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与深度报道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695 浏览:31904

教育新闻具有传播知识和培育人才的作用,有着明显的知识性、教育性和导向性.因此,教育类新闻必须有恰当的报道方式,以达到教育新闻的特殊目的.深度报道“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以明明日之意向”,这种特殊的新闻报道形式,非常适合于教育新闻报道.

教育类新闻需要深度报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新闻的局限性需要深度报道.教育新闻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单一,枯燥乏味.教育新闻一般不涉及其他领域的内容,这样就容易造成新闻内容的单一,缺乏趣味性.二是时效性差.教育新闻很少像社会新闻那样具有普遍的新闻价值,也不像体育新闻、娱乐新闻那样能够进行实时的体育赛事报道,或娱乐信息传播.教育新闻一般具有时滞,需要做长期的跟踪.

第二,教育新闻的目的性需要深度报道.教育事业是个特殊的行业,旨在传播知识和培育人才,具有很强的教导型和指向性.这使得教育新闻与普通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都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泛泛而谈地堆积新闻事实是不能满足教育新闻的特殊目的性的,必须是有思想有深度的深度报道.

第三,教育的地位凸显确定了教育新闻深度报道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不断提高.不断凸显的教育地位,使得教育问题成为新闻深度报道中的一个新的方阵.深度报道不仅能让人们了解教育新闻的内容,而且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教育的社会地位确实得到了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确实在不断提高.因此,教育的地位凸显确定了教育新闻深度报道的地位.

目前,教育新闻的报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和改善.

第一,报道质量不高.一些媒体为了使教育新闻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一味地追求新奇、趣味、轰动,对教育新闻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是否体现正确的舆论向导,却弃之不顾.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界推陈出新,出现一些市民热议的问题,而我们的记者、编辑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报道教育新闻时往往只能做到就事论事,甚至出现道听途说、偏听偏信的情况.

第二,策划性不强.不少教育新闻报道是随大流的“四季歌”,到了什么季节就相应地采写什么样的稿件.例如,到了快要高考的档口,就大写特写各科辅导;高考过程中关注场外家长的陪考状况;高考结束后采写报考志愿填写等,千篇一律,缺少新意.


第三,将素质教育和特长教育之间划等号.一些报道将素质教育的成果等同于特长班等获得的奖项.这样的报道很容易将人们引入一个将素质教育和特长教育之间划等号的误区.这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误解,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特长班里的特长生获得的荣誉和成绩;另一方面,这也是教育新闻不断地对特长生等类似情况的深度报道,加深了人们对素质教育和特长教育之间的混沌程度.

做好教育新闻深度报道,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选择恰当的报道材料,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教育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关系到成千上万的家庭、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随着经济的社会的发展,对我国新一代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报道,能够牢牢抓住正确的舆论向导,将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带入人们的视野.当然,这种复合型的人才不能与特长班的特长生相混淆,应该选择能够给人们的观念带来纠正的新闻材料.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学习成绩,而且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像清华学子用硫酸泼熊、复旦研究生等,就不算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丰富写作手法,革新报道方式.丰富教育新闻的写作手法,其中最主要就是要打破程式化的报道方式.内容的表现上要体现出不拘一格、突出新意,把新闻报道写活.一方面,表现手法要巧妙,增加报道的感染力,恰当地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在不改变事实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语言要鲜活、生动,多点感情因素和人情味.

第三,注意挖掘新闻背景材料.教育新闻的深度报道不能仅限于新闻的表面信息,更要深挖事件表面下的深层含义,并做到精准地向社会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