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三”由来前后

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975 浏览:67842

1971到1981年,我一直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后在从事家庭社会学教学的同时,又潜心于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我本是从消极目的出发搞自然科学,想不到后来取得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嫁接的积极效果.进大百科不久,我就发表过介绍科学社会学的文章,如《科学社会学的兴起》(《科学画报》1980年12期)、《科学的生命在于真》(《博物》1982年12期).在大百科工作免不了与学者、学说、学派有所接触.我总感到中国的学人、学说、学派就人均而言比许多国家少得多.学派少不是文化繁荣的兆头.想来想去,想发点声音,促进中国学术的兴旺.几易其稿,终于写成了《中国的学派为什么这么少》,发表在1984年10月24日的《文汇报》上.

随后,《文汇报》便收到许多来稿,褒贬不一.《文汇报》的内刊《理论探讨》也同时就拙文展开讨论.有些省的报刊或发讨论综述,或展开讨论.

在讨论中,不论是赞成还是反对,或者是部分赞成、部分反对我的观点.都引起我的进一步思考.当时《文汇报》发表反对我观点的文章,有人认为是同我过不去.我从来不这么看,我坚持认为,“碰撞能产生火花”.为此,我在1988年还专门写了篇文章.我写道:“不管社会上怎么传,都没有动摇过我与《文汇报》的友谊.我始终认为,商榷是正常的.商榷是认识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天下没有不可商榷的文章,何况我呢在中国,商榷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也曾多次想写点‘对商榷的商榷’.可是,又考虑不要造成‘批评不得’的空气,就没有对那么多商榷作过一次答辩.”(见《人比雀儿累》,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版)

不回敬不等于不继续思考.在报刊上对《中国的学派为什么这么少》展开讨论时,我继续沿着《中国的学派为什么这么少》的思路,写了《从改善学术生态环境入手》、《学术生态学札记》之一、之二、之三.在20世纪80年代,我大约围绕这个问题写了二十来篇文章.并与友人合写了《学派初探》一书,于1989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我提出“学术生态”以后,深感在影响学说、学派发育的因素中,有一个权与学的关系.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想想的人多了,必然是做学问的少了.于是,就写了篇《淡化“心理”――谈与做学问的函数关系》,载于1985#6月27日的《文汇报》上.接着,《人民日报》、《文摘报》、《羊城晚报》、《读者文摘》等相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