学生被困11小时全部疏散”、“‘孤岛’宝盛乡断道预计今日抢通”、“天全4人死亡600多人受伤”,分别从地震第二天遇难者人数,宝兴的情况、需要安置的灾民,天全的灾情,雅安的游客、服刑人员疏散以及被困学生撤离等方面,对灾情给予了客观的报道.这些标题不只关注生者,也关注遇难者,在遣词用句上保持着冷静的态度,极少使用“紧张”“严重”之类的副词,力图准确详实的反映灾情.“成雅高速道开双向应急通道”、“成都警备区2800名官兵驰援灾区”、“陆航出动9架直升机35架待命升空”等标题,则反映出震后救援情况.标题没有过多夸大的渲染,而是真实记录灾难.使读者在阅读时便可以对大致内容一目了然,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

2.全面的报道

相比以往,两大报纸报道的角度更加全面,广泛涉及灾情、灾民、救援以及震后影响等方方面面,力图从各个角度反映地震.“雅安芦山7级强震,我们依然坚强,黄金72小时雅安多阴雨,省地震局:这不是汶川余震”描述了雅安芦山县发生七级大地震,其震后的天气情况以及省地震局对震情的分析;“宝兴成孤岛4万多人待安置,天全4人死亡600多人受伤,两条街,没有房屋幸免”等标题则显示出震后芦山周边区域的灾情以及灾后民众的吃穿住行;“民政部门急调6万顶帐篷,国家卫生应急对紧急救援,成都‘飞豹’‘黑豹’奔赴芦山救援,多趟‘抢’字头列车驰援灾区,出钱出物出资、市民同心:请为生命让路!救伤员紧急腾出200床位”反映出来自政府、社会方方面面的救援情况.


3.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专业主义与人文关怀并不冲突,都提倡“以人为本”,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所肩负的大众责任,就是要通过报道将事件真实的呈现在受众面前,打动受众,拉近其与新闻事件的距离.

两张报纸都深谙人文关怀在报道中的重量,从标题“祈望芦山,近期暂勿自行前往芦山,第一时间呼吁:让出生命通道,要采访,更要救人!寻亲信息,伤员信息”中就可以看出除了关注灾情本身,新闻人也将笔墨触及到更深的层面,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帮助抗震救灾,他们担起社会责任呼吁群众让出生命通道,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不再为了抢新闻、博眼球将职业道德、人文关怀抛诸脑后.这些标题遵守新闻规律,并尽量满足受众的要求,让其从心灵深处体会到一种理性的关怀.

其次,除了关注灾害本身,“省地震局:这不是汶川余震”、“地铁大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地震来了,学会科学避险”、“七问芦山地震”等标题也开始注重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在大灾难发生后,帮助受众了解如何科学保护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这些以往被忽视的角落,如今却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些进步也体现着媒体作为公众守护者所散发的人文关怀之光.

4.彰显人性光辉

大灾频发,人们的身心已经饱受摧残,如何通过新闻报道激发人们心中的正能量,们走出困境,是新闻专业主义所呼吁的,这彰显出一种社会责任,一种激发人们向上的力量.

作为社会风向的瞭望者,两大报都力图通过标题,将人间的真善美展现在受众面前.灾难可怕,但在温暖的人性面前,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乡亲们,来喝免费稀饭”“救灾途中两战士不幸遇难”“救一家四口20邻居9小时没歇气”“墙壁砸来12岁姐姐把弟弟扑在身下”“母亲遇难护士选择留在医院上班,背人血迹未干又赴一线救灾”等标题,把视线放在了对人性光辉的关注上,让受众能够感受来自军人、邻居、亲人们在惨烈的灾情面前,所表现出的守望相助的人间真情.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新闻报道,让灾区同胞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体现出了生命无价、尊严至上的宣言.

三、新闻标题存在的问题

问题表现

尽管两报已努力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出发建构标题,但消费主义却仍在侵蚀着新闻专业主义思想.“芦山七级地震我们依然坚强”“震后第一夜各自尽力彼此温暖”“孩子走了她还保持怀抱的姿势”这些标题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将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以及感性需求放在第一位,却影响了新闻的质量.震后,灾区的情况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尤其在经历过512地震的四川,媒体抓住了观众的同情心,对一些灾难性事件精心策划,将其塑造成可能畅销的新闻商品.这种现象如今并不少见,是一种消费灾难的表现.相比《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的新闻消费主义现象更为明显,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一些新闻被构成、被制造、被开发出来.比如:“有光,芦山第一夜灯亮着,第一顿晚餐:同“粥”共济,宝贝,睁开眼就是晴天,姐姐,再不能陪我长大”,阅读这些标题,第一感觉就是极富煽情意味,强调记者的体验,突出新闻事件中的悬念和情感方面;在语言的运用上,主观色彩浓厚,偏重于新闻的故事性.

产生原因

早在1870年到1900年间,美国报纸就进入到“新闻”时期,报纸内容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大量刊登轻松幽默的社会新闻、当地消息和、暴力消息,文字通俗、夸张而富戏剧性.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公众对新闻日渐厌恶.这种新闻手法逐渐失势,却并未完全消失.其在吸引受众、提高销量等方面的优势依然影响着当今的新闻业,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新闻消费主义的产生.

如今,以默多克传媒集团为代表新闻消费主义,其重视市场、重视商业化运营,以盈利为目标,以受众为导向,把新闻看作是提供娱乐的平台的理念已在潜移默化中被很多大众传媒机构所接受.在这样的趋势下,新闻报道受到了消费主义思想的侵蚀,在内容上强调消费;在传播的运作上,以市场为主导,读者成了“消费者”,新闻成了“产品”,传播领域成了“市场”,随着商业逻辑对新闻部门的渗透,新闻也开始为市场需求怎么写作.③

四、改进思路

可以看到,消费元素加入的确能够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增加可读性.但如何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仍然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提倡人文关怀和煽情要把握好度,在考虑受众阅读心理时仍要坚持新闻的专业主义精神.新闻专业主义和消费主义并不是完全不可调和,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才能让两者对峙战争和渗透融合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④

首先,要制定规范性措施,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落实营建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抵制过度消费主义倾向的报道,保持新闻的纯洁性.其次,要均衡考虑报社、杂志等媒体的发行量以及广告收入.只有这些得以保障的前提下,新闻专业主义才能够得到维持.最后,在每期的内容策划、准备时,应该平衡专业主义与消费主义,一味的奉行新闻专业主义还是完全推行消费主义都是行不通的,只顾前者是不能得到媒体正常运转的经费,而单坚持后者则既不符合新闻规范也不能使媒体得到长足发展.

结语

在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下,新闻人已经尝试在新闻标题中树立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观,力图为受众呈现客观真实,全面具体,充满人文关怀,弘扬人性光辉的新闻内容.然而,在新闻消费主义的热潮下,无论标题还是内容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消费主义的影响:过度煽情化、为博眼球而强调主观色彩的注入.因此,媒体在重视新闻专业主义的同时要兼顾消费主义,并将这样的媒体价值取向表现在标题和报道中.只有平衡好新闻专业主义和消费主义,才能为中国新闻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