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22 浏览:19303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事制度和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残疾人和健全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政府、社会虽然给予残疾人很大的关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残联系统也积极协调,但残疾大学生要实现就业仍然有相当的难度.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首先是沟通问题.企业、事业单位安置一名听力残疾人,就要为其配备一名专职或的手语翻译,在管理及工种的安排上也要考虑其特殊性.很多单位虽然有用人意向和需求,但感觉力不从心,宁愿录用肢残人.语言交流障碍直接导致对听障毕业生特点、潜能的认知不足.


其次,残疾大学生仍然面临就业歧视.有的认为招收残疾人有损企业形象,有的认为招收残疾人会增加企业负担,虽有相关优惠政策支持,但感觉投入太大,嫌麻烦,宁愿交残疾人保障金.结果招聘会办得不少,面试、笔试的不少,但用人单位真正接收的不多,签约率不高.残疾大学生灵活就业的居多,岗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存有很大的风险.

第三,学生期望值问题.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残疾大学生希望能得到一份相对稳定、有保险、工资待遇好的工作,不肯低就,不合适就等,有些学生不愿吃苦,嫌脏怕累,工作干一两个月,甚至几天就放弃了,还有些学生不急于工作,更没有长远规划,综合竞争力不足.

最后,学院自身问题.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和教育缺少力度,专业设置、找准定位方面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还有差距,部分专业实践还没有纳入社会企业,与企业联办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

学校主要应对办法

一是加大怎么写作力度.上好残疾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强化学生对就业形势、政策和程序的认知程度,具体指导求职技巧和个性化怎么写作咨询,请已就业的校友传授经验,进行择业观教育,多渠道收集、公布招聘信息,加大校内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的组织力度.以2009年为例,计举办校园招聘会10多场,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为每个残疾学生平均推荐岗位3至4个.加大班主任联系学生的制度,逐个推荐,定期汇报学生就业去向的落实情况.

二是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2009年两次召开北京残疾毕业生家长会,宣讲就业政策,了解家长及学生的就业意愿,希望家长配合学院做好学生择业观的引导和就业推荐.京外残疾毕业生主要通过发放家长信、赴部分省市召开残疾学生家长会、座谈会等方式开展工作.

三是多渠道寻求支持.与北京市残联相关部门共同商定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支持政策,随时向市残联通报残疾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通过残联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借助媒体,宣传毕业生,开发就业市场,与企业建立联系,开展企业进校宣讲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和考察,对有些单位职工进行手语辅导,并通过企业落实残疾学生就业.对京外残疾毕业生,通过与生源所在地人事、民政、残联等部门沟通、发放推介信等方式,帮助其就业.

四是建立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学生能力培养力度,积极开拓实习实训基地,加大基地经费投入,努力寻求企业合作,争取校企联办培养模式.

建议

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残疾,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困难、障碍.接纳残疾大学生,还需要全社会的进一步关注,建立有效的帮扶和就业支持系统.

希望企业为残疾大学生实习、实训开绿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应该是学训结合,如果企业能提供机会,接纳残疾学生进入实践环节,使他们能提早认知岗位要求,熟悉工作过程,一定会为残疾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及以后就业打好基础.当然政府应加大对这些企业的奖励力度.

政府应考虑残疾大学生的特点,创办适合残疾大学生专业特点的就业实体.根据残疾人生理的实际情况,政府能否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开发适合他们工作的岗位,建立残疾人就业工场,为残疾大学生提供集中就业平台.

政府在实施按比例就业政策之外,应出台资助计划.在机关事业单位、社区和适合残疾人工作的企业等为残疾大学生预留就业岗位,经过岗位培训,有意识地引导残疾大学生在相关领域内就业,形成社会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格局.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