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身边的高级翻译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275 浏览:82398

但凡国家领导人出访或者接见外国来宾,他们总是紧跟在领导人身后,认真聆听着领导人的谈话.他们就是中国级别最高的外交翻译,因为总是跟各国最高的领导人打交道,在普通老百姓眼里,他们身上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

最担心的就是错译

高级翻译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口译,口译出了问题,对他们来说是严重的工作失误.现在国家领导人外语水平越来越高,在工作中被领导人当场指出错误,是外交部高翻们最担心的事.

一名优秀的高级翻译是要经过很多磨炼的,对此,著名高翻张建敏深有体会.在为朱基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做翻译时,张建敏曾经翻错过一个词,朱总理当场给他纠正过来,回想起这些,张建敏总是很内疚.不过他说,自己当时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紧张:“总理以前也纠正过我,我相信他的判断,所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

提起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尴尬的事,张建敏不好意思地说:“我曾把橡胶换大米说成香蕉换大米,别人指出我的错之后,我一紧张,又说成橡胶换香蕉.”


翻译雷宁则回忆说,以色列外长佩雷斯说话发音特别靠后,声音浑厚,在和我国领导人谈话时,他说以色列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接下来的一句雷宁却没听懂.佩雷斯重复了一遍,雷宁还是没听懂,而此时在座的其他人都听懂了.

翻译费胜潮也回忆起自己的一件尴尬事儿,在一次记者招待会接近尾声时,凤凰卫视的记者用中文提了一个问题,费胜潮顺畅地翻译过来,可是翻译过后全场哈哈大笑,大家的笑声才让他恍然大悟:原来他又用中文把问题重复了一遍.下来后他自嘲地和同事们说:“脑子里的扳道工扳错了道.”

“怎样译好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特别是政治词汇,比如说,‘三讲’、‘三个代表’”张建敏坦言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他说,全国译协外事翻译委员会也定期邀请专家就类似的翻译难点进行讨论,形成一些相对较好的译法.“三讲”是“ThreeStress-es”,“三个代表”是“ThreeRepresents”.张建敏说,翻译这些词汇,难以在外语里找到对应的词,在翻译时首先应该确保意思准确,所以,有时难免会显得有些ChineseEnglish.

另外,在翻译过程中,高级翻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口语词汇形象生动,但往往不易想到合适的对应词,比如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高级翻译们说在翻译这类语言时,日常需多积累一些英语俗语;如暂无对应说法则需查工具书,找到尽可能多的不同译法,从中选择,加以润色;如查不到或口译来不及查,则可视情况现场直译或意译,事后再推敲较好的译法.

不好当的亲密同事

改革开放后,我国同外部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领导人会见的外宾也越来越多,很自然的,高级翻译们已经成为国家领亲密的同事.担任领导人的高翻,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学习到许多宝贵的东西,有些重大事情,全国可能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而翻译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是,这番“先得月”是要付出艰苦劳动的,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挑战性和压力,一般人恐怕很难承受.

首先,高翻需要有很高的政策水平、广博的知识面、很强的语言能力和很好的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一个高级翻译得好坏,除了政策水平和语言能力外,还取决于翻译的准备工作是否充足,睡眠和身体情况如何.有的翻译可能这场翻译得很好,但在另一场翻译中由于心理压力大而发挥欠佳.

其次,需要不断跟踪形势,领导人谈到什么问题时,自己应该略知一二,领导人谈到哪里,自己就应该跟到哪里.现在的领导人知识面非常广,有的还是工程师、科学家或某个领域的专家,他们今天谈这个话题,明天谈那个话题,不光谈国际政治和外交,还谈新兴科技,谈金融谈证券,什么都谈,这更需要高翻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再次,当高级翻译责任重大,压力也比过去大.过去翻译内容比较单一,现在中外交往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许多领导人本身就懂英语,如果翻译意思翻得不准确,领导人就会自己纠正,所以高翻们会有相当大的思想压力.

当高级翻译的辛苦可想而知.一个高翻现在平均每年担任七八十场翻译,每年在国内外陪团出差时间100天以上属于家常便饭.如果外国领导人访华时对方也有翻译,中方翻译还能轻松一些;如果中外文翻译都需要中方担任,对高翻来说更是非常大的挑战.

过去当翻译,没有电视实况转播,高翻们一般心里不会紧张.现在领导人经常举行电视实况转播的记者招待会,这给翻译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翻译水平的高低,懂行的公众一目了然.不过,到目前为止,外交部的高翻们表现得一直不错,他们赢得了国人的尊重和敬佩.

做好一个高翻不容易

国际舞台的风云变幻时刻锻炼和考验着这支翻译工作者队伍,也赋予了它特殊的职业魅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对充满挑战的外事翻译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选择加入外交部翻译工作者的行列.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外交翻译,除需接受严格训练和长期实践锻炼外,还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是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和知识积累.外交翻译的中外文功底固然重要,但译员只有在准确把握和熟悉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才能根据具体的议题、结合当时的语境斟酌词句,准确传递讲话人的信息及背后隐藏的深刻含意.外交翻译必须是个“杂家”,密切关注国际形势,随时跟踪热门话题,自觉学习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军事、宗教等多方面知识.

二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外交翻译要有稳定的心态、灵敏的反应,不因权威在场而胆怯,不为外界干扰而分神.口译有时具有较强的公开性和较高的关注度,译员尤其要克服怎么写作对象级别高、活动场合规模大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三是注重翻译技巧的学习和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出色的临场表现往往是长期积累和潜心钻研的结果.译员要在工作中做有心人,注意总结翻译规律和技巧.此外,译员还要具有在短时间内记忆大量新词汇和熟悉新情况的能力.

四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外交翻译往往有更多的机会目睹各国领导人的风范,领略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亲历重大的历史事件,但外交翻译工作的性质、场合、空间和强度的特殊性,也对译员适应时空转换的能力形成严峻的考验,对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提出很高的要求.

翻译舞台上的“三剑客”

我国外交翻译舞台上,有三个明星级的人物,他们是被称为“三剑客”的张建敏、许晖和朱彤.

1970年,张建敏出生在杭州一个普通百姓家庭,刚进杭州外国语学校的时候,他的成绩并不突出.因为家境贫寒,张建敏甚至写不起一本最普通的英文词典.他的班主任在新学期开始时,提出了一个颇有诱惑力的奖励政策:本学期班上成绩最好的和进步最快的学生将在期末获奖.让班主任始料未及的是,他的这一举措竟然给了少年张建敏巨大的激励和动力.学期结束时,张建敏成了班上进步最快的学生.他从班主任手里接过那本梦寐以求的英汉词典时,脸上泛出了激动的红光.

1986年秋,张建敏迈着轻松的步伐跨进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大门.20岁那年,参加完复旦大学研究生考试后的他遇上了联合国译训班招生.他一试而中,由此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许晖的中学时光是在著名的北京四中度过的,后来毕业于北京大学.主席1997年访问美国和1999年10月访问英国时,她就是随团主要翻译.她翻译的特点是发音平和悦耳,工作非常扎实.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面对经常的出差、没有时间保障的饮食起居,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呀.

朱彤是外交学院的本科生,她的最大特点是继承了外交部翻译室的传统:准确、严谨和干净利落,在外交、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法律领域翻译的功夫尤其深.

(摘自《中外文摘》)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