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育,重在师德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30 浏览:30721

人生于世,立德为先;教师之职,师德为上.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使自己思想、品德、道德、行为均为学生的表率、社会的表率.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中华民族注重师德传统.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授学业,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解惑,不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

一、师德师风建设,小事莫忽视

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小事’莫‘小视’,一言一行事关师德形象,一点一滴彰显园丁魅力,只有每一个人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才能实现整体提高和质的突破.一些教师片面认为,诸如课堂上接打手机、上课迟到、衣冠不整等等,都是生活小节,不损形象,无伤大雅.因此在工作生活中往往放松了警惕,降低了要求,忽视这些“小节”,原谅这些“小节”,结果在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中产生了不良影响.事实上,师德师风建设无小事.学生是一张纯净的白纸,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在工作和生活中,教师的言谈举止、文明习惯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中被学生所效仿.有的学生卫生习惯差,乱抛果皮纸屑,往往是教师常常随地乱丢烟头的“启示”;有的学生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或早退,往往是一些教师自律不严,不能按时上下课的“引导”;一些学生不爱说普通话,爱说脏话粗口,往往是个别教师不文明用语的“写真”;有的学生聚众打牌赌钱,往往是一些教师课后打牌的“翻版”等

二、教师的职责是育人,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一个教师对自己育人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也就是说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这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也是师德规范的首要问题.

作为在学校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全面兼顾,教育教学的内容要全面考虑,教育教学的方法要全面设计,教育教学的活动组织要全面安排,要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育人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一种观念:学生接受能力有强弱、学习进步有快慢,在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因人而异、分类推进、互帮互学.

教师要用健全的人格素质和良知影响学生,关心学生.一切师德要求都要基于教师的人格.人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作为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因此,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三、德业并重

师德是教育之魂,师能是发展之本,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我国近代思想家黄宗羲曾经说过:“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这说明作为教师还应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还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在师德与师能之间,师能制约师德水平的提高,自身素质全面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师德是主导,教师的职业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如果教师本人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缺乏爱心,他就不会甘于奉献、潜心钻研、爱生如子,自然也就谈不到为人师表了.那么如何做到德业并重呢?


一方面加强自我发展.德国教学家第斯多惠说:凡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不能发展,不能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充实自我,从而主动适应社会,成就事业.具体的,平时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多与同事交流、探讨,多读书、多动笔.

另一方面是自我完善.教师要优化心理素质,完善道德人格.教师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良好的情感情绪,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情绪能感染人,人格能感化人.如今教师的压力大,工作强度高,有时候会出现厌倦、抱怨、心理不平衡等现象,如果把这些情绪带到工作中,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对教师也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工作,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全面发展,也就是全面打好基础,全面提高素质.教师在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的同时,必须关心学生的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教师的无私奉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神圣的,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总之,切实加强师德教育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既然这样,那么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塑造师德形象,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