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将军在红星农场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96 浏览:8996

题记:我永远难以忘怀我们相处的夜夜,时刻惦记着我的第二故乡--红星.我是红星的一名职工,红星就是我们的家.

--《王震致红星垦殖场全体职工的信》

在江西省东乡县郊两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红星垦殖场.1969年10月1日,在""中受到冲击,尚未安排工作的老将军王震刚从江西进贤三里公社和东乡红星垦殖场视察回京,就应邀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在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他向、周总理提出了自己要去江西插队落户、参加劳动的要求.同意了,并说:"你下去走一走,看一看,搞点调查研究,搞点科学试验也好."周总理也关切地说:"要注意身体,量力而行,作点调查,听候调遣."

10月中旬,王震便举家迁至江西省抚州市.下旬,王震就带着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头扎进红星垦殖场,开始了蹲点劳动.

此后,这位驰骋疆场、屯兵农垦、战绩辉煌的老将军就在这里度过了人生难忘的三个春秋.正如他常常说的:"这是我老来的三年,60多岁的人有几个三年?比我在南泥湾的时间还长.我觉得很光荣啊!......"

"我希望大家咬紧牙关,战胜困难"

"悠悠农垦情,心头系红星".其实,王震选择红星垦殖场蹲点调查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他对红星的眷恋,还要追忆到50年代,他曾两度踏上这片刚刚开垦的处女地.

江西红星垦殖场是1957年由下放干部、转业军人、江苏扬州知识青年组建起来的.1958年冬,红星建场一周年时,时任国家农垦部长的王震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庆典活动.当他看到3000多亩荒山上种的油茶果树已是一片翠绿,拓垦出来的上万亩农田上撒下了十几万担基肥时,这位以拓荒著称的农垦部长非常高兴.他高度赞扬拓荒者在这片红壤山岗上写下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写出了一曲美妙的诗歌.

那天正午时分,王震顾不上吃饭,一开完庆典会便躬身来到了拓荒者居住的茅棚.他对大家说:"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同志们用双手开荒种地,养活自己,支援国家,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不起的成绩,人民感谢你们.眼下,农场还很艰苦,住茅棚,吃咸菜,斗风雨,战荒山.但这是暂时的,我希望大家咬紧牙关,战胜困难,安家落户,努力创建一个现代崭新的农场......"

之后,王震又来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红星分校,给师生作报告,指出农垦事业大有可为.回到北京后,他又给红星拨款10万元,并要求有关部门从巴基斯坦空运进口500只来杭鸡交给红星饲养,帮助红星建起了第一个养鸡场.

1959年5月,王震第二次来到红星,他在时任江西副省长汪东兴的陪同下,重点视察了农垦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并表示满意.同时,确定6月上旬在红星召开闽赣两省畜牧业生产现场会.回京后,王震签署了农垦部文件,号召全国农垦系统学习红星垦殖场发展畜牧业的经验.红星很快成为全国农垦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我是来劳动的,是来向大家学习的"

王震,这位威名赫赫的战将,曾领导着三五九旅的战士把南泥湾建成了"塞北江南".新中国成立后,他"解甲归田",拓荒东北、屯垦新疆,成为有名的"农垦将军".而今,迈入了花甲之年,他又选择到红星蹲点调查,当然这不仅仅是一种眷恋,更多的是他对红壤改造的执著.正如他在笔记本上写道:"红壤,在世界上占陆地面积的38%,在中国占陆地面积的22.7%,在江西则占陆地面积的64%,而红星垦殖场的4.2万亩土地则几乎全是红壤地."他常说,江西有红壤1.6万亩,江南的红壤地占1/4,我们改造红壤这篇文章写好了,就等于多了三个法国的土地,在政治上、经济上对中国、对世界都是一大贡献.他通过多方深入调查,从红星垦殖场50年代末创造的"猪多-肥多-粮多-猪多"的良性循环模式中,确立了红星"以农促牧,以牧带工,以工促牧,以牧兴农"的发展路子.

王震来到红星,红星人高兴地奔走相告.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欢歌笑语,掌声一片.王震对红星人说:"我是来劳动的,是来向大家学习的.今后不要叫我部长,就叫我老王,叫我王胡子也可以."事实上,他那朴素的穿着和语言,平凡的仪表举止,真的没有一点的架子.

王震住下后,一方面听取汇报,一方面走访职工,深入田间地头调查.他很快发现,某些"造反派"热衷于大批判、搞运动、瞎指挥,形式主义盛行,严重影响了红星场的正常生产秩序,针对这种错误倾向,王震挥起了几"板斧":

"白天只准搞生产,不准搞运动".有一次,场里要组织大批人上井冈山参观.王震劝阻说:"现在正是双抢时节,割禾的人手都不够,上山去干什么?再说,井冈山的历史被人篡改了,朱德的扁担都被偷走了,还去参什么观?"

有一天,场部又通知王震开会,说是研究上级布置的分析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和讨论造反派提出的一些要求.王震一听又是老调重弹,很不高兴地说:"这样的会开得有什么用?再不搞生产,没有饭吃,‘收租院‘将会收到这里来."他踱着步深思片刻后,说:"今天换个问题,通知中层干部和科技小组的同志都到场部来汇报生产,谈谈困难."

会上,听完了各分场负责人的汇报后,王震说:"只喊斗争,光喊革命,这是空的.不生产粮食,不种田,我们吃什么?难道还要别人来养活我们?"他扳着指头比划起来:"全国老百姓每年一人才几尺布,每月5两油,1斤肉,30斤大米,这算好日子吗?哪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番话震撼人心,会场上寂静无声.接着,王震指着几个"造反派"头头说:"从今天起,白天抓生产,晚上搞革命.哪个游手好闲,我就对他不客气."从此,红星似乎成了"世外桃源".农民种地,工人做工,老师教书,学生上课,办公室的人也都下去包队劳动.

旱地、水塘、猪场都可以承包,"出了问题,我承担".那年月,在"一大二公"、"大锅饭"的经济体制中,红星也是连年农业减产,职工减收,经济亏损严重.王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再不能容忍这种局面持续下去.他对场里干部说:"大锅饭的管理模式是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改变.可以先试点,把一些旱地、水塘、猪场都承包给个人,让他们自主地搞生产."对这一提法,大家还有顾虑,一时间还不能接受.眼下正批"三自一包",谁还敢搞刘少奇那一套呢?王震看到这一情形,又说:"大家不用害怕,出了问题我承担."之后,王震又在职工大会上公开提出"承包"办家庭养猪场.会后,石界山分场游春香等一批职工挺身响应王震的号召,办起了一个个家庭养猪场,红星的养猪业很快发展起来.

承包搞完了,王震又想到"分田".这一想法,他首先是与""前临川县县长,时任县革委会副主任王金凯聊起来的.他说:"你能不能找一个生产队,把田分给农民?秘密的搞,让农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王金凯一听这话,大吃一惊,"这关系到政治问题,上面肯定不允许,弄不好追查起来,要变成黑典型."王震又说:"秘密的搞嘛,你不用怕,出了事,我承担."王县长当然清楚,正是王震将军大义凛然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才被别有用心的人打击迫害.王金凯说:"现在情况很复杂,再说你的处境也很艰难啊."分田的话题没有结果,王震这一大胆设想也就"流产"了.至今,王县长回忆起来还追悔不已.

"给人家念‘紧箍咒‘,人家不会拥护我们的".王震到红星垦殖场后,第一个就问起原场长、老红军唐继章.别人告诉他,老唐是"走资派",还没有解放.王震双眉紧锁,理直气壮地说:"他是什么走资派?我了解他."几天后,他把唐继章叫到办公室,问道:"你的事,我一来就过问了.你先谈谈,究竟是什么问题?"唐继章答道:"我在一次报告中引用过‘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造反派便说这是‘唯生产力论‘要批判.我当场长,经济看得重,造反派要‘外出闹革命‘,叫我批条子给钱,我没答应.他们就说我是‘以经济卡革命‘".王震一拍大腿说:"谁家养猫不是为了抓老鼠?不发展生产,革命能胜利吗?再说,现在是的天下嘛,造反派要革谁的命?你不批钱,没有错."这次见面以后,王震便亲自督促场领导迅速落实了唐继章的问题,第六天便宣布解放唐继章,让他主管场里的生产工作.同时,一大批中基层干部,农技干部也先后解放出来了.

场部有个农技员李汝庆,1960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开始后,因海外关系被当作"牛鬼蛇神"批斗了三年.其实他只是有个兄长在香港,1949年李汝庆在香港高中毕业后就回内地参了军,并在解放军中服役了6年.王震问明情况后,同场党委商量,决定起用李汝庆,并任命他为总场工程师、奶牛场场长.王震还经常教育场领导:"对知识分子要给予信任,要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要用人,要尊重人,以理服人.不靠真理,只靠权力给人家戴上‘紧箍咒‘,人家不会拥护我们."

要搞粉碎机,不要"鬼拉机".1970年,江西大搞"两个突破".工业上,"拖拉机"是突破的重点.一时间,从省城到县、公社,凡是有加工机械的厂子,几乎都派上了生产拖拉机的任务,红星场也背上了生产500台拖拉机的包袱.那时候,不能讲价钱,一定要"突破",要出"奇迹",生产出拖拉机来,否则,就是政治态度问题.

实际上红星连一台铣床都没有,一吨钢材也拿不出,又没有生产图纸,怎么办呢?场领导只好硬着头皮,象1958年大跃进一样,砸锅炼铁闹"革命".王震知道了这件事,很生气.他把场领导找来说:"现在,推广糖化饲料养猪,急需生产饲料切割机和粉碎机,才能扩大养猪规模.你们说没有钢材,怎么造拖拉机就有了?500台拖拉机的钢板上哪去弄?"

场领导虽然听了王震的话,背地里还是拆了一台旧拖拉机的引擎,东拼西凑,造出了一台拖拉机.正嚷着要上县城去报喜,可这台拖拉机刚出场门就熄了火,弄了半天再也发动不起来.王震知道了这件事,大发脾气说:"这是拖拉机吗?这是‘鬼拉机‘.把一台好端端的拖拉机拆掉,现在变成了一堆废铁.这是搞生产?这分明是搞破坏.""我们红星目前根本不具备造拖拉机的条件.而生产小型农机具是有条件的.你们能造的东西不造,不能造的东西偏要瞎胡闹,给国家造成损失,你们不心痛吗?"从此,场里再也没人提造拖拉机的事了,场里组织的技术攻关组掉头一心扑到了粉碎机和切割机上.不久,红星农机厂就生产出了第一台青饲料切割机和干饲料粉碎机.

"要让人相信科学,还得让事实说话"

王震到红星蹲点三年,给人感受最深的是他狠抓生产不放松.他刚到红星,听说场里生产年年下降,工资发不出,负债50万元时,就心情沉重地对场领导说:"当领导的不抓生产是犯罪啊!"

王震当时的处境比较困难,林彪反革命集团批"唯生产力论"的叫喊甚嚣尘上.谁要抓生产,谁就可能被打成"走资派".但王震不计较个人安危,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挺身而出,坚决抵制极"左"思潮的干扰,带领干部群众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场领导按照王震的意图在职工大会上宣布"白天一律不准搞批判,任何人不准离开生产岗位,党员干部脱离生产的要受处分,这是纪律".从此,全场上下便形成了抓生产的浓厚氛围.

王震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他常常讲:"一亩地可以养活四口人."为此,他选择了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寺前分场蹲点,带着科研小组推广了"提高栽培技术,改革耕作制度,大搞积肥改土"等一系列科学种田措施,获得了粮食、经作双丰收.他坚持推行的水旱轮作,多式套种,旱地套种,双犁翻耕,客土移入,混合改土等做法,使群众大开眼界,对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振兴农业必须依靠科技.王震到红星不久,便与有关部门、单位联系,从湖南、湖北、北京、上海、山东和本省调集了一批农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到红星垦殖场,成立了一个由外地专家,场部技术人员和农业生产能手组成的"三结合科研小组",王震亲任组长.

那年,试种"农垦58",一位老农与王震打赌说,"如果单产上了800斤,我从场部爬回家去".王震笑笑说:"不相信,收割时你来看磅秤吧."几个月后,"农垦58"开镰,亩产一过磅,竟然900斤还打不住.在场的农技员对那个打赌的老农说:"这不,你老倌子该爬回家了."老汉笑着直点头:"真邪乎,这么高的产量没见过."

就在这一年,王震又在红星引种无籽西瓜.当时一些农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西瓜没有籽,那西瓜从哪里来呢?"王震对科研小组的同志讲:"要让人相信科学,还得让事实说话哟!"后来,引种的无籽西瓜也成功了,瓜比老祖宗种的"抚州西瓜"甜多了,皮薄瓢厚产量高,个儿不大,特别适合小家庭食用.经过几件事,职工们不得不相信科学了,一下子科学种田的气氛浓厚起来.

王震还十分重视养殖业的发展.在他的指导下,红星场采取了许多新的生产措施:见母猪就留,先留后选;引进中外良种,讲求营养平衡,努力提高出栏率;猪牛栏上山,栏田相连,肥水入地,广辟饲料来源,推广糖化饲料养猪等等.发展养猪,取得肥料,作用土壤,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然后又以雄厚的粮食实力来推动养猪业的发展,这就是"以种养牧--以牧取肥--以肥还土--以土促种"的生态农业构想.

王震"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办场思想内函是十分深刻丰富的.他对农业生产总结了八句话:"八字宪法,活学活用;水旱轮作,禾菽棉油;农牧结合,精耕细作;四季种植,月月有收".在王震精心指导下,1970年,红星场的粮食亩产达到1200斤,比上年增加570多斤;母猪存栏2000多头,比上年增长了10倍.存栏仔猪达到上万头,出栏肥猪3000多头,农牧副工、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在当时的农垦系统可以说是突现了一片绿洲,吸引了省内外许多单位前来学习取经.

王震还十分注重发展乡村工业.他亲自出面与铁路部门联系,用客车从福建诏安运来良种"标心红"的薯藤后,在红星场广为种植,获得了亩产近万斤的好收成.在这个基础上,又以为原料,先后办起了食品厂、淀粉厂、葡萄糖厂、酒厂、茶厂等企业,年产300吨酵母粉和2000吨葡萄糖.场里成功生产饲料切割机和粉碎机以后,红星机械厂不断发展成为国家二级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根基,以畜牧为原料"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和"以农促牧--以牧带工--以工促牧--以牧兴农"的现代立体农业生态循环圈.

"不要以为他是我的亲戚就可以照顾"

革命战争年代,王震是功勋卓著的将军.共和国成立后,他又先后担任铁道兵司令员、农垦兵团司令员、农垦部长、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军委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等重要领导职务.然而,当年在红星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剃着光头,夏穿对襟白衬衫,冬着中式旧棉袄,脚登青布鞋的普通老人.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在田塍上与农工、农民谈生产、唠家常,坐在老乡门槛上聊天,全然没有半点的架子.他去下边检查生产,有食堂的地方就和大家一样吃大锅饭,普通菜;没食堂的地方,就在农民家里吃饭,稀饭、一样吃得香.他坐的车子上备好劳动工具,随时随地可以下田劳动.有时,他乘车在马路、机耕道上,一见粪肥,就亲自下车把肥捧撒到田里去.司机风趣地说:"哪有坐小车的人拾粪的?"王震笑笑说:"这是就便嘛,庄稼是朵花,全靠肥当家啊!"

以苦为乐,以俭为荣,是王震一生的习惯.他在红星蹲点就住在普通的平房里.后来,为着工作方便,场部乘他外出开会的时候突击盖了一座红石砌的小平房,在他兼作居室办公的20个平方米空间里,东墙挂着各式图表,西墙吊着各种高产作物的标本,剩余空间除一床、一桌和几件简单行李外,其它地方都堆满了书.他的住处来往人多,就用大壶茶招待大家.随身带的"大前门",见人都有份.场部大人小孩没有不认识"王胡子"的.

他时刻关心群众的温暖和疾苦,经常串门走户问寒问暖,发现谁家有困难,就发动大家帮助解决.职工食堂是他经常要去的地方,每到一个单位都要检查职工伙食,亲口尝尝菜的咸淡味道.他虽生活不宽裕,对身边的同志却要慷慨馈赠,毛衣、闹钟......都送给了困难的职工.

在红星,王震还保护关照了一批烈士后代、老干部子女.这些知识青年大都被林彪反革命集团害得无家可归,其中包括王若飞的儿子王兴,张鼎丞的女儿张延忠,李井泉的儿子张华川,孔原的儿子孔栋,诗人闻捷的女儿赵云平.他在新疆农一师老战友的三个儿子沈炎、沈伟、沈磊,他秘书的亲戚罗小曼,身边的亲属子女黄宗健、黄宗芬、王兵、王军等等.这些孩子来自北京、上海、新疆、东北等不同的地方,到了场里有的做工,有的种地,有的养猪,有的学技术.在王震的亲切关怀下,如今,这些青年都已经长大成材,分赴祖国各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王震对自己的亲属子女要求特别严格,他让自己的亲属子女一律去养猪、种菜,接受艰苦的劳动锻炼.他有个儿子从部队转业,却让他到家乡湖南的君山农场去工作,并拿出其复员经费支持家乡种板粟.儿子染上血吸虫病,也不帮助其调换工作.1970年,王震要家乡浏阳北盛公社派人来红星学习养猪.在学习的人员中有一位女同志田彩莲,是王震侄子王庆祥的未婚妻.学习结束,田彩莲提出留在红星劳动,原以为可以安排一个较好的工作,但王震却把她分配到一个分场去养猪,并说:"要好好劳动,学习技术."1973年,王庆祥与田彩莲结婚了,王庆祥也从上海部队退伍回到浏阳.1981年,王庆祥提出要到红星来劳动,也可以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王震答应了,并安排他去淀粉厂开车.王震对厂领导说:"不要以为他是我的亲戚就可以照顾."至今,我们到红星看到的王庆祥还是一副农民的模样,依然住在一栋简陋的小平房宿舍里,只有两个房间.他说:"我只会按照王震伯伯的要求好好劳动,决不奢望别的东西."

1970年,王震的母亲因病逝世,场领导准备按地方风俗为老人家好好办丧事,但王震坚决拒绝了.他打发儿子王兵把老人家的遗体运去火化,送回湖南老家,并再三嘱咐:"不要给家乡县社添麻烦,不要开追悼会."

但是,他对别人特别是一些老干部、老同志却关怀备至.当时,下放到抚州的有八位部级领导干部,还有王震以前的一些部下和工作人员.在那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中,王震总是不顾个人安危,一有机会就要去看看他们,关心他们.1970年,国家建工部副部长宋裕和在抚州去世,这位"走资派"的丧事怎么办成了难题.王震闻讯后,立即赶到抚州,让革委会的同志请示国务院领导,公开举行了追悼会,王震亲自参加遗体告别,抚慰家属.不久,他还悄悄去看望了下放在江西劳动的.


"我是红星的一名职工,红星就是我的家"

1971年9月,王震回京工作后,仍然念念不忘红星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他先后给场里干部职工写信30余封,要求红星人要"艰苦奋斗,勇于开拓."

他在信中写到:"我到你们那里蹲点三年,做点调查研究,搞些科学试验,同广大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我在病中常常想到你们场的事.......这也难怪.因为我是红星的一名职工,红星就是我的家."

他在信中讲得最多的还是发展生产,科学种田的事:"红星要以养猪为重点,同时发展养鸡、养鸭,养牛等畜牧业生产,作为外贸部和农业部的一个点.""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经验和有利条件,建立稳固的畜产品出口基地."

在王震的关心支持下,1983年,红星终于建成了拥有上千头奶牛的生产基地--南山奶牛场.进而又建成了奶粉厂、巧克力厂等乳制品系列加工企业.

今天的红星垦殖场,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000多家各类养殖场,数百家以乳制品加工为龙头的食品工业,产品广销省内外和亚非欧美国家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

当然,王震在信中最为关切惦记的还是红星职工的生活.他反复提到:"老职工可以实行固定工资,年老不能做的就养起来.职工子女长大了,可以吸收到场里工作、劳动.""让农民多拿一些,有钱可以盖房子.我们农民并不富裕,技术人员还可以多拿一些."

王震于1973年、1978年、1981年、1985年先后四次回到红星视察工作,每次他都有到家的感觉.1992年9月28日,他在祝贺红星企业集团成立的信中写道:"我永远难以忘怀我们相处的夜夜,时刻惦记着我的第二故乡--红星."这也是王震给红星人的最后一封信.翌年三月,王震同志在广州悄然逝世,永远告别了他的第二故乡.

1995年夏,红星人在红星公园--今日"红苑",建造了一尊王震的汉白玉雕像,让子孙后代永远缅怀王震的功德和恩情.(责任编辑: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