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八方风情的成都会馆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157 浏览:82391

清康熙四年,朝廷组织大规模移民入川.这是一次声势颇大的“开发西部”行动.移民们生活安定之后,便集资募捐修建各自的会馆.各省间又相互竞比,于是.一座座檐牙翘角、金碧辉煌的会馆.便耸立在了成都的大街小巷.

从历史的偏旁进入会馆

20世纪初,成都市区内,会馆和公所星罗棋布.据傅崇矩在1909年统计,共有贵州、河南、湖广、陕西、浙江、江西、山西、川北、广西、云南、江南等17处会馆:燕鲁、两湖、黔南、黄陂、安徽、两广、川东、陕甘等10余处公所.公所的性能与会馆相同,只是规模要小一点.当时,除了移民会馆以外,还有各行业祭祀祖师爷的会馆,如果加上区县乡镇的,总数就相当多了.总之,会馆、公所在两百年间,对成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民俗风情,影响甚大.

成都以及四川全省会馆特多有其历史原因.明末清初的战乱、灾荒、瘟疫,使四川受害最烈,成都成为废墟,虎豹横行,遍地是骷髅瓦砾.以至清初四川的巡抚衙门,不设在成都.而设在阆中.

清康熙四年,朝廷组织大规模移民入川,辟土垦荒,这是一次声势颇大的“开发西部”行动.康熙下旨:“招两湖、两粤、闽、黔之民(充)实东、西川,耕于野;集江左右、关内外、陕东西、山左右之民藏于市.”大移民、大开发、大融汇的杂交优势,既使清代四川社会有别于历史上比较封闭的巴蜀,也有别于清代国内其他的省份.同时,直接关系到近百年四川的社会经济生活.

在清代《成都竹枝词》里,六对山人这样写道:

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

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离乡日久,乡情日浓.移民们生活安定之后,便集资募捐修建各自的会馆.各省间又相互竞比.于是,一座座檐牙翘角、金碧辉煌的会馆,便耸立在了成都的大街小巷.

新川民的祭祀之所

会馆建设与寺庙大同小异,多为坐北朝南.大殿之后,有内殿,或有几处偏殿;大殿之前面,必有戏楼,高2~3米,其下,为山门进出之路.戏楼与大殿隔院坝遥遥相对,左右两边的侧楼各有20米长,连接着戏楼和大殿:中间露天院坝由青石板铺成,每当酬神祭祀、上演戏剧的日子,这里便人山人海,人声鼎沸.

大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各省移民――新川民在大殿内祀奉各自的祖神.例如:

湖广会馆称“禹王宫”,祭祀大禹.因为清代的湖广总督管辖湖南、湖北,两湖为水汇之地,湖泊甚多,水患频繁,故虔诚祈祷大禹王.

福建籍祀天后,福建馆称“天后宫”.天后,福建莆田县林氏女,宋代人,识气象.帮助渔民出海.她死后成了航海的保护神,历代加封天妃、天后,也即今天东南沿海以及东南亚华人、华裔共同敬奉的妈祖.

广东会馆称“南华宫”,供奉南华老祖,相传即禅宗六祖慧能,系广东新会人(一说祀南华真人庄周).

江西会馆称“万寿宫”,祀许真人.许真人传于晋代成仙,历来为江西人所崇仰.

各行业会馆、祠庙,也分别祭祀他们的祖师爷.如:纸业祀蔡伦,五金业祀老君,织履业祀刘备,鞋业祀孙膑,泥木建筑业祀鲁班,酒业祀杜康.机织业祀机仙,染靛业祀梅葛仙翁,豆腐业祀淮南王,缝衣业祀轩辕,理发业祀罗祖,屠宰业祀桓侯张飞(城南至今仍有桓侯巷),医药业祀孙思邈,胥吏祀萧何,船户祀王爷,商界祀财神,伶人祀唐明皇(民间称唐明皇为老郎,老郎庙原址在华兴正街,清末改建为“悦来”,今为川剧艺术中心).

会馆大殿,径尺以上的大石柱上多刻有赞美故乡山水人物的楹联,争胜斗奇,妙语如珠.如果把目光放远一些,可以发现,远在北京宣武门外的四川会馆.留下有蜀中诗人、学者李调元撰写的名联: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成都的各省移民会馆楹联,各逞才思,华彩斐然,在石柱上镌刻下来,极富文字的审美情趣.

洛带是闽广客家人的聚居地,又名镇子场,是成都平原“东山五场”之一,总人口2.3万人,其中86%是客家人.保留至今的广东会馆巍峨壮丽,气势恢宏,后殿有两副思乡怀远的联语.

其一:

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

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

其二:

江汉几时清且向新宫倾竹叶;

罗浮何处是但逢明月问梅花.

通过会馆大殿的祭祀和楹联提供的信息,我们清楚地看见会馆的主要功能:1.祭祀乡梓神祗,追始怀远,光前裕后.2.笃乡情.增进乡党邻里的亲和力.当时交通不便,蜀道难于上青天.移民怀乡之情与日俱增,在会馆可以“苦话故乡桑麻”,产生一种归属感,排遣精神上的孤独与寂寞.3.为本籍落魄无助的人提供一定的资助,免费为本籍的士子提供临时住宿.4.各行业性会馆,又具有同业公会的性质,共同维护本行业的合法权益.5.运用会馆作为接洽工商业贸易的场地.6.赛会期间,四处设摊摆点,“赶庙会”,促进市场交易、物资交流.

川剧的摇篮

会馆大殿是祭祀中心,会馆乐楼则是娱乐中心.

乐楼即戏楼,坐南朝北,恰与大殿正对,“神祗看戏不展坐”,方便极了.演戏名为酬神,实则娱乐.

大殿建筑凝重、肃穆,戏楼建筑则相反,灵巧而花哨.

戏楼层顶多为琉璃筒瓦,脊压宝顶,左右塑二龙戏珠.戏楼正中至顶部为“藻井”,周边绘有八卦,井底绘阴阳太极鱼.后壁绘福禄寿三星,称“三星壁”.三星壁两边有门,上书“出将”、“人相”.此外,横梁、天花板,皆彩绘戏曲故事.戏台周围前、左、右三方围有一尺多高的栏杆,上有木质浮雕,所雕亦为戏曲故事――或三国、列国戏文,或忠孝节义故事.

会馆戏楼是川剧艺术诞生的摇篮.

南北各省移民入川.将各种南腔北调同时带来,再与少数土著传承的巴歌蜀舞相融合,于乾隆后期形成了昆、高、胡、弹、灯“五腔一体”、“五腔同台”的川剧艺术.

随着岁月的推移,子孙们相互婚娶,人际交往,经济沟通,必然打破“画地为牢”的封闭和屏障.在戏剧爱好上,也追求多元化、兼收并蓄.

与此同时,语言、发音也逐渐出现趋同的倾向.到后来,川戏班演出,约定俗成以成都话为标准,乡班子努力克服“苕腔浊调”――只有这样,才能越州过县、跑码头、闯江湖.客居四川的数百万客家人,对内,他们仍保留客家语言(土广东话);对外,能说四川话,特别喜欢礼赞传统道德文化的川剧.

拜川主庙,听川戏,成为移民后代――新川民的共识.会馆戏楼的演出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交流的桥梁.著名乡土作家李人在《死水微澜》里描写道:“每个会馆,单是戏台,就有三四处,都是金碧辉煌的,江南馆最阔绰了,一年要唱五六百台整本大戏,一天总是两三个戏台在唱.”陕西会馆(今陕西街蓉城饭店内保留有部分建筑)更是盛况空前.一首竹枝词写道:“秦人会馆铁桅杆,福建山西少这般.更有堂哉难及处,千余台戏一年看.”