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1+1”课程模式的改革实践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74 浏览:17892

摘 要: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走工学结合的发展之路,势必要直面校企合作的难题.本文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1”课程模式改革实践为例,从高职院校如何提高校企合作的成效的角度出发,探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建设方案.

关 键 词:1+1现状建设方案

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之选.从一些高职院校的探索实践来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位合一、三方联动”模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银领学院”模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五位一体”模式等.但在校企合作的实际运行中,也客观地存在着学校“一头热”现象.校企合作还在学校“一厢情愿”阶段,大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兴趣不浓、动力不足,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适宜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环境还在摸索之中.

一、“1+1”课程模式的内涵

“1+1”课程模式(“企业+学校,企业技术人员+教师”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式)是寻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突破口的改革性尝试.这种尝试旨在让企业充分参与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把企业人才标准渗透到课程目标中,聘请企业人员参与并承担学校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指导、创设企业工作情境、提供企业实践案例,使专业课程更贴近市场、贴近岗位,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1+1”课程模式改革的现状


学校能不能、企业愿不愿以生产车间(场地、设施、设备)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不仅是作为学生毕业前的综合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作为经常性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能否有效地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加大“1+1”课程模式改革的力度的目的所在.本专业“1+1”课程模式改革实践遇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合作双方利益失衡

学校追求的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适应企业的需要;而企业因有与学校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但用工需求数量并不多,所以企业追求是学校帮助企业搞技术攻关、项目研究,提高产品竟争力,如果学校不能满足企业的这一要求,企业的利益点就会失衡.

(2)企业技术人员进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凸显

从企业教师的反馈来看,“1+1”课程模式改革的效果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原因在于:①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精神,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但是学生没有切身体会,导致上课就像“看了场电影”;②现在高职学生的基础还是相对较差,对于应用型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缺乏

虽然学校建有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并且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实训基地,但我们在“1+1”课程模式改革中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个平台.实训基地的建设基本还停留在实验实训室阶段,很少甚至没有相应的企业文化.

(4)“1+1”课程模式改革的配套机制还不健全

要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就需要学校有配套的长效机制,不然很难实现.目前学校已有相应的制度,但是某些方面还存在着缺陷,如经费支持,企业上课人员需要提供、号、签订合作协议等等,这些都给校企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5)“高职”品牌效应较差

大部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向很强,但是我们学校的牌子还没有打出来.就绍兴市而言,承接同样的项目,绍兴文理学院就比我们学校更容易,很多企业都不能信任“高职”的牌子,觉得我们的能力有限,所以就需要我们主动的打开一个缺口,寻找好切入点.

(6)学生真正接触企业的机会不多,在对专业或者课程还没有感性认识的之前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较差;

三、“1+1”课程模式改革的建设方案

(1)寻找“1+1”合作双方互赢的利益平衡点

①通过提高自身的怎么写作水平和怎么写作质量,来弥补企业利益的失衡.

要求学校双师型教师平时“苦练内功”,珍惜去企业学习锻炼的每一次机会,通过不同渠道,采用多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当企业需要的时候,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怎么写作,弥补企业失去的利益.

②通过增加其他合作项目,来弥补企业利益的失衡.

如果校方双师型教师通过努力,仍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此时,校方应主动寻找企业的其他需求.如发现企业需进行员工专业培训,校方就应该主动要求与企业合作,以本项目的让利来弥补企业在前一项目中利益的失衡,最终实现校企双方利益的平衡.

(2)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

①在新生始业教育中加入并认真做好“认识实习”环节,并且企业性质要有针对性、广泛性;

②暑期社会实践具有专业性:利用暑检测的时间,联系校企合作单位,派遣学生到对口企业锻炼,并选派专业教师带队,实行“1+1”管理.

③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企业举办的(如:“亚龙杯”、“三菱自动化杯”等)的专业技能竞赛,以发放奖金、奖品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形式调动学生苦练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学校和企业的社会知名度,达到校企互惠互利.

④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跟随企业技术人员学习.

⑤举办企业家报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了解各专业各学科的最新成果和信息,并激励他们学好理论、练好本领,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①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结合横向课题,有针对性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在下企业过程中,要取长补短,刻苦钻研,打出学校的牌子;

②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到学校进行职业讲座或教学,并对其进行岗前培训,确保教学能力的提升;

(4)实验实训室建设

一是:在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中,重视企业真实环境的创设,把实训基地建成“教学工厂”、“生产工厂”,做到“三引入”: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之与学校文化交融,车间即教室,学生即员工;引入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充分发挥自动化协会和自动化工程设计中心的作用,挑选精英学生和教师成立“工作室”,专门从事一些项目的开发设计,既让学生明白了工作流程,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工作室选拔制度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合作企业的先进管理与运行机制.二是:加快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

①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实习期间,学校教师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实习指导,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订并实施生产实习任务.学校教师获得学习、锻炼机会的同时,把企业中的技术难题作为横向科研课题或教学案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企业教师负责厂纪厂规教育、安全生产教育,组织企业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等工作.

②加强学生实习的监督与考核工作

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外聘教师,负责管理和考核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并定期向学校反馈;同时学校派专任教师对学生和实训基地进行跟踪调研,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和在实习中的表现,为其评定成绩,平时表现包括遵守纪律情况、考核意见和实习日记等,所占总成绩的比例为30%,实习报告所占总成绩的比例为70%.

四、结束语

“1+1”课程模式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利益、法律、道德、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政、校、企三方联动,在办学、育人、就业的利益协作上达成共识,共同发挥作用.更需要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在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怎么写作企业、行业发展方面有贡献,才会对企业行业产生吸引力,校企合作的良好关系才能真正实现.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