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234 浏览:44082

摘 要: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三维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古人有言:“文以载道”.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不只是政治学科和班主任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涵,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关 键 词:德育渗透;地理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8-0185-02

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都在积极贯彻《纲要》精神,努力创造条件,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素质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是神经系统,脑的特征以及感觉器官的特点.今天,人们已经把素质提高到人的品质发展的深层内蕴.从静态上看,素质构成基本有以下五个因素: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从教育过程实施的动态方面分析,素质教育的实质乃是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心理的、劳动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较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提高,使发展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态势.可见,“素质教育”虽是一句简单的话,然而,实行起来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由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一环,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将德育放在首位.因此,做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下面仅就我自己的体会和做法试谈几点粗浅的心得.

一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德育教育意识

地理教学要实施德育教育,必须首先转变地理教师的教育观.只有广大地理教师的教育观念彻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才有可能使德育教育真正实现.多年来,“应试教育”依旧如故,“题海战术”仍然风行.时至今日,基本上没有动摇教育观念,没有改变教育思想.教学仅注重基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作为一名跨世纪的地理教师,只有彻底摈弃“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才能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二法制教育

国家制定的各类法规,无一不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可是,至今人们的法制观念仍然很淡薄、违法违纪,有令不行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很多了,例如跟我们地理有关的《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等等,虽然早已公布神州了,可是滥伐森林,滥垦荒地、滥杀野生动物,滥放污水、废气等种种违法违纪之事,多如牛毛,这是极为令人痛心的.因此,我在讲授“森林资源”一节时,沉痛地教育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如今,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难怪外国地理专家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而长江呢,目前已是紧跟黄河之后黄水滚滚,水无清日了.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这样才能国富民强,否则将会变成历史的罪人.

三结合时事政治,及时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在讲青藏地区的时候,引用新闻西藏拉萨的“3.14”暴力事件,此事件造成了无辜群众伤亡,其后在甘南和四川阿坝地区又先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打砸抢事件.整个事件让全中国无比震惊.分子的行径令人发指,举动令人愤怒.结合历史,对比世界其他政局动荡的地区.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此外,还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四在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认识人类、资源、环境、社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能够更好地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在教学中,加强以下观点的教育: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陆地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资源的物质属性”等;运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等;联系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资源”、“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工业、农业、交通和商业的区位选择”、“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气象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工业、农业、交通、商贸、旅游等的发展”、“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画龙点睛,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五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并将忧患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以日渐发达和强盛的新中国作为背景去正确评价出现的诸多问题,即从消极的事实中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彻底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决心.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人口”一节时,教育学生,使他们知道我国人口12亿,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人一多,衣、食、住、行都紧张了,年青人升学、就业也困难了.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理解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讲的都是身边的事,无半点娇柔造作,丝丝入扣,入情入理,学生们都乐于接受,并且回家后能积极向亲戚朋友作进一步的宣传.

六人地关系教育

新编地理教材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关系,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环境、资源、人口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联系这方面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我在讲授“环境的保护”一节时,就以本县为例,由于当初的领导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全县最大的化肥厂、造纸厂、麻纺厂建造在县城的东面,近郊与护城河的上游.如今,废水、废气、废渣和噪音严重地影响了城关居民的生活,造纸厂经常放臭气,褐色的河里小鱼都死净了,人们更不敢下河游泳了等于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写了加强环境保护的专题报告寄给县领导,如今,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