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301 浏览:130733

[摘 要]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深刻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创业观念、就业意向、就业期待和就业准备等仍有不适应这一国际大背景的现象.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观念教育机制、就业心理干预机制、形势政策引导机制和用人单位与高校合作机制,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关 键 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引导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即其中之一.早在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即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1]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缩减,岗位数需求量减少,大学生就业难度明显加大,甚至使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严峻就业形势.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冲击,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对其就业观念中不适应国际大背景的就业观念实施必要的教育和引导,这对于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是一个非常必要和紧迫的课题.本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进行了细致的调查访谈,主要以贵州师范大学为基础,对大三、大四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7份,有效问卷297份.在全面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及其问题,并对其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和引导机制.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及问题

1.大学生创业观念现状及问题.

据调查,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观念滞后,缺乏足够的创业意识和信心.例如,在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您对此有何看法”的回答中,26%的大学生认为是不现实的,32%的大学生明确表示缺乏信心,10%的大学生表示没考虑过自主创业,18%的大学生甚至认为自主创业、当村官、养猪、到基层就业等是在走投无路,找不到工作时的下下策.这一创业观念现状表明,虽然网络传媒也时常报到自主创业的成功事例,但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就业观念仍趋于保守.大学生一方面意识到金融危机给他们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与压力,另一方面却没有勇气去面对,去挑战,去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而是采取循规蹈矩的方式、保守的态度等待就业机会来临.以上所反映的大学生创业观念不足除了与大学生本身的修养有关外,还与当前高校创业观念培养机制不足有关.[2]这无疑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拦路虎,不利于解决现实就业问题.

2.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及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是趋于到相对稳定的、有较好保障的部门工作.调查结果显示:64%的大学生偏向于到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单位就业,而愿意到私有企业就业或者自主创业的人数则相对比较少.另外,有些大学生就业意向坚定,认定哪类行业就坚持到底,而不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改变自我,灵活应对.比如,有些大学生表示,一定要考取公务员到政府部门工作,有些大学生则表示一定要进高校工作.否则,宁可待业,也不就业.产生以上就业意向的一部分原因由大学生家庭环境造成,由于家庭环境的优越感,即使在家待业也会有生活保障,从而使他们没有随行就市就业的积极性.另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对于我国宏观政策不慎了解所致,例如,我国早就从政府部门到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等打破了铁饭碗,因此,绝对稳定行业是没有的.另外,“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然禁锢着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的头脑.

3.大学生就业期待现状及问题.

在就业期待方面,大部分大学生比较理性,表现出能够客观对现实进行分析.比如,在金融危机就业压力下,为了降低就业难度,他们表示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就业.在对“目前就业压力严峻的形势下,您找工作时优先选择的地区为――”的回答中,70%的大学生选择了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在其中,44%的大学生认为选择欠发达地区对自己的发展机会更大,22%的大学生认为这更能体现自身价值.这与金融危机前相关资料显示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去发达地区工作的调查结果有较大反差,从而也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与引导留有很大空间.这说明,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也深刻认识到了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他们自身的择业观念和行为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调适.可以说,大学生就业期待的不断调适过程也就是不断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的过程.当然,当前大学生就业期待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很多大学生表示愿意到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去,但却不愿意下农村、下基层.另外,大多数大学生的月薪期望也与就业形势不相适应.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的大学生能够接受1000―1500元的月薪.


4.大学生就业准备现状及问题.

就业准备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必要环节.但是根据调查,不少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没有为自己将来的就业进行全盘规划,没有及时了解和关注相关就业信息和政策,而是到快毕业的时候临时抱佛脚.结果是赶鸭子上架,甚至到了屡战屡败的地步.例如,在对问题“您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吗”的回答中,12%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4%的大学生表示不关注.而回答“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信息”时,48%的大学生表示大三才开始关注.在对“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规划吗”的回答中,48%的大学生选择没有.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就业压力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将为其成功就业雪上加霜、难上加难.另外,大学生就业心理也表现出一定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0%的大学生认为父母对他们的就业期望会给他们带来负担,2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父母对他们的就业期望给他们带来了很重的负担,34%的大学生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困难感到非常担忧,甚至产生恐慌和悲观心理.这些心理问题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将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与引导机制分析

在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下,我国党和政府提倡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然而,根据本文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一些问题仍不足以使其充分应对这一形势的变化.因此,探索相应的教育与引导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不仅对大学生应对金融危机有积极效应,而且对保障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创业观念教育机制.

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重工轻农、重干轻工的观念,其二是传统精英教育积累而形成的“面子”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民众形成了一种重干轻工、重工轻农的观念,认为在国家政府机关工作地位高于企事业单位.另外,历史中形成的干部和工人编制及其相关待遇问题使我国民众形成的重干轻工观念也造成大学生热衷于进政府机关工作,甚至因此而成为“公专业户”.再者,由于我国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向工业经济转变过程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的影响,我国民众形成了一种重工轻农观念.特别是因为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他们读大学的目的在很大意义上正是“脱农”.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倾向于“吃皇粮”,不愿意下农村、下基层的局面.

要使大学生形成创业观念,必须通过课堂与课外、教师与辅导员相结合的教育机制转变大学生对“工作”的看法和态度.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中,国家提供的工作就是好工作,私营企业提供的就不是好工作,城市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农村的工作就不是好工作,别人提供的就是工作,自己创造的好像就不是工作.因此,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在农村和基层的工作是国家最需要的,大学生自己创造的就业岗位是最能体现其能力和社会价值的.在大学生创业观念的教育与引导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典型事例的示范作用,例如李嘉诚从一个玩具制造公司推销员到亿万富翁等成功范例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要使大学生懂得,只要是能创造财富、创造社会价值,能为他人提供怎么写作的就是好工作.另外,自己创造的工作更有价值,因为这不但在为社会怎么写作,还减轻了社会和国家的负担.通过教育与引导,在激发大学生就业的创新观念的同时[3],使他们的就业观念从“找工作”向“找工作与创造工作相结合”转变.

2.就业心理干预机制.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以及造成紧张甚至惶恐情绪是自然的.但是有些大学生却可能从此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有些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没有挫折经历,从而使他们对未来的前程的期望值过高.当危机来临,前景变得骤然暗淡之时,心理落差过大而处于不堪忍受的境地.或者是由于有些大学生来自于农村,他们承载的家庭希望过大,改变现状的心情过于急切,当金融危机来临之时,与现实的对比又如此之强烈,从而造成心理压力无法承受之重.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面对大学生在金融危机所造成的诸多心理问题或可能造成的诸多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实施一定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在心理咨询机构发挥作用的机制中,除了接受大学生咨询之外,还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为此,可以与各教学院部学生工作处和辅导员等形成联动机制,在早发现、及时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实施及时干预,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干预过程中,首先要让大学生知道,人生之路没有毫无坎坷和辛酸的通向未来的阳光大道,都要有接受任何挑战并乘风破浪前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状态.甚至可以通过影视实例或谈心等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信心.通过心理问题的消除和信心的重建,使大学生不但对自己的信心增加,同时也增加对国家、对社会的信心和信任度,从而实现一个良性循环.在积极的心理准备和主动态度的影响下,大学生就可能会全面审视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前途,就可能会及时调适自己的就业目标,使之与当下的现实形势相适应,使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要统一.

3.形势政策引导机制.

利用形势政策进行教育与引导是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有效手段.我国党和政府针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例如,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全国增招了5万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0将继续招录5万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激励政策如果及时向大学生传递,可以在使他们更好地树立起就业信心的同时,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更宽广的空间.另外,可以让他们消除自主创业的疑虑,使他们大胆地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天空.针对部分大学生就业意向过分盲目和死板的倾向,也可以利用国家相关政策促使他们适时调整就业计划.例如,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可以被辞退.全国上下机关事业单位都在实行聘任制等政策和措施说明,传统意义上的大锅饭和铁饭碗已经被打破.另外,我国大学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这些宏观政策在让大学生了解后,他们可能就不会再固执地朝着一个方面过独木桥了,而会使自己的就业计划更有弹性.

在对大学生进行政策引导的过程中,形势教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当今信息社会时代,全球信息传递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在了解国内外就业形势晴雨表的基础上,高校相关主管机构及其人员要把相关信息及时向毕业生传递.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国就业岗位萎缩之时,要让学生们知道这是大势所趋,而非某一人或一个机构甚至一个国家所能左右.在此基础上,提醒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5]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对宏观环境有所准备,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更自然,从而可以使他们尽可能少地出现恐惧心理,并及时调适自己.

4.用人单位与高校合作机制.

大学生就业是一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准备,关系到大学生家庭期待等条件,还与国内外大环境紧密相关.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不适应金融危机造成的消极影响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以用人单位和高校合作机制来促使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这种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用人单位与高校的订单式培养或提供见习和实习场所,而大多数情况下则是把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传达给大学生,实现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对接.例如,政府机关不可能与高校之间实现订单式培养,但是可以通过聘请政府部门主管或专家进高校讲学的形式,把国家宏观政策及其所属部门的用人原则和用人理念传达给学生.国有企业和其他公司企业也可以采取这种机制,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意向性教育和引导.这种机制甚至在大学二年级阶段就可以开始.通过这种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以让用人单位把自己的用人原则等信息传导给大学生,使他们在招聘过程中可以更快捷地招聘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使自己在就业准备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盲目性,在减少成本的同时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通过这种机制的运用,在国家宏观经济出现变化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也可以及时把这一变化向高校传递.在高校把信息传递给大学生的过程中,也就可以使大学生从心理等各方面及时调适自己,使自己及时制定出既适合大环境、又适合自身条件的就业计划.在这一机制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使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避免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与实际过分脱离甚至导致招不到人的情况发生.○

1;3]易传英.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哲学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6):98.

[4]“5万专业学位硕士2010开招学术型研招数量缩减”,来自edu.省略/kaoyan/2009-09-28/0813220756.s.

[5]孙继辉.金融危机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87.

责任编辑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