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传播类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648 浏览:131864

摘 要:本文以河北省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学生为例,进行媒介素养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近期媒介素养呈以下特点:学生媒介接触渠道比较多样,以电脑为主,但使用手机网络人群数量具有强大的上升潜能,媒介消费动机倾向于了解信息但是以娱乐为主.学生对媒介的理解和分析批判素养较高,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媒介的商业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对大众文化具有较高的认知与反思能力.在参与媒介传播能力方面程度比较低.


关 键 词:河北;新闻传播;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1993年美国学者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媒介素养为“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即解读媒介所提供的内容,了解媒介机构的生产活动及受众的接受过程,认识整个媒介传播活动的社会历史语境.进一步细分,媒介素养又可分为微观的媒介信息素养和宏观的媒介社会素养,认识媒介内容和规则,认知其政治经济语境及其和社会进程互动的关系.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二媒介时代”,互联网的双向沟通和去中心化每天都在上演中.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是媒介公民.根据2011年CNNIC第29次互联网调查结果,全国范围内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到96.1%.所以,了解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如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2012年初,我们开展了以河北省属高校新闻传播类本科生媒介素养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河北省高校教育新闻传播专业在全国比较尚有名次,且邻近京津,这样的地域性、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对我们学生的思维、学习习惯等素质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摸底考察具有一定代表性.调查的对象为河北大学(含工商)、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传媒学院、石家庄学院四个院校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调查采取由高校教师统一发放问卷、现场填写、调查员访问的方法.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1%.根据本科生课程设置特点,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是在校最典型的状态,所以这两个年级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为86.9%.性别构成:女生539人,占70.83%,男生222人,占29.17%.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校新闻传播类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些基本状况.

一、对媒介消费行为分析

在校大学生对各媒介的消费途径(多选)有多种,由高到低为:电脑网络、手机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图1)

在媒介消费动机方面,大学生以了解信息为最主要的消费动机和心理需求,其次是休闲娱乐和与人交流(图2).在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信息类型时,74.95%的人关注的是娱乐信息,其他依次为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最少有人关注.就是说,在校大学生接触媒介有自己的主体性,按照自己的意愿调节、控制自身接触媒介的行为.但消费的信息明显倾向于休闲娱乐.由喻国明等人著的《中国人的媒介接触:时间维度与空间界面》一书中也提到:“青少年群体的网络使用目的在于游戏与休闲娱乐”.学生对网络的娱乐功能倚重排序为所有职业群体中最高.报纸、杂志的受众基本不具备学生特征.

工业化社会主要是增加物质产量,休闲娱乐是辛勤劳作之后的身体放松,信息化社会的贡献是增加了大量的休闲时间,娱乐休闲除了纯粹的消遣娱乐性活动还有学习提高性活动,也是一种知识提高的过程,学习性休闲的增加在我国这个转型的社会是一个必然现象.况且大量的新闻也以娱乐的形式进入休闲传播.香港的调查同样表明青少年最喜爱的传媒是电视,最主要的目的却是娱乐.默多克曾说过:“没有人会拒绝有趣和刺激的东西,上帝也不会!”

另外,大学生对于媒介消费的时间方面,超过58.48%的被调查者浏览新闻的时间为半小时到一个小时,1到2小时的为12.09%,2小时以上的5.78%.在问到“上网是否有明确的目的计划时,69.65%的人表示有目的,但中途或完成后去看其它内容”,16.29%的人“有目的,完成后就下线”,14.06%的人“没有目的,想到什么做什么”.

二、对媒介的认知和批判能力分析

从本质来讲,任何媒体都是特定阶级和利益群体表达并传播其意识形态的工具.我国媒体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各个群体的声音?被调查者认为76.08%的程度上代表了党政界的声音,22.6%的程度代表了商界.21.94%的程度代表了知识分子,其余的是普通百姓和弱势群体,分别为13.53%和13.53%.(图3)

从图3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对党和政府的评分非常高,说明大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媒体作为党和政府重要宣传工具的属性.其次是大学生意识到广告主对媒介利润的左右,这是对媒体的商业属性的认识.即便如此,除了党和政府之外,大学生认为我国媒体在表达其他阶层的声音上是达不到合格水平的.

媒介表征和建构,也就是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的关系,也是媒介素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传播学认为,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媒体所承载的内容并不都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而是经过了选择的,是许多因素相互融汇、碰撞的结果.我们是根据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建构了对这个世界的图像,我们对世界的观察与经验更多的是以媒介为媒介的.对具体媒介事件的理解能反应出学生的认知程度.在回答“‘李刚门’事件是否能反映客观事实”时,70.38%的被调查者表示能“部分反映”,19.32%的学生表示“不能反应”,有9.46%表示能反映.近十分之九的学生对媒介表征和建构有清醒的认识,受到过专业知识训练,不容易把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混为一谈,对媒介事件有深刻认识.

大众传媒的文化是鱼龙混杂的,传媒在传播严肃文化的同时,大量地制造了通俗文化甚至是文化垃圾.以李斯特为首的英国学者们正是出于对大众传媒文化的强烈批评才倡导媒介素养的.在被问到对2010年腾讯网关于金庸死亡事件的报道时所持种态度,41.13%的学生持怀疑态度,20.89%的被调查者相信其报道,不相信的占有13.27%.能对此类噱头表示自己谔谔之声的基本上有54.04%,占据了一半以上(图4).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LenMsaterman曾说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首先就是分析的工具.所以,我们学生的这种剖析意识有助于增强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对于国内传统的严肃的新闻节目cctv综合频道的品牌栏目《新闻联播》,被调查者认为内容的可信度80%以上的为37.58%,认为可信度为50%——80%档位的人最多,为42.44%,可信度在20%——50%的比例是15.9%.(图5)

四成多的被调查者处于相信一部分又怀疑一部分内容的状态.占有比例最大的学生对于多年来“观众最喜爱的新闻节目”表现了足够的理性和批判精神.看来,我们做新闻的人应该反思我们的节目,最起码要尊重新闻的本质,按照新闻价值规律来排列新闻的播报顺序.

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对我国媒介性质的定位和立场具有怎样的认识?我们从网络舆论监管和最具草根性质、去中心化的微博或人人网两个层面进行了调查.被调查者认为网络需要监管的为90.08%,否认微博、人人网是自由的言论平台的人数比例为80.11%.矛盾出现两极分化,希望媒介独立的倾向占据优势,而对网络乱象横生的局面要求党政进行有力监管.由于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互联网已经形成一个意见市场的准开放状态,而当我们这个社会自净能力还不足以破茧成蝶的时候,我们的惯性意识形态思维依旧深刻影响我们的大学生希望一个全能的国家在事实上弥补我们这个社会结构性的洞.

媒介素养有一项重要指标就是能否意识到大众传媒对自己生活方式、态度、价值观产生广泛的影响,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能够认识到大众传媒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观点思维、人际交流有影响,同时也能意识到受众的主动性在参与理解媒介内容中的重要性、能意识到媒介的意义是通过受众完成的,即受众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征来确定、诠释媒介讯息的含义.在被问到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之后中国市场上出现“抢盐”事件的问题(多选),有85.8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消费者的盲从,有14.45%的学生认为媒体的报道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人们的误解.

从以上调查来看,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对于媒介的认知和信息判断还是比较强的,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为在喻国明等人的一项调查中,本科以上的人群在信息判别能力方面是最弱的.

三、对媒介的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分析

能否主动选择、利用信息、利用媒介技术应用开发能力是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调查表明与传统媒体互动(如给电视台、电台、报纸打、写信、实习)方面,完全没有参与和偶尔参与一两次的比例为77.4%.在网络方面,12.35%的人没有过投稿、留言、跟帖、发表评论的行为,进行过跟帖留言的人占据了76.22%的比例,而其中投过搞的人很少,比例为11.43%.有近95%的人拥有自己的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等类似的网站、自己的个人空间,其中,26.15%的人经常使用.可见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发表见解、与人交流,而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参与程度则比较低.在媒介内容制作方面经历尤其有限,参与过DV制作、编辑过数码图片与个人网页等的很少.如图6所示,在问到是否利用搜索引擎专门搜索新闻时,经常用的人只有16.56%.

通过网络或电子阅读器阅读四本以上的名著的仅有14.72%的比例(图7).

从上面的调查可见网络虽然降低了学生参与的门槛,吸收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但对网络的使用尚处于浅层次,多在网络交流、购物、邮件、音乐等应用方面,还缺乏一种深度使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可见,虽然有部分本科生为交作业、回答课堂问题、应付考试也从网络或网络期刊上参考他人文字和观点,但学生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学术资源提升自己能力的人数实在少之又少.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河北高校新闻传媒本科生的媒介素养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在媒介接触与消费方面,高校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对媒介的接触多元化,媒介消费还缺乏理性指导

媒介接触的主要渠道是电脑网络,手机网络的接触追步电脑网络,电视已经退居二线.其他传统媒体只占很小部分.虽然学生上网主要消费动机以了解信息为主但倾向于娱乐的媒介内容,其次是学习知识与人际交流.以个人兴趣与需求为目的的消费偏多而为科学探索性的学习消费偏少.应该加强对媒介消费的理智控制,避免出现过度沉溺网络而影响了学习与健康的生活规律.

(二)在对媒介的认知与批判上,高校新闻传媒专业的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认知与批判能力

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媒介的意识形态本质和商业属性有清醒的认识,有十分之九的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具有足够的判断和警惕.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面对网上鱼龙混杂的内容时能够发挥受众的主动性,对媒介的负面影响的认识程度显然要高.另外,在校的此专业的本科生倾向于支持媒体的独立但认为网络的政府监管是十分必要的,今后在课堂上应进一步深入地正确引导自由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认识.

(三)在媒介的参与与应用方面,高校学生即应具备了基本的媒介技术素养,但探索学习的技能存在严重盲点,实践能力处于低水平

大学生参与传统媒介互动人数比例很低.不过,网络大大刺激和扩大了学生参与的动力与热情,但对媒介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多数停留在初步的实用型状态,利用媒介技术深化知识、探索学习的教育还存在盲点.所以,学校有必要给学生给予更多的技术指导,并应为提高学生的媒介技术水平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高校内也应该急需弥补对学术信息检索的缺失之洞.

尽管此次调查是针对河北省几所高校的专业的本科生展开的,其数据与结论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管中窥豹,发现高校学生严重缺乏的是利用新闻传播知识和课堂理论进行实践的部分.虽然也有小部分学生有实习经历、参与内容的制作和媒体互动,但总的说来并不普及深入,尚处于初步的自觉状态.

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院应该领先全国的传媒素养教育

在当今媒介化的信息社会,我们做什么怎么做,世界的眼睛都在盯着、都在进行着自己的解读,如何让世界正确认识我们,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中国,年轻的新闻传媒教育应该承担者非常重要的责任.况且,大众传媒是促进一个社会现代化的“催化剂”,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已经开展传媒教育,都是从中小学开始,而我国的国情所限,中小学生的独立性受限,处于监护阶段,升学课业负担重,师资力量相对缺乏.调查的结果显示,高校的学生对媒介的接触数量、时间、消费行为都能自主,他们有系统地接受本学科教育的背景,而我们院校的师资力量又具有相对优越性,所以,新闻传播学院可在全校内因专业的不同分别制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完成一定学分的通识媒介素养课程.

各种传媒机构应发挥更大的实践作用

新闻传播专业更多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中的各种媒介机构可以开辟更多的时段和空间,提供交流平台,在业务技能、采编原则、新闻理念方面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除了在媒介技术上加强学生的素养之外,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媒介的重构现实的功能,清楚地意识到媒介及其属性对社会的功能与影响.

(三)加强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引导和继续促进自身道德观念的发展

康德说过道德观念的发展对于有修养准备的人是崇高的东西而对无这样的人却是可怕的.社会处于转型期,而我们的学生亦处于知识结构的成长期和价值体系的发展期,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应以有效的方式倡导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我们的学生在接触和使用媒体信息时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树立主流文化的价值观,进一步辐射到整个社会中去.(感谢河北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周峰同学,河北师范大学王明好老师、石家庄学院霍贵高老师、河北传媒学院张丽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