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673 浏览:56696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具备的素质.而当前高校中出现了学生不知感恩的现象并且越来越突出,因此,亟待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本文从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现状入手,对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造成的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 键 词:大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一、为何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情感特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自古就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喝水不忘挖井人”等说法.由此可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都应有的道德准则.另外,感恩是和谐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起码素质,而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融化他们的自私、冷漠心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恩惠和自然的恩赐,增进社会责任感.


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感恩教育既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从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薄.单从助学金方面来看,虽然我国与地方共同设立了助学金用于资助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然而,学生还资、拖欠率却一直偏高[1].不得不承认,主要原因除了还款能力的问题,还有道德因素的问题.

就拿笔者学校发生的小事来看学生感恩意识观念的淡薄:一学生经常无故旷课,学习态度不端正.辅导员出于对他的关心,多次找他谈话,但是收效不大,后来辅导员把他找到办公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没想到这个学生反而恶语相对!

再看去年在上海机场对母亲连捅九刀的留学生,如果他对父母的教育和培养有一点点感恩,怎么会恩将仇报,对满怀亲情前去迎接他的母亲狠下毒手[2]?还有药家鑫事件,如果他对社会有一点点感恩,怎么会对被他开车撞倒的农妇残忍地杀害而不赶快抢救?

我们以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为主体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只有33.57%的学生确切的知道感恩节是哪一天(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83.57%的学生与父母的是,主要动机是要钱;而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生日的仅占9%;对于长辈的批评,6.21%碍于晚辈身份而接受,而4.38%的学生完全不接受、甚至顶嘴.

综上种种都说明,由于感恩意识的缺失造成了诸多悲剧,大学生感恩意识薄弱的现状已不容忽视,高校必须分析其原因并采取多种措施,把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提上一个更高的层次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种种感恩意识观念淡薄的现象,笔者经过采访及思考,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受家庭教育失衡的影响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不仅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而且对他们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导致他们无法从自身实践中体会他人的辛苦,从而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与此同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让家长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自己孩子的唯一标准.这种缺少除了学习以外的情感交流渐渐使得大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使学生产生了接受他人付出的理所当然性,不懂得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的恩惠.正如卢梭所说:“当舒适的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感觉不到乐趣”[3].

总而言之,现在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知恩、感恩、施恩的中华传统美德,就需要父母对其进行积极引导,用自身的言行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让其在家庭中学会知恩、感恩.

(二)受高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影响

我国现在实行的应试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升学和就业,长期以来各级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也是感恩意识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高校的感恩教育大多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对应的教科书和长效的发展和考评机制,加之部分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观念不强,不能设身处地、真心实意为学生考虑,使得学生对其失去信任,甚至出现仇恨、报复心理,最终发展为学生不仅不感恩教师,反而常常制造矛盾、惹是生非.另外,有些学校认为搞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就能达到培养、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目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倾向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意,使得感恩教育难于合理的开展.

(三)受高校感恩教育方式陈旧的影响

受到传统的教育方式影响,目前高校感恩教育仍然沿袭了以说教为主的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时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4].在没有给学生讲清感恩的内涵的情况下,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也只是心血来潮地顺应社会的关注度,吸引一下社会的眼球,形式大于内容.而有些学校邀请德育专家、知名学者作报告,时间短、涉及内容有限、缺乏系统性,不能弥补感恩教育存在的不足,收效不好.

(四)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科技特别是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人际交往日益打破地域关系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和冷漠;再者,部分不良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给感恩意识以很大冲击.许多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分是非、美化丑恶及宣扬个性解放的现象.这些价值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判断;加上当代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与社会接触机会较多,导致学生更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大学生良好感恩意识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对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实效性.

三、改进高校感恩教育的措施

在家庭中营造感恩教育的环境

在我国,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是“非常6+1”中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父母只懂得怎样去疼爱,而不懂得怎样让他们关心和回报他人的孩子!我们需要让家长明白学生的成长、学生的优秀并不仅仅是靠成绩来说明的,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培养也是重要的.

笔者对西南石油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1.54%的同学认为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培养感恩意识最佳.所以,我们需要让家长明白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在关爱孩子的同时教会他们以感恩的态度去对待自己、他人以及社会.同时感恩也应该成为家长必修的课程,在同子女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高校中营造感恩教育的环境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感恩意识淡薄的危害性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投入更大的精力、物力、财力去改善这一现象.由于感恩教育是对个人情感心理的改造,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因此,高校的感恩教育要把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以活动为载体的方式,从而首先提高大学生感恩的认知水平,其次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再次帮助大学生形成报恩、施恩的良好行为,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再者,高校应尽全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感恩活动.可以利用特定节日来实施感恩教育、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等等.比如在母亲节来临时,组织各班级集体观看了《妈妈再爱我一次》、《暖春》等影片,努力挖掘同学身边有关感恩的嘉言懿行,或者设立校园“感恩节”、开展“感念父母”、“感念母校”、“感恩祖国”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在德育课中增加感恩教育并建立考评机制

感恩教育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首先,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平台,在大纲中增加传统道德知识的内容,尤其将感恩教育重点列为一章,要完善感恩教育课程体系,明确教学大纲、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教材、制定长效的发展和考评机制并定时检验教学成果;另外,感恩教育的研究提倡高校之间相互交流、借鉴经验教训、探讨和完善符合实际的感恩教育方法来实现感恩教育的实效.

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

学校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作用,但仅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只有全社会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让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高校的感恩教育才会取得实效.

总之,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探索感恩教育新方法、新思路,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随着时怎么发表展不断开拓创新,从而使大学生树立起感恩情怀,并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五)号召大学生在全社会唤起感恩意识教育

大学生组成队伍在全民范围内宣传感恩教育,不仅改善了大学生感恩意识薄弱的现状,更为提高我国国民的感恩意识贡献了一份力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社会给予自己的帮助,感受回报社会的乐趣,从而升华自己的感恩情怀,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其次,还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并进行大力的宣传.这些榜样最好是当前大学生当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因为他们来自于实际生活,与广大学生在经历和心理上有相似之处,更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教育的效果也会更好.

总之,感恩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和人性教育,应着眼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有意识地培养感恩意识、积极地对待感恩教育,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仅要在思想上正视感恩教育,加强感恩意识,而且要将感恩化为行动,付诸于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整个社会的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此文章为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本科生第七届创新基金项目对应论文,项目编号:4,项目名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