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外职教经验职教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870 浏览:80523

摘 要:世界经济强国非常重视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和技能培养,劳动素质和技能培养依赖于职业教育.其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他们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从国家的重视,法律法规的制定到培养模式等都给我们一些启示.本文拟借鉴国外职教经验来谈我国职教发展策略,为职业教育注入活力.

关 键 词:职业教育,双轨制,高职教育观念转型,资金投入,校企结合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6-0080-02

一、,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1.政府高度重视,定期专项拨款用于职业教育和培训

德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有一个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在德国,全社会有一种共识,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的人不能进入工作岗位.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也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作为振兴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目前,每年用于就业培训计划的政府拨款达60亿美元.2001年,美国劳工部提出了“21世纪劳动力计划”来指导新生劳动力的教育和就业.

2.用法律来确保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实施贯彻

不少国家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它包括职前和职后培训,对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对培训机构与人员资格的规定等.《职业教育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此外,芬兰有《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教育法》(1991)和《学徒制培训法》(1992),丹麦有《职业教育培训法》(1999).这些职业法规的制定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3.与行业企业共同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

1)德国双轨制

所谓双轨制是指接受职业培训的青年人在企业里学习实际操作和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平行进行.任何一个从普通中学毕业的青年,都可以在国家规定的学习职业中选择一项,向招收学徒的企业报考,录取后学习三年,每周三天半到四天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和知识,一天到两天去州政府办的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企业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负起培养学徒工的责任.学徒工由企业发放补贴,接受职业培训期间的学徒不是企业正式人员,不算就业,毕业后既可留在本企业,也可到其他企业工作.

2)日本强化产学合作

在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持续发展后,日本政府为尽快摆脱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社会经济困境,从经济结构、,金融休制、,社会保障、,教育和行政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在这种背景下,积极鼓励企业进一步参与(职业)教育,通过立法等途径强化产业界、,教育界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即“产学”合作.

强化产学合作的主要形式有:1.共同研究.是指企业的研究者与大学的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针对共同的课题展开研究.2.委托研究.是指大学等研究机构接受企业的委托从事相应的研究工作.3.人员交流.大学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双方人员交流来进行,大学人员可以兼任企业的相关职位,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发表看法,提供意见,企业人员可以受聘于大学,担负某一课程的讲学或实验实习的指导,双方人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某一具体问题平等地展开讨论等.

3)美国校企联合

校企联合,就是将工作与高中阶段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即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创造新型联盟关系.在美国的许多地方,如俄克拉何马州的塔尔萨、,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俄勒冈州的波特兰,教育界和企业界联手并肩,齐心协力,开设更加严谨的文化课程,促进学校与现代工作岗位的现实和要求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而使教育体系发挥功效.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和办学模式单一.从国家投入来看,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发布了不少文件.但从总体来看,相比高等教育,国家在职业教育上的投入远远不足.根据2004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也逐年减小,每年的增加额只有区区几个亿,从地方教育资金投入来看,根据海南省的调查,近几年来,有的市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几乎为零,有的市县把上级部门投入的职教资金转给普教.《职业教育法》所规定的职教投入无法兑现.

全国政协常委陈益群认为:“目前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机制、,模式等方面都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政府投入、,教育部门经办、,全日制的学历教育.”在很多地方面临着一方面是技术工人与高技能人才紧缺严重,另一方面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断弱化的两相矛盾的局面.

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1.寻求法律法规依据,依法发展职业教育

早在1949年9月,《共同纲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在理论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1985年,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3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1996年,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1997年,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明确态度和对职业教育的定位.

2.完成高职教育观念转型

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快了进程.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换.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近5年大发展中,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一样获得了很大的发展.2004年,我国各类高等学校招生420多万,是1998年的4倍,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了2000万,居世界第一位,毛入学率也已经超过19%.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数、,招生数、,毕业生数都已占高校总数的50%以上.但是,仍有传统、,守旧的观念制约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促进高职教育观念转型.

在我国,高职教育普遍被认为是层次较低的高等教育.传统的精英文化同构思想使得接受“高一等”的教育成了一种身份、,实力、,地位的象征.因此,应从类型上而不应该在层次上理解高职教育.将高职教育看作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教育层次,我们才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与方式来发展高职教育.它既不是高等教育的补充,也不是发展高等教育的缓兵之计,而是一种必需的教育形态.作为一种类型,高职教育要造就一线操作应用性人才,不能按照本科院校的学术型、,学科型人才模式来培养,其从理念到实践上都与本科教育有很大的区别.

2.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物质条件,但长期以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相对较少,从1986-2001年,16年共拨款9个亿.要发展职业教育,和各级政府应共同加大资金投入.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5年拨100个亿,对于中国职业教育来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极大的鼓舞.全国政协委员鲍义志认为,各级政府投入应该加大,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省、,市地方政府要把对职业教育支出列入本地的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3.以就业为导向

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紧紧围绕“怎么写作于就业、,怎么写作于市场、,怎么写作于经济”的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旨在突出职业教育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努力提高职业学校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能够就业.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提倡终身学习,鼓励学生就业后在本职岗位上的继续学习.它是职业教育界在长期地摸索之中得出来的结论,在2005年,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正式确定下来,这将牵动职业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根本改变.

4.实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德国、,日本和美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共同模式就是学校和企业相互渗透,学习理论和实际操作并重.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条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职业教育也面临着重大转变,即在培养模式上,从传统的学校为主向与企业合作,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转变,从教学内容上,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转变.


总之,学习借鉴国外的职教经验是为了从中得到启示,提出职教发展的策略.据此,本文认为:要发展职业教育就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完成高职教育观念转型.加大资金投入,以就业为导向,改变单一的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