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消费与女性主体性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61 浏览:7627

摘 要:女性消费一直被女性学者认为是“身体性消费”、“被肢解的消费”,它压迫女性主体性的崛起.然而部分现代女性所认为的“消费的解放”也并没有逃脱父权制度文化的影响.本文以此展开讨论与思考.

关 键 词:女性消费社会主体性

消费社会被称为“食人的社会”,主要在于消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实际的需要,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的的满足.这种消费行为的下意识,阿尔都塞认为就是意识形态,因为今天的意识形态控制已不是公开的、强行灌输的,而是以隐蔽的形式让人们潜移默化的甘愿接受,内化的意识形态形成了无意识.在消费社会中,所有人都是无意识的而受控制于商品.女性,作为消费者必然身陷其中,然而受“文化霸权”的影响,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的遭遇又有其特殊性.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告诉我们,优势权力结构权的获得并不是通过剪除其对立面,而是通过将对立一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来维系的.同样,男性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取得是靠收编了女性的部分利益而达成的.[1]在消费领域,男性的领导权经常被已经取得的女性政治权利或女性在消费中的自主挑选与购物中表现出的积极热情所掩盖,然而,女性既是消费主体更是消费客体的现状亦被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女性自己)所看穿.约翰伯格在《观看的方式》里说的好:“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着她们自己被看.这不仅决定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决定了女人和她们自己的关系.女性自身的鉴定者是男性:被鉴定的女性.这样她就成为一个对象:一道风景.”[2]女性被男性作为审视对象而使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处于被动地位是女权主义兴起的缘由,而消费社会与父权制社会的结合,使得女权主义的任务更加艰巨.


消费社会中,女性主体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对女人产生新的要求:不仅要有经济上的独立性,还要求保持“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所以,尽管女人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然家事料理与购物依旧是女人的工作.总之,女人仍旧被限制于私人领域,或者说,在私人领域的时间与精力的消耗也必将限制其在公共领域的发展.其次,消费文化中表现出明显的女性歧视,女性形象“身体化”并且被“肢解”.以媒体广告为例,女性的形象经常被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女性形象的家庭化――温柔娴淑的家庭妇女,二是文化和对女性局部部分的特写.[3]前者是传统女性形象的重复描述,即社会刻板印象的重复塑造和强化;后者则是审美异化带来的女性主体性的丢失,一份调查显示,广告中女性角色多为家庭妇女,占51.5%,科教文卫占14.6%,公司职员或秘书占12.9%,商业怎么写作人员占11%,领导或管理者占0.005%,其他为学生、体力劳动者等.广告中对女性的身材要求上,90.7%的女性角色身材苗条,中等身材占8.9%,肥胖占0.2%.特写镜头中,脸部特写占89.2%,其次是手部特写,占6.4%,腿部和胸部分别占3.5%和1.7%.[4]这是一个“倾斜的媒体”.消费时代的女性身体已经不是宗教视角下的“肉身”,也不是工业逻辑中的劳动力,而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功用性物品,是一种资源、资本,一种能够转化为其他资本――政治、经济、文化――的资本.[5]这是一个推崇年轻、漂亮外表的社会.

人类创造了文化,而人类又被自己创造的文化所影响,所以阿尔都塞认为,我们的本质和自我不过是拥有社会生产身份的社会存在的虚构而已,我们的意识并不是由自我产生的,而是由文化赋予的,所谓的主体不是独立自持的,而是由文化建构的.所以男女的性别意识也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的环境中形成的,并且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加剧了社会性别意识的印象,男权主义的文化对女性的支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幸而在女性主义的新型研究态势下,女性与消费的关系有了一些转向,女人不再被作为“被观看”、“被审美”,而是开始关注女性在消费中的自我满足和自我身份的确认,强调消费的解放作用,不再为取悦男人而消费.“围绕消费的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性的技能――不管是用服装、家具、食物还是化妆品,创造出一种‘形象’――无论是做还是看都爽心悦目”.[6]也就是说,现在女性开始通过积极的占有和重新加工来构建一种表达其特征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一现象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

首先,女性“自主”消费是促进了女性魅力、女性气质的增长还是推进了女性独立、平等?如果是前者的话,那么女性气质的增长依然是处于“被看”状态,因为文化中所谓的女性气质一直就是以男权主义为标准的;如果是后者的话,很显然,单单依靠女性消费,是无法让处于的低势社会地位的女人实现独立与平等.究其原因,便是第二个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以目前工作条件下的女性,她有什么资本来独立消费和创新消费?“当中国的妇女在工作极其差的环境里,每个月拿着几百块钱,却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来生产美国年轻人在酒吧里用的五颜六色的珠子的时候,我们能说这是解放吗?到底是谁的解放呢?”[7]这里隐含一层的就是,受制于已经形成的社会文化下,女性的资本是出于被统治地位的,其消费也必将不能具有自主独立性,依然臣服于男权文化下.

第三,寻求自身创造性的行为路径――个体多元化、自主化、化,似乎是走不通,那么将男性也纳入到消费的审美客体当中可否呢?这是很多女性主义理论当中的观点,即反对单方面的对女性进行审美,而是男女都要“被选”.然而,笔者认为,这只是人们在面对消费社会浪潮时所反映出来的无奈的顺应,对于女性主体性的重建没有任何作用.

以上三处疑问充斥在男性与女性的矛盾网格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困扰众多有识之士的终极问题.有位学者说得好:“消费社会允许多元化的选择,这为女性建构和呈现多元的主体性提供了开放的空间,此时个体所做的个体性的选择就是资本的逻辑与父权制文化的随时随地的抵抗.”[5]所以,我们唯独希望这种个体性的选择不断壮大!

注释:

[1]张殿元:“广告文化的性别建构问题分析”,载《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9月,第5期

[2]约翰伯格:《观看的方式》,麦田出版社

[3]刘俸邑:“浅谈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载《安徽文学》,2007年第六期

[4]刘伯红,卜卫:“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载《青春研究》,1997年第10期

[5]孙玉霞:“身体化: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的生存境遇”,载《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3月,第3期

[6]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7]沈睿:“消费文化与女性消费”,苏红军、柏棣主编,《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